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開心變高興

    魏晉風骨指建安詩人,繼承《詩經》及漢樂府優秀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也稱建安風力或建安風骨。詩歌情感基調慷慨悲涼,語言剛健、簡練,在詩篇中真實描寫漢末動亂、分裂。抒發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和建立偉業的雄心壯志。總體上來說,魏晉風骨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相結合的一種創作形式。

  • 2 # 混沌減壓機

    說點個人的理解吧

    所謂魏晉風骨,表面看就是風流不羈自由率性的行為作風,很多人稱之為名士風流。

    其形成,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戰火連綿;自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首次對面這種局面表現的束手無策,既無法解釋理由,也無法解決問題。正所謂禮崩樂壞的末世景象。很多以儒家學說構建自己價值觀的人感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信念都崩塌了,以往拊膺的人生信條失效,乾脆就放飛自我,隨心所欲了。

    其次,社會由組織嚴密的統一政府變成割據政權林立,互不統屬,給了人們特別大的自由發聲空間,縱觀歷史,每當亂世,就會出現很多特立獨行的大師。魏晉時期也不例外,社會約束力大為下降,各種行為藝術紛紛登上舞臺

    最後,魏晉是門閥制度發展的頂峰;很多寒門才學之士空有建功立業之熱血,卻無施展之舞臺,無奈之下,只好寄情山水、仙術、詩酒,以排解鬱悶;而高門大戶的有才之士,依仗特權,高官得坐,衣食無憂,毫無競爭壓力,用現在的話說,閒的無聊,只要尋求各種刺激,特立獨行、丹藥之類的,如同現在的娛樂明星吸食毒品。。。

    最後形成了強大的風氣,以特立獨行、放浪形骸、醉心仙道為榮,以關係社會實際、從事務實事務為恥的所謂魏晉風骨

  • 3 # 四川高考釋出

    感謝!魏晉風骨如果從文學的角度來講,主要說的是建安文學。那麼,我就從文學的角度來說說這個“風骨”。

    建安文學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概念,指的是建安年間(東漢末年漢獻帝年號),以“三曹”為核心、以“七子”為羽翼,這些人創作的文學作品。“三曹”即曹氏三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就是“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這些人,要麼就是屬於統治集團,要麼依附於統治集團。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寄託了建功立業、一統天下的理想和抱負,以及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詩歌風格慷慨悲涼,氣勢蒼勁,所以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

    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就非常突出地體現了作者想要天下賢士來歸、一統天下的理想,讀來有慷慨蒼勁之氣;又如,“建安七子”中的王粲代表作品《登樓賦》,把自己理想不能實現、懷才不遇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不朽名篇。

    由於其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思想以及慷慨豪壯的文章之氣,“建安風骨”歷來被後世文人所稱道。比如初唐的詩人陳子昂、盛唐的大詩人李白,都對“建安文學”推崇備至。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真摯表達了詩人對“建安風骨”的讚揚與認可。

  • 4 # 歧堂

    魏晉風骨是一個褒義詞,反映魏晉社會動盪、變革過程中有志文人入世的整體精神狀態!雖有悲壯,但更多慷慨,這是對生、對道的不屈之聲!今人只見竹林之放浪,遠離箇中三味。

  • 5 # 李一帆liyifan

    “魏晉風骨”更具體來說應該指魏晉時期的建安風骨。公元前196到220年間,在歷史上稱為“建安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被稱為“建安文學”。與以往文學不同,建安文學真實的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後人把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其具體的內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表現和濃郁的悲劇色彩。代表詩人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魏晉風骨是反對浮糜柔弱詩風的一面旗幟。與之前的時代相比,魏晉時代的文學創作更為自由,這就導致了“逞才”的現象出現,文人過於注重辭藻的修飾,忽略了文章的意境美與剛健美,魏晉風骨則是對這種文風的一種否定,“慷慨”“志深”。

    魏晉的建安文學是在戰亂之中發展起來的,正是由於殘酷的戰爭和苦難的人民,使得這一時期的作品“梗概而多氣”。同時戰爭導致政局的動盪,家族命運和個人命運陷入深深的不安之中,更清醒的生命意識崛起,人們開始重新審視生命,追求更自由、更灑脫的生活方式。

    魏晉風骨其基調慷慨激昂,又悲涼豪放。“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6 # 藝海一粟

    魏晉風骨簡單來說就是不向權勢富貴低頭,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堅持正義,主持公道,寧可貧困也不出賣靈魂,浪跡山林吟詩作賦,放浪形骸,縱飲狂歌的生活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融資如何找風投?有什麼比較好的渠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