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鯤鵬塗筆
-
2 # 科技喵喵俠
(一句話真相,下面可不看:家越來越小,親戚越來越少,孩子越來越少,一個家庭有孩子,那麼過年永遠是準備充沛,圍繞孩子的熱鬧,必不可少的年貨。還有老人走了,人心散了,一大家再也那一起過年,聚一聚了。一個大家族有一老,如有一寶。)
不是年味變淡,而且在成長中你不再是過年的主角。至於什麼樣的人更在乎年味?年幼的你,年味是期待,和素日的普通在玩樂娛樂中,成長後,美化記憶感覺年味更濃。
老去的你,子孫滿堂,便希望子孫歸家,靠近過年期盼越強,開始置辦年貨、掃塵。
幼年的你和老去的你無論是否有儀式感,你都是期待過年。
而現在禁鞭炮,很多習俗簡化,習俗一變,年味自然變淡。
現在大家都喜歡一切從簡,如果過年只是放假、吃飯,缺少了一種屬於過年的儀式感,那麼和平時又有什麼區別?
長大了,現在物質充足,平時經常好吃好喝。幼年時可能一年也就過年吃上一頓好的。
所以開始抱怨過年都是一群人吃吃喝喝,吹牛逼太沒意思。
不去!窩在家裡打遊戲,看劇!
長輩太多,拜年走親串友,給長輩磕頭?什麼陋習都9102年了,還這樣封建?
不去!窩在家裡打遊戲,看劇!
大姑!我再說一遍我週歲28歲,不是虛歲29歲也是30歲,不要再問為什麼還沒找男友/女友,什麼隔壁村小芳21歲孩子兩歲了?
躲避不見!過年最怕三姑四婆問戀愛相親工作學習!
嗯~好吧,都不去!
祭祖不去,寺廟燒香不去!竄門不去!貼春聯的時候也不跟出去,晚上包餃子?不會也不幫,等著吃。外面小孩放小煙花,不去看。長輩問話愛理不理,也不主動找朋友同學聚聚~
一個人窩在家,拿手機發個微博或者提個問題,為啥過年越來越無聊,越來越沒年味?
你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放檢討下自己,總想從別人那裡得到年味,自己又是否認真花心思去準備自己的春節!
自己都開始不準備不期待了,那麼小時候那個吵著要買年貨,過年收壓歲錢好開心的你,哪裡還會對過年有期待感和喜悅感。
而且新年很多地方也是可以放鞭炮煙花吧!?
大的不給放,小孩子在外面放著小鞭炮圍著玩的時候,這不叫年味?什麼才是過年的感覺?
一年中的一天,你想讓這一天區別於其他日子,那麼就不能少了儀式感,哪怕是心裡建設的儀式感。
朋友親人愛人生日,想著買蛋糕,送禮物,燒好菜,下館子,說祝福的話,這就氛圍儀式感。
現在年味變淡,沒感覺,歸根結底是很多習俗和儀式大家都簡化,或者乾脆拋棄。
我們覺得小時候過年有意義,記憶猶新,期待過年,其實幸運的。
現在的很多小孩感受不到過年的氛圍了,甚至開始覺得過年好無聊,尤其去長輩家過年,聽著大人聊天,好無聊,巴不得快點回家,好玩平板玩手機遊戲。
即便想出去溜達一下,發現小區也罷,村子也好,小孩少了,或者都待在家裡。我們小時候小夥伴過年一起在大院裡炸炮仗,分糖果似乎都留在記憶裡了。
所以我們覺得過年沒感覺了,其實是我們記憶裡珍藏的記憶裡的儀式化行為,在當今的社會無法實現了。
我們現在其實是懷念以前的那種氛圍和儀式感感吧。可是這種氛圍沒有傳承下來,我們的後代過的是一個沒有“期待”的新年。
但是年味雖然變淡,還有一個存著過年回家團聚的心就好。
因為每個人的“年味”體驗都是不同的。
其實不管外界所感受到的年味如何,想要感受新年,何不看淡一些,簡單一些,單純的把自己當成一個過年無壓力的“小孩”不用想生活壓力,工作加薪,只要回家過個年,即便路途遙遠無法回老家過年,晚上吃一頓年夜飯,看著無聊的春晚,說些祝福的話。
“新年好呀,大家過年快樂!豬年大吉!諸事順利!”
回覆列表
物質的充足。窮人家的孩子盼過年,現在的社會吃穿基本不愁,不像以前籍著過年才打牙祭和買新衣服。
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前貧富差別不大,大家願意湊在一起活絡感情。現在貧富分化嚴重,在婚姻,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千差萬別,心理落差大不願意交流。單身男青年和失業人員甚至討厭過年。
對利益的追逐使人們離春節年俗文化漸行漸遠。記得80年代臘月裡政府都組織大量的文體活動,籃球,乒乓球,拔河等。現在只在春節放假7天時搞一些社群遊園活動。筆者分析這可能是現在人員流動大,組織工作面臨人員和時間限制。還有殺年豬,爆米花都少有人做了,擠不出時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