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訊刀客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 2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兩位就是開創明朝仁宣之治的父子倆,明仁宗和明宣宗。

    明仁宗是明成祖朱棣長子,叫朱高熾。

    朱高熾雖然體態肥胖,身體也不健康,但是他確實是一個實打實的文武全才之人,文就不必說了,連朱元璋對其讚不絕口,至於武,也不一定是沙場衝鋒,拿著馬刀砍人才是武,朱高熾雖然連走路都是問題,可人家坐在家裡就能用一萬人擋住李景隆五十萬人的攻擊,守住朱棣的老巢北京。

    至於那個弟弟朱高煦衝鋒陷陣沒毛病,你讓他治國還是沒法和朱高熾。

    倆兄弟爭皇位的事守仁君就不多說了,朱高熾當上皇帝后幹了不少好事,把他老子留下的後遺症給治了治,為他兒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朱高熾因為身體原因,當了十個月皇帝就死了,他兒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

    明宣宗是明朝非常有名的守仁之君,他從小就受到自己爺爺朱棣的賞識,估計朱棣也知道朱高熾可能活不了多久,於是抓緊培養朱瞻基,多次帶朱瞻基親征蒙古,而且還讓許多名士教導他。

    朱瞻基一繼位,就把那個老想搗亂的叔叔給擺平了。

    隨後重用了一大批賢臣,在“三楊”的輔佐下,明朝的國力是蒸蒸日上,老百姓日子也很不錯。堪比文景。

  • 3 # 古今眾談

    歷史學上,將某段時間的長治久安會給一個四字命名,如漢朝的文景之治、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而在明朝,就有一個“仁宣之治”。

    仁指的是明仁宗朱高熾、宣指的是明宣宗朱瞻基。

    天不假年,父子相加才執政才十年多

    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他的父親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但由於身體肥胖的原因,為父親朱棣很不喜。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卻是很像朱棣,英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功勞。

    一度朱棣想廢長立次,但礙於祖宗宗法和儒家禮儀,最終朱高熾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而朱高熾保住太子之位一定程度上還靠著自己長子朱瞻基的幫忙:

    永樂三年,朱棣下詔解縉進宮,商討確立太子大位,當時朱棣非常看重二子朱高煦,解縉不這樣認為,解縉認為自古立長不立幼,自古帝王之道,皇長子,寬厚仁德,天下歸附,若廢長立幼,禍端不斷,大明恐怕難有寧日,並列舉歷代前車之鑑,朱棣聽了那還了得,面漏怒色,畢竟朱棣深知大理,左右為難中,解縉隨後只說了三個字:“好聖孫(朱瞻基)!”君臣二人相視一笑,最終朱棣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雖然,朱棣不喜歡大兒子,但是對於長孫,卻是十分喜愛。

    朱高熾以仁義聞名,朱瞻基文武雙全,但父子兩人加起來卻只僅僅執政了十年多。

    上過戰場,經過政變,下聞民苦,上達國策---朱瞻基

    朱棣出於培養繼承人的角度,在親征蒙古時,把年幼的朱瞻基也帶上了,一方面怕深宮會磨掉男兒的血性,另一方面也讓大明王朝未來掌舵者瞭解國家的安危是靠戰爭來解決的。

    朱棣去世之後,但留下了一個強大的輔政集團: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這些功勳臣子都歷經三代,甚至四代、五代。

    宣德五年(1430年)三月,朱瞻基路經農田時,看見路旁有耕作的農民,於是他下馬詢問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他興致盎然,取來農民耕田的農具,親自犁地。

    後世的高度評價

    雖然父子二人執政時間很短,但後世對於兩人的評價很高:

    “功績堪比文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拜登在講演講中表示,願緩和分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