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地名第一次出現,是公元1913年的民國二年。在此之前,嵐皋是沒有地名的。
嵐皋地方開發較早,遠在原始社會母系公社時期,這兒就有我們的的先民。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由於極其荒野,官方心遲遲沒有在主裡建立任何機構,後人連原始地名都知道。直到清清朝初年,清軍才到這裡設定汛地,“汛”同“訊”,即盤問之意,“汛地”類似現在的關卡。
因為在高立汛地建房時,於土坪內挖出了許多漢磚,便取名為“磚坪”。當時磚坪汛屬興安州管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將興安州升為興安府,在府城設安康縣,磚坪汛歸安康縣管轄。嘉慶初年(1796)升為磚坪營,道光二年(1822)年升為磚坪廳。廳是清朝在新開闢的地方建立的行政機構,比府小而比縣大。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府、州、廳制,省以下改設道、縣兩級,於是磚坪廳遂改為磚坪縣。民國六年(1917)公民王樾等人聯名向上呈報請求更改縣名,並陳述他們的理由:本縣地處巴山老林,而山林中的霧氣是“嵐”,境內有一條長達八百里的河流,已定名為“嵐河”;水邊的高地是“皋”,二字合起來便是“嵐皋”。
國民政府讚賞這種見解,並由國務院總理伍廷芳釋出命令:磚坪縣更名為嵐皋縣。1949年11月28日嵐皋縣解放,沿用嵐皋縣名,隸屬安康行政公署
嵐皋地名第一次出現,是公元1913年的民國二年。在此之前,嵐皋是沒有地名的。
嵐皋地方開發較早,遠在原始社會母系公社時期,這兒就有我們的的先民。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由於極其荒野,官方心遲遲沒有在主裡建立任何機構,後人連原始地名都知道。直到清清朝初年,清軍才到這裡設定汛地,“汛”同“訊”,即盤問之意,“汛地”類似現在的關卡。
因為在高立汛地建房時,於土坪內挖出了許多漢磚,便取名為“磚坪”。當時磚坪汛屬興安州管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將興安州升為興安府,在府城設安康縣,磚坪汛歸安康縣管轄。嘉慶初年(1796)升為磚坪營,道光二年(1822)年升為磚坪廳。廳是清朝在新開闢的地方建立的行政機構,比府小而比縣大。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府、州、廳制,省以下改設道、縣兩級,於是磚坪廳遂改為磚坪縣。民國六年(1917)公民王樾等人聯名向上呈報請求更改縣名,並陳述他們的理由:本縣地處巴山老林,而山林中的霧氣是“嵐”,境內有一條長達八百里的河流,已定名為“嵐河”;水邊的高地是“皋”,二字合起來便是“嵐皋”。
國民政府讚賞這種見解,並由國務院總理伍廷芳釋出命令:磚坪縣更名為嵐皋縣。1949年11月28日嵐皋縣解放,沿用嵐皋縣名,隸屬安康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