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金剛一樣的堡壘

    孔子所說朋友分為好朋友三種,壞朋友三種

    好朋友(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壞朋友(損者三友)即:有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所謂益者三友指的是,正直剛正不阿的人,寬容的人,有廣博學識的人。

    所謂損者三友指的是,性情特別暴躁的人,特別優柔寡斷的人,以及心懷不軌不擇手段的人。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

    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

    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

    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

    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為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什麼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麼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麼叫“勇者不懼”?

    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

    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瞭解我.

    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為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為人之學”又是什麼呢?

    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為自己謀一份福利.

    孔子曾經直截了當地跟他的學生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就是說,要想著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因為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好專案沒錢投資,找1萬人每人投資100元,這個方法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