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是贊同多臨摹古帖的作法。如果剛開始學書法,初始階段專工某一帖是正確的,但是,時間不能過長,主要是為了練習書寫技法基本功,重點是掌握古法用筆技巧,字形次之。不求形神盡善盡美,但求筆法字法皆對。寫得多像也超越不了原帖,事實上也沒有必要為追求原滋原味浪費時間。只要把一個帖的技法精髓學到手,並能變成自己的書法本能,那就可以了。

    並不是說一個帖練一兩遍就拉倒了,而是暫時先放下,選一個新帖,換換手法,否則,死啃一個帖不撒手,練久了會固化錯誤習慣。如此大迴圈,一個帖弄個七八分熟,就轉向練另外一帖,帖與帖互相補充,練的帖多了,技法功夫自然有所長進。專工一帖,路子狹窄,容易走進死衚衕,只有多讀帖、多臨帖,才能視野開闊,提高審美標準,寫出個性……

  • 2 # 千千千里馬

    好像不是這個觀點,臨摹字帖不能越多越好。無論是初學還是進入深造階段。

    一般是主要臨摹一個系統。例如二王系統。那麼,在這樣一個系統,如果臨摹越多越好,也是有道理的。

    再比如說,隸書系統,也是一樣。如果自己喜歡就多臨摹一些字帖。

    但是,不是越低越好。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臨摹字帖的主要目的學會認識書法的基本規律。

    書法的基本規律在任何書法中都可以找到。

    所以,我們要在一個系統裡學習書法。如果要跨系統,也是可以的,但是,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你不可能即是隸書又是楷書還是草書篆書。

    書法要有相對的系統性,這是保持書法美學基本原則“統一”的必要條件。

    相對純潔的系統性,更有藝術的感染力和符號性。

    比如說,我們一看這個書法就是草書,是因為他具備草書的符號性的。如果既不是草書,也不是行書,就不容易看出來書法的系統性。

    前面經常說真、草、隸、篆,這就是四種不同的漢字元號,也是四種書法的美學體系。

    而在每一種書法美學裡,都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比如說楷書中至少有“歐、顏、柳、趙”四大風格。每一種風格都有自己的特點。僅僅得到一種風格都足夠我們學習很多這個系統的書法。

    臨摹是一個掌握技法和一般規律的過程。如果要達到書法很高的一個藝術境界,那麼,就需要多閱讀一些字帖。

    這個功夫非常重要。閱讀字帖和臨摹字帖是不一樣的。

    就像讀書,你讀書越多越好,但是,寫作是有一定侷限的。比如,就算你閱讀很多哲學,你不一定寫哲學著作,你或者只喜歡寫小說。閱讀小說,也不一定就寫小說。但是,閱讀是擴充套件境界的有效途徑。

    沒有閱讀,就沒有豐富的境界。

    現在,很多書法愛好者,就是因為書法閱讀非常有限,所以,除了欣賞楷書,什麼都欣賞不了,甚至,欣賞了歐陽詢,欣賞不了顏真卿,欣賞了趙孟頫,欣賞不了褚遂良,這就是書法閱讀貧乏的原因。

    書法是一個大體系。它包括真草隸篆行五大書體和五大書體內部的各種不同風格。

    所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漢字書法大體系的統一性和大體系內部不同風格的統一性。

    我們說書法大體系真草隸篆行五大體系的統一,是因為這五大體系書法有歷史演變的相依度和聯絡性,所以,專業學習書法,一般要按照書法發展史學習書法。例如從篆書學起,然後學習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等,這種學習,叫做歷史縱向學習,是一種通識學習方法。目的是為了瞭解書法的歷史演變和演變過程的規律性。

    但是,最終還是要選擇一兩種自己喜歡的書法,作為長期學習的藝術。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會在通識理論的指導下,吸收一些其它風格的特點,以豐富書法的美學表現力。

    例如,學習二王的,吸收一些魏碑的,學習趙孟頫的,吸收一些歐陽詢的等等。

    學習隸書的,也是有旁徵博引的。例如,學習《禮器碑》的吸收一些《石門頌》等等。

    但是,有一點,就是書法都有以一個體和風格為主,不要邯鄲學步不倫不類。

    書法有一個特點就是互為展延性。例如,楷書可以展延到隸書,隸書也可以展延到楷書。

    我們只有對書法的演變史有所通識,才能具備書法的展延性創造。所以,學習書法,不是臨摹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系統的通識,然後精於一體一家。

    最後我們說說,碑和帖在一段時間裡,被對立起來,我認為沒有什麼對立的。

    古代書法家學習書法,都是碑帖部分的。有人把帖說成是“墨跡”,你想想,有多少人是拿著墨跡學書法的?絕大部分都是“碑”,無論是石碑拓本,還是帖子拓本,沒有什麼區別。都不是墨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4類人屬於胃癌“候選人”,若你是其中之一,那最好定期檢查。哪4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