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羽聊歷史

    不是。

    歷史上曹操一生擊敗過很多對手,比如說袁紹、呂布、袁術、公孫瓚等梟雄,但是他們卻被曹操一一擊敗,而諸葛亮真正出現在曹操的世界裡,也不過是在赤壁大戰的時期,那個時候的曹操以及基本上病重,並且曹操當時已經佔據大半江山,而諸葛亮與曹操交手也就那一次,又怎麼是曹操的宿敵呢?

    在我看來,曹操真正的敵人其實應該是劉備,從剛開始三英戰呂布、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以及到後來劉備建立蜀漢帝國,在這個期間,曹操剛開始想將劉備留在自己身邊,但是沒想到劉備志向遠大,一心想匡扶漢室,曹操才明白這個人不可小覷,才出現了後面的煮酒論英雄,試探劉備的故事。

    雖然曹操知道劉備以後肯定是一個麻煩,但因為對劉備的喜愛以及當時劉備手下無兵缺將,認為他不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才沒有當場殺死劉備,在感受到威脅的時候,劉備用計謀騙取了軍權離開了曹操,在此之後兩個人算是真正的撕破臉。

    至於太小的戰役在這裡就不說明了,只說一下幾個比較重大的戰役。

    這一場戰役發生在趙雲在長阪坡上七進七出的時候,當時劉備面對曹操的大舉進攻,因為不捨得當地百姓受難,便帶著當地的百姓一起逃亡,可是無奈曹操騎兵太快,最終,曹操在這場戰役中可謂是大獲全勝,而劉備不僅損兵折將,連自己的妻子也丟了,雖然當時劉備的勢力還是十分小,曹操已經統兵百萬,但是決心除掉劉備這個心患,因為他知道,再讓劉備這樣下去,劉備最終將會是民心所向的那個諸侯,到時候就將是自己的一大禍患。

    第二場戰役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原本孫權是打算投降的,但是因為劉備的原因,吳蜀聯盟,最終擊垮了曹操,將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破滅了。試想一下,如果劉備不對赤壁之戰有所行動,孫權將投降與曹操,曹操在佔領東吳之後就將揮師西下,直取益州,那麼在曹操有生之年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是十分有可能的,可見劉備對曹操構成了多大的威脅。

    第三場戰役就是漢中爭奪戰,曹操戰敗,並且損失了大將夏侯將軍,最終,劉備達到全盛時期,開始對曹操發起了強烈的猛攻,甚至在猛烈的攻勢下,曹操竟想遷都。

    劉備從勢力小到勢力大的過程中,與曹操交手從先輸在到後來的大獲全勝,不僅對曹操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而且延緩了魏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在後來,劉備病逝,蜀國便開始由盛轉衰,一步步走下坡路,最終被滅國。

    如果沒有劉備,曹操可能在有生之年就完成了大一統的夢想,而不至於遺憾而終。

  • 2 # 駭浪無波瀾

    曹操的對手不會是諸葛亮,更不會是劉備、孫權等人,曹操的對手自始自終都只會是他自己,或者說是正統。

    曹操自年輕的時候,心中就有大志,在初任洛陽北城尉時為了修正法紀,膽敢將漢靈帝身邊紅人蹇碩之叔蹇圖杖斃,若不是曹崇花了大量的人脈和財力的話,此次曹操必死。就是這份依法做事的膽量讓人看到了曹操想依法治國的志向。

    曹操依法治國、依法治軍,據說在一次行軍中,曹操下令凡有人踩踏莊稼者一律處死,然而曹操的馬由於受了驚嚇,跑到了田地裡,踏壞了莊稼,為了嚴明法紀,曹操當即削髮代首,使得麾下的將士無人再敢觸犯法律、法矩。

    曹操心繫百姓,這從他的詩裡可以清楚地看到,曹操的詩語言直白簡潔,多是表達漢末時期,百姓生活的疾苦,被稱作是漢末時期百姓生活的寫實史。

    曹操將漢獻帝接到了許都之後,立即實行屯田制,大力修建水力發展農業,不但保證了部隊的用糧問題,還促使了當地的農業發展,同時曹操積極恢復社會秩序。人才的選用方面,在一統北方之後,曹操大破袁紹時期的門閥專權的情況,連下了三道召賢令,網路天下英才。

    曹操在文學方面素有成就,曹操本身就是建安文學的最重要代表。同時曹操積極幫助文人,庇護有才識的人才,在漢末這個戰亂的年代了,促使文學健康發展。漢末時期,最具代表的建安七子,無不是在曹操的麾下就職,受曹操庇護。

    可以說,在漢末這個戰亂的年代裡,如果沒有了曹操對文學的保護,那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缺憾。

    外交上,曹操以武力震懾北方少數民族的同時,積極與各少數民族搞好外交關係,使得中原還處在戰亂的情況之下,北方的匈奴、鮮卑等族不敢南下侵犯,為我們的領土完整,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放眼整個三國,魏國的發展是最為全面和正統,在曹操的正確統領之下,魏國是以政治、軍事、民生、文學、外交等全方面角度進行發展的。而另外吳、蜀兩國,則有他們各自的獨特性,對比來看吳國的發展更像是門閥的發展; 蜀國則近似於軍閥。

    唐初四傑的王勃則認為:魏武用兵,彷彿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於壽張,斬眭固於射犬。援戈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

    ,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傑矣。

    只是到了宋朝之後,由於政治方面的緣故,人為的將戲曲中的曹操越來越向奸詐小人的方面刻畫,到了明朝,朱氏皇帝更是為了以視正統,直接將曹操描繪成篡權的奸臣。

    綜上所述,曹魏的發展從開始的時候,就是以一國正統自居,全面發展和維護,所以自始自終魏國的發展是最合理,也是最全面的,最終由魏國全勝一統三國,也是眾望所歸。

  • 3 # 神話再起南蠻王

    最大的對手是曹操他自己。

    曹操要不斷自我剋制,遏制自己稱帝的慾望。距離王座最近的人,人生巔峰除了稱帝還能是什麼?

