-
1 # 綠球永珍
-
2 # 接電話逛個街
劉墉其實並非生來羅鍋。其劉羅鍋的叫法其實是嘉慶朝的時候,當時劉墉80多歲了,人老了背也駝了,嘉慶帝開玩笑的稱其為劉駝子,自此才有了劉羅鍋的稱號。
-
3 # 涼州七里
看多了紀曉嵐與和珅的二人轉,現在又翻出前輩劉羅鍋來說事。
我們對於劉墉的映像幾乎都來自與《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但戲說畢竟不是史實,我們來看看真正歷史上的劉羅鍋吧。
其生平幾乎與乾隆平行(小十歲),乾隆十六年的二甲第二名進士,相當於總成績第五名(一甲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傳言卷本來列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而被降格,與狀元失之交臂。也有說話是形容醜陋,彎腰駝背而不符合大眾審美而降到二甲第二名,但不管怎麼說都是非常了不起了。
從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可以說是“平平無奇”,歷史記載也無相貌具體描述,因此說他醜基本是沒有根據的。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而成為“劉羅鍋”說法的出處,不過劉墉當時已是年屆80歲的老人,有些駝背彎腰本在情理之中。
劉墉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祖輩數代都是進士出生,父親劉統勳(《天下糧倉》主角)更是官至、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換句話說內閣、南書房和軍機處這幾大清朝名義或實際上的中樞機構都去過,說幹過宰相也沒錯。按說這樣的人家基因和教育應該都不錯,養出個後天駝背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說他並非羅鍋。
但劉墉肯定沒幹過宰相,因為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個官職。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也就是說宰相最高文官的一個統稱,就跟說“好人”一樣,我絞盡腦汁想了半天,歷史上宰相的有三公、三省長官、相邦、丞相、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歷朝歷代的官制皆有很大不同,但在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一職,從此“宰相”一職從歷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內閣”這樣的中樞機構,相當於宰相兼秘書班子。
沒有了這個官,誰還能當得上呢?
清朝沿襲明制,內閣是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構,但清初有議政王大臣會議,為實際最高權力機構,康熙設定南書房,剝奪前二者的部分權利,雍正設立軍機處作為最高機密決策機構,設定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然他們都不是專官,都是以原職兼任的。一般職位不高,權利很重,且更換頻繁,屬於“賣白麵的級別,操賣白粉的心”,所以皇帝調擺這些人很容易,幾乎可以說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明清兩代的中央集權向皇帝集權的趨勢非常明顯,大權在握的皇帝不需要所謂宰相來礙手礙腳,大家只需知道“皇上聖明”(清朝的發明)即可。
前文說過,劉墉的父親勉強算幹過宰相,因為他進過軍機處。劉墉劉宦海沉浮五十餘載,幹過的領導職務有江蘇學政、湖南巡撫、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左都御史等,從地方到中央,從教育考試、到紀檢和人事,也曾在內閣和南書房掛職,幾乎幹遍了大清國官場個個角落,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就是沒有進過軍機處,換句話說,他連宰相的門邊都沒有摸到。
皇帝秘書辦公間--南書房
在正史上,他和紀曉嵐一樣都遠遠不是和珅的對手,史載,劉墉“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後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時候,主持抄家並審判的恰恰就是這位劉羅鍋大人。
回覆列表
我們都是從《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中瞭解的劉墉,劇中的劉庸彎腰駝背、長相奇特,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真實的劉庸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說一說。
在乾隆時期是沒有宰相這個官職的,劉墉當時是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與紀昀、和珅併成為朝堂三大中堂,人也是聰明絕頂、剛正不阿。
劉墉出身於官宦人家,父親劉統勳是乾隆時期的一代名臣,家裡也是名門望族,身世甚好,本人與影視劇裡又矮又駝的形象相差很大,本人身高有一米九,背上也沒有駝一個大疙瘩,如果是影視劇中的形象,根本就當不了官,當時的當官條件必須透過“身、言、書、判”,“身”就是必須身材、五官要符合形象,不然是當不了官的。
但是當時確實是有“劉羅鍋”這個稱號的,據史書記載,嘉慶帝曾經稱呼劉庸為“劉駝子”,不過在嘉慶時期,劉墉已經80多歲了,背有點彎也是在情理之中,還有一種說法是劉墉因為個子高,平時喜歡讀書和練習書法,時間長了就有一點駝了,但是這也與羅鍋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