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糖日常
-
2 # 歷史小白談歷史
諡號起源於西周的時候,通常都是古代歷史上帝王將相、諸侯大臣和一些社會名流在去世以後國家根據他們生前的功過是非歌頌和批判,也是對他們一生的肯定和否定。那孫權“大帝”諡號還是有一些讓人驚訝的。
然而,孫權這個諡號“大帝”的大字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大小的意思,在蘇洵的《諡法》中有“則天法堯曰大”的記載,意思是能夠按照上天的意志做事。順承天意這是對一個君主極好的肯定和評價。那孫權都為治下之民做了一些什麼好事呢,能得到“則天法堯”的稱讚呢?
一、是對於江南之地的開發
儘管在東漢時期就有了對江南地區的開發但是使得經濟發展振興的是孫權的原因。他吸收北方流民,使得江南地區人口增長,大修水利工程、設郡縣屯田開河,讓百姓吃的飽飯安居樂業。
二、對臺灣的聯絡
在孫權執政期間,派衛溫、諸葛直到臺灣地區,加強了對統治範圍的鞏固,也加強了臺灣與內陸的聯絡,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再聯絡。
三、對江南地區的守護
孫權少年時期繼承了父親的基業,成為江南這次君主,但是所承擔的壓力也是很大的,在曹操和劉備三足鼎立的局勢中做到遊刃有餘,保一方平安。他知人善用,在周瑜和魯肅的幫助下贏得赤壁之戰重創曹操。在蜀國討伐的時候信任陸遜,重創蜀軍,這些都對江南的穩定,人民的安寧得到保障。
雖然孫權老年的時候做了不少的錯事,但是還是功大於過的,所謂瑕不掩瑜,能夠得到人們的尊重,所以孫權的“大帝”諡號也就名符其實的了。
-
3 # 海哥閒嘮嗑
其實這個問題不需要長篇大論。
孫權有雄才,善謀略,會用人,把本來相對弱小的江東帶成三鼎足之一,發展了孫吳基業,保護了江東百姓安居,的確有過人之處,堪稱豪傑。
但孫權畢竟只是守業,並未開創什麼偉業,無論是開疆拓土,還是內政新策,都沒有劃時代的東西拿出手,在整個三國時期,東吳都比較弱勢,別說秦皇漢武,就是隋文帝楊堅,他也無法相比。
此三皇尚沒有稱為大帝,孫權就更沒資格了,大帝稱謂不過是自家子孫的尊稱罷了,後世基本無人提及。
-
4 # 愛玩遊戲小可愛
我認為孫權諡號大帝是名副其實的。
功:孫權最善長的是外交,忽悠曹操父子、劉備,把他們玩於掌中,靈活外交是孫權的殺手鐧和秘訣,其次孫權識人,會用人才,使各盡其才。孫權內政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對江南的開發功德無量,使後世獲益,所以今居於三國時期吳地的人們都要感謝孫權為你們做出的巨大貢獻。
過:正如孫策所說;但其猜忌頗重,晚期糊塗,使人不能盡其言,忠言不能進於耳,是以國事日衰,孫權又軍權獨攬,赤壁吳有10W人,卻只給周郎3W,夷陵吳有兵20W,而權自統10W眾為後援,5W用於守備各個要塞,5W給陸遜,對前軍都督的兵權都留有一手,周瑜死時堂堂一個大都督,直轄的兵眾卻只有3000人,其餘皆歸孫權自統,只有在戰時才給了周郎3W人(烏林之役;南郡之戰),而陸遜在夷陵的5W人已經是“格外開恩”了,然孫權北伐淮南10餘次,只一次勝果,逍遙津還險些被張遼生擒,蓋因其臨陣對敵,非其所長也!權空耗國資,連年動眾,自不量力,致使多敗少成也,又不肯加兵于都督、將帥,至使陸遜等人不能在後期對淮南有所斬獲。若孫權任命一得力大將或都督代其北伐,情況就要比他自統大軍要好多了,必定有所收穫。其實孫權、劉備都犯了一個毛病,那就是親領大軍出征,他們的軍事能力都不及魏武帝,魏武輕敵尚敗於周朗,孫權、劉備所與對敵的軍事才能都要強過自己,他們卻自以為是,御駕親征,是以多敗少成固也。
-
5 # 蒹葭蒼蒼2017
孫權諡號大帝,廟號太祖,我們且回顧孫權一生。父孫堅兄孫策生前為孫權打下了各種基礎,地盤,人脈,群眾基礎。比之劉皇叔某些方面要好得多。此後赤壁之戰中聯劉抗曹,把曹操趕回了北方,鞏固了江東的基本版圖,以後孫權採取了較務實的策略,在曹孫兩家搞平衡,時不時找機會出手找點好處。趁關羽北伐白衣渡江,襲殺關羽奪回荊州。後劉備試圖奪回荊州大舉伐吳,孫權任用陸遜擊敗劉備,把劉備勢力趕回益州和漢中,使劉備集團勢力和戰略態勢處於劣勢。孫權和曹操勢力在江淮荊襄地區處於均勢。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曹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氏仗父兄之勢,任賢用能割據江東,虎踞一方,大帝似有水分,一統華夏,使國力強盛,人民富足,並能有效鎮懾周邊的帝王,可稱大帝。如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等。孫氏大帝乃內部自封也。
回覆列表
名不符實,原因有三。
一: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以後,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由此可見,他只是受父親兄長福廕的撿漏的諸侯,
二: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他是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也就是屬於曹丕的管轄,但是後來他卻自稱為帝,在當時是屬於臣子謀逆反叛。
三:在孫權的長子太子孫登逝世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援太子和魯王。這時候孫權的帝權已經岌岌可危。
綜上所述,孫權實在有愧於自己的諡號“大皇帝”。這個諡號實在名不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