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
2 # 香風飄玉蕙
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1、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拾遺、杜工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轉向衰落時期,詩歌全面、深刻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思想感情,因而被後人譽為“詩史”。其詩沉鬱頓挫、律切精深,融合眾長,兼備諸體,五古、七律的成就尤高,被後人評為“集大成者”,被譽為“詩聖”,對後世詩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有《杜工部集》。
2、杜甫的七言律詩《又呈吳郎》是我最喜歡的。此詩是以詩代簡之作。杜甫透過勸說吳郎不要禁止老婦人打棗這件小事,充分表達了對貧苦百姓的關懷和同情,並進一步揭示造成百姓困窮的社會根源是累年戰亂、官府征斂,反映了杜甫仁民愛物、心憂天下的博大情懷。詩歌採用以小見大、由近及遠的藝術表現手法,從一件圍籬防竊的生活瑣事,一位寡婦撲棗充飢的個人苦況,想到廣大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從對寡婦遭遇的同情,擴充套件為對時局艱難的憂慮;從寡婦的哭訴,挖掘出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擴大了情感容量。
-
3 # 瞎忙的胖子
到底是什麼時候,人們才發現杜甫的詩寫得特別好,推崇杜甫,我覺得無從考證,反正從我讀書的時候,老師在我耳朵邊灌輸的就是李杜。
杜甫生前,唐人會不會推崇杜甫呢,我覺得很難。
其一,都說武無第二,文無第一, 同處一個時代,文人要獲得公認的名氣很難,杜甫的詩又是平實的特色,缺了驚豔的文才,在當時估摸著也無法稱尊文壇。
其二,與杜甫的詩本身有關,杜甫的詩後期多影射,譏諷朝庭,官宦,不是反詩,也不屬於推廣,嘔歌的物件,倒是到了唐末亂世或改朝換代後,反而受統治者推崇。
其三,與唐代人文化教育水平也有關係,百姓識字不多,文化傳播口口相傳為主,杜甫之名傳遍天下,也非易事,就像四代名著,在當時也是名聲有限,到了後朝才受追捧。
在一個全是名流和富翁的宴會之中,沒有人會喜歡衣著樸素的無名之輩,何況這個人還動不動說什麼勤儉節約,慈善愛民。
這個宴會,是盛唐。
那些權貴,是主流。
那個無名之輩,是杜甫。
那些滿腹牢騷,是杜詩。
杜甫時代的詩人選唐詩,幾乎從來沒有杜詩入選。因為沉鬱頓挫的杜詩和大唐的審美背道而馳。
榮光,豪氣,富豔,幽遠,自信。
這些東西在杜詩中都是稀缺品,根本看不到什麼所謂的痕跡。何況,安史之亂以前,杜甫的詩的確一般,杜詩走上顛峰,那是浣花草堂之後的事情。
而草堂中的杜甫,連個官兒都不是,論才氣和名聲,更是微薄得可憐,而所謂的朋友,都不過是當年遊歷天下時結識的人而已。那些人,最小的現在也是一個縣令。
屁股決定交際圈的!
沒有多少人會為一個酸腐的老年書生做什麼詩歌推廣,根本產生不了任何收益(看看清朝的袁枚,人家玩詩話就發家致富了!)
或許只有杜甫知道,自己的詩歌已經走在了所有人前面(包括李白,儘管他從未如此想過)。可是,自己知道有什麼用呢?
安史之亂之後,大唐日薄西山。
一直到公元813年,杜甫之孫杜嗣業揹著杜甫的遺骨(存疑)從耒陽出發,一路乞討向北而行,那一天他求見已經是文壇領袖的元稹。並且“厚顏”地請求元稹為杜甫寫墓誌銘。
出於客氣,出於好奇,甚至是出於應付。元稹拿起了杜詩讀了起來。
一讀潸然!
再讀斷腸!
三讀神傷!
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手裡那一卷發黃的詩稿,竟滿擁有這麼真誠無塵的情懷,詩裡萬般精彩的意象,結構,聲律,修辭。更有濃到化不開的情懷以及那個年代悲天憫人的憂傷。
這是聖人的詩稿!
元稹一定像後世的許多讀杜詩的人一樣,讀著讀著就哭起來。他想起了古人,想起了自己,想起了理想,想起了這紛亂繁雜的人間。他認為,能夠為杜甫寫墓誌銘是一種榮幸,天大的榮幸!於是不久《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憑空而來,在這篇文章中,元稹對杜甫做出了空前的評價
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元稹在文壇中的地位太高,所以世界上竟然有一個人讓元稹做出如此的評價?
這個杜甫是誰?
杜詩究竟有多好?
出於文人相輕的心理,會有無數人吩咐,把杜詩給我找來!越快越好!
結果
韓愈讀哭了,樂天讀哭了,唐文宗也讀哭了,幾乎當時所有的詩人都被震撼到了!
世界上怎麼有這麼好的詩?
自那以後,
杜甫,因詩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