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訥言齋主人
-
2 # 考古學酥
很多文物都容易受損,但是要看文物受損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大致把文物受損的原因歸納為三個,一個是機械作用導致文物損壞,另一個是化學腐蝕作用,最後是微生物的腐蝕作用。
這兩方面都會對文物保護帶來隱患。機械作用導致文物破壞,簡單的說,比如說摔擊、碰撞、銳器的損傷、空氣中高硬度顆粒的影響,都會使文物有破碎、磨損等症狀。從這方面來說,每一個文物都會受到這些損害,但由於自身的物理性質不同,硬度高的文物受到損害會較少,硬度低的會受到損害更大,比如說瓷器,如果沒有遇到摔擊等致命的損害,應該會長久保持原樣。
而化學腐蝕和微生物的作用則更為可怕。一般來說,比如說瓷器一類的矽酸鹽類文物,是不會擔心的,因為畢竟因為自身的化學性質,能夠被腐蝕嚴重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有機質文物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化學和微生物的侵害了。有些有機質文物在地下埋藏過程中會因為這些原因而徹底腐爛,甚至不留痕跡,有些埋藏環境好的,還可以看到。
舉個例子,從考古墓葬中出土的漆木器,屬於有機質文物,在埋藏過程中,會受到酸、鹼、鹽等化學物質的損害,同時還會受到地下的微生物侵蝕,在出土之後,還會面臨空氣中的氧化,同時因為材料自身的特徵,還會由於出土後失水而導致形變,所以說,漆木器的保護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當然,不用擔心,現在文物保護的能力,是可以做到完美保護的。
網圖侵刪
所以說,有機質文物是最容易受損的,比如說漆木器、簡牘、書畫等等,有些金屬器,也很容易被氧化或者受到酸的腐蝕,比如說銀器、鐵器等。
-
3 # 在下翩竹
考古出土發掘中最容易受損的文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紙、帛類的古代藝術品,另一種是生物類文物,比如殉葬的食物、種子、有機類寶石,甚至遺體本身。
紙質、絲帛質的文物難以儲存,其主要原因是由於載體材質的脆弱,雖然目前出土的文物中的確有數千年不腐的絲帛和紙類製品,但機率極低。因為古墓往往會因為地殼運動受潮進水,故而能夠發掘到一個即沒有被盜墓掏空,又沒有被地下水侵入的古墓十分難得,而紙質、絲帛類的文物對儲存環境的溫度和溼度,都比同年代的青銅、陶瓷、金銀器等文物要苛刻得多。
並且紙質、絲帛類文物的扛腐蝕性不強,一旦發掘前後及儲藏過程中出現鼠害、蟲害、黴害等問題,紙質、絲帛類文物往往毀於一旦。且該種損毀由於載體的年代特殊性、和受載資訊的不可複製性,紙質、絲帛類文物的毀損往往會是不可修復的,這也是此類文物收藏的一大問題。
另外,部分藏家對於紙質、絲帛類文物的擅自再創作及收藏習慣,也會導致文物的部分受損,比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曾被藏家吳洪裕試圖焚燒殉葬,幸而被搶出,然而依然燒成兩截。乾隆收藏的歷代文物畫卷書法作品,往往被其題詞蓋戳,大大損壞原作藝術與文化價值,這也是一種此類文物獨有的損傷型別。
除了紙質、絲帛類文物以外,最難以儲存的就是各種生物類文物了。剛剛開啟的古墓由於長期沒有空氣交流,事實上出土的有機生物類文物還是儲存相當完好、品種相當豐富的。但此類文物氧化速度非常迅速,往往會在出土幾小時或者幾天內完全碳化至灰飛煙滅,使得其中蘊含的歷史資訊係數消失。
如何儲存有機生物類文物,是目前世界考古學界一大重要課題——其一這些文物的考古價值不同於尋常無機類文物,它們往往直接攜帶古代生物的基因、生活方式、生產水平及各類歷史謎題的直接證據(如屍骨上的傷痕、疾病痕跡等),是對了解古代人生活、健康水平及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如何儲存有機生物類文物,也是區別專業考古、非專業考古及盜墓的一大證明:後兩者對於此類文物的存在來說,幾乎都意味著滅頂之災,所以希望不要再把專業考古等同於官方盜墓,考古追求的是古人資訊的考證和回溯,是一切歷史學和考據學的依據和背書,沒有考古就沒有歷史學的半壁江山,這是一門危險、辛苦又值得尊敬的學科。
最後給大家展示一下於新疆羅布泊內出土的四千年前的女屍“小河公主”,是目前國內出土的儲存狀態最好的生物文物之一,也是全球公認的“最美古屍”。沙漠千年不變的穩定環境,令她的美貌得以倖存,而現代考古的目的之一,便是要發現並儲存好這樣埋藏千年的美,從而讓它們為世人所知。
回覆列表
所謂古瓷毛邊不值錢,由於質地問題,自然瓷器容易受損,另外青銅器、鐵器易鏽蝕,字畫年深日久儲存不當也容易破損甚至焚燬,木質傢俱和器具也有朽爛和過火的問題,說起來恐怕只有質地堅韌大家也注重保護的玉器相對受損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