    消滅劉備、吞併江東,這些都不是事。天下一統了,門閥世家能容下他曹家獨攬皇權?

    越是亂越有機會沾染皇權,而曹操終生不敢染指王座。到了晚年自稱王時廢了很大功夫,如果不剋制,差點就直接稱帝了。

  • 4 # 吉山客

    不好意思,曹操一生的對手,開始是董卓,然後是呂布,然後是最大的對手袁紹,最後是孫權。小說裡什麼煮酒論英雄、孔明舌戰群儒,只是強行給主角刷存在感,其實曹操還真沒把劉備放在眼裡,更別說諸葛亮了。不僅曹操,江東的孫吳也沒多看中劉備,魯肅的三分天下之策中,第三方勢力他認為是劉表。所以別光看三國演義,那裡面的諸葛亮就差施法變身了。

  • 5 # 笑逍遙x

    曹操的對手從來不是諸葛亮,不論從那一方面來說。但是諸葛亮卻是曹操的心腹大患!

    1, 從身份上來說,曹操雖然一生都沒有稱帝,但是全是一方諸侯,並且是最強的那一個,他的對手是袁紹,孫堅,孫權,劉備,董卓,袁術,劉表等人。他們比的是用人。

    綜上所說,曹操與諸葛亮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對手,因為諸葛亮如果去曹操哪裡,曹操一樣的會收留並委以重任,他們的矛盾僅僅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 6 # 使用者19691012LYS

    應該說不是對手。這個命題有點問題。三國時,群雄鼎立,三方割據,孫,劉,曹。互成對手。最後,曹魏稱雄。而諸葛孔明,此劉備的重臣,也就是智囊。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垂青死。當然,曹亦是一代梟雄!

  • 7 # 。

    首先曹操可以說算是一個帝王,他為曹丕建立魏朝是打下基礎的,而諸葛亮只是一個謀臣,可以這樣說老闆的對手能是打工的嗎?

  • 8 # 三葉道

    不是,曹操的對手主要是是否維繫漢朝正統。從他始終沒有登基為帝,可以看出。至於東漢末期,群雄逐鹿,袁術,袁紹,劉備,孫權等,都只是墊腳石和絆腳石罷了。至於現實什麼原因,他個人怎麼想的,宦官的後代,好人妻,多疑,獨斷專行等弊病有之,但其政治,軍事,詩詞才能又名留青史,因此,其好壞真的難以判斷,也許自古以來,不管英雄還是梟雄,都是飽受爭議的吧!

  • 9 # 鬆偉塑業

    絕對不可否認的就是曹操和諸葛亮在三國時期,都是聰明絕頂,善於用兵,行事特別謹慎的人,在三國用兵方面和智謀方面屬於頂尖的那一批人。兩個人不在同一個陣營,各自為各自的陣營而努力著。

    他們是敵人,但是他們兩個除了和對方為敵之外,並且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敵人,這個敵人不是當時的第三個國家,也就是說第三個敵人並不是孫權,真正他們所面臨的共同敵人就是每個國家內部當中存在著的世族大家

  • 10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待商榷。

    曹操公元155年至220年生人。諸葛亮公元181年至234年生人。諸葛亮比曹操小26歲。兩個人交整合為對手之處不多,曹操不一定十分了解諸葛亮;作為晚輩人,諸葛亮非常瞭解曹操,在著名“隆中對”中就有所體現。

    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以及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都是虛構的情節,和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草船借箭”是有此事,不是諸葛亮和魯蕭,主人公是孫權,不是赤壁之戰過程中發生的。

    赤壁之戰諸葛亮是代表劉備一方與孫權隊商談了聯合抗曹事情,顯示出諸葛亮卓越外交才能,赤壁之戰主要貢獻還是周瑜。

    劉備和曹操漢中之戰釆用法正之謀,老將黃忠陣斬夏侯淵,諸葛亮是留守成都大本營沒有參戰。

    歷史書籍有這樣評價:劉備在諸葛亮等輔佐下,結束到處奔波局面,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蜀漢政權。

    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後,“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輔佐,和孫權聯合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又攻佔蜀地,漢中,取得很大成績。在此之前,劉備基本是寄人籬下生存。從這個角度來考慮,諸葛亮也是曹操對手。

    曹操的對手很多,不同成長階段有不同對手。曹操小時候喜歡飛鷹走馬,淘氣,他叔叔管束他,他用計謀挫敗了叔叔。在家鄉毫州招兵買馬,討伐董卓,被董卓部下徐榮擊敗,徐榮是對手,討伐黃巾軍、陶謙、袁術、呂布、馬超、張魯、孫權、劉備、袁紹等等這些人都算對手,畢竟與這些人過招有勝有敗,董承要殺他,張邈反叛他,張繡也要殺他,這些人也是對手。曹操用十多年時間統一北方,在這過程遇到對手很多。曹操始㚵不敢明目張膽篡位稱帝,懼怕自己在火上烤,從某種意義上講,皇位也是他的對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會有多麼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