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爬到井口看天下
-
2 # 咖歷史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為什麼加害他那些共患難的弟兄們?他的下場如何?
歸根結底是朱元璋自身的性格原因。那麼他有什麼樣的性格,這樣的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呢?那就要說一下他的出身和成長經歷了。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南部,在元朝劃分的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的四個階層裡屬於最低等的南人,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漢人僅僅指的是北方黃河流域的漢人。家裡人歷代務農,收成一直不好,還拖欠官府的稅款,只得東躲西藏在淮河沿岸一帶,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裡。總之一句話,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屬於元朝最低階層的最底部,人生的境遇壞到不能再壞。
為了生存,有口飯吃,年紀不大的朱元璋就開始給地主放牛。可屋漏偏逢連夜雨,蝗災和旱災也接踵而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連地主也開始吃不飽飯了,作為平頭百姓的朱重八一家人被餓死大半,只剩下了自己和二哥,連個掩埋親人的地方都沒有。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沒有立錐之地,設身處地的想,這時候的他估計生不如死吧。
重新振作起來的朱元璋跟二哥分開逃荒,因為寺廟裡能有一口飯吃,朱元璋幸運的託人當了一個和尚。那時候的和尚可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相當於是要持證上崗的,可以合法的出去雲遊,俗稱討飯。就是在這期間朱元璋去了很多地方,認識了很多人,為他後來的起事打下了基礎。也正是在這期間,一接連不斷的苦難鍛鍊了他堅毅不屈的性格,也讓見過太多死亡他變的猜疑、殘忍、嗜殺。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的起義隊伍,娶了他的義女馬大腳,在郭大帥死後接收了他大部分隊伍,自此走上了崛起之路。在成功將蒙古朝廷驅逐回草原之後,定都南京,成立了明朝。
鑼鼓喧天,錦旗飄揚,跟隨朱元璋起事的大多是窮苦人出身的兄弟們很多都變的驕傲自滿,囂張跋扈起來,還在跟已經是貴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稱兄道弟,全然不知道殺頭大禍已經悄然而至。
坐在高高的朝堂上,俯視這大好江山,他開始擔心起自己的身後事來,自己死後這些功勳卓著的兄弟和舊將不會造反嗎?自己稚嫩的接班人能守住這辛苦打下的江山嗎?有什麼能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些問題?
我想朱元璋肯定也猶豫過,內心掙扎過,但因為猜疑和不自信,最終還是舉起了屠刀殺掉了那些兄弟及功勳宿將,很快自己也憂勞而死。
回覆列表
中國的歷代開國皇帝一般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開國皇帝在他自己原先的小系統當中早就是老大,地位無可動搖,比如說唐高祖李淵,再比如說宋太祖趙匡胤,他們只有一個任多,就是打下天下就可以了。
第二種情況,那就難得多了,這就是漢代和明代的情況,他們的開國皇帝劉邦和朱元璋,白手起家,從零到一,那是個創業過程。創業靠的是團隊,所以他有大量的功臣集團,在打下天下的時候不定給大家許了多少願。但是一旦他當上了開國皇帝,馬上格局就發生變化,一定要在創業集團內部進行權力分配。
可是皇權是拒絕權利分配的,不可能有讓人滿意的分配方案。所以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把功全部殺光。所以在漢代初年和明代初年都出現了屠滅功臣的事件,這跟什麼劉邦的性格,什麼朱元璋的個性沒有一毛錢的關係,這就是格局的必然結果。
所以韓信講什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有這些都是嘰嘰歪歪,只要在皇權下,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
可問題是如果把功臣集團全部殺光之後,皇室又變得孤立,那怎麼辦呢?解決方案很簡單—就是分封,所謂的“藩”,就是屏風的意思,就是拱衛中央的意思。我兒子多,我孫子多,到處給你分封,然後你們用自己的實力來拱衛中央。可問題又來了,拱衛中央是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打中央的主意。
所以每一朝每一代的開國皇帝都在思索該如何辦:比如說漢代初年的人就在分析,秦朝它為什麼敗呢?就因為它沒有分封自己的子弟,那我們分封,結果在漢初就搞出了一個七國之亂。好不容易給打下去了,等到曹魏的時候又吸取漢家的教訓,說我們定要把宗室諸王給看好。歷史上曹丕對曹植那是嚴防死守。可是宗室一旦不分封,那就容易有世家大族崛起,晉朝的司馬家就篡了曹魏。那到了司馬家的時候,他們又要吸取教訓,看來不能讓帝室孤立,還得大封諸王,結果很快又搞出了一個八上之亂,司馬家的人又殺成一團。
朱元璋最終還是採取了屠滅功臣集團,分封藩王拱衛中央的做法。他吸取前朝教訓後採取的方法就是德化教育,希望那些藩王能夠良心發現,對他的皇孫朱允炆恭恭敬敬,盡心輔佐,但沒想到他死之後一年零兩個月,燕王朱棣就造反了,四年的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做了永樂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