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闆凳學堂

    魯迅的文章太過晦澀難懂,覺得到高中了還差不多,而且他的文章需要有很深的閱歷,還需要有在農業社會下生活的經歷,當前都是網際網路社會了,所以現在孩子真的有點難以理解。選擇淺顯易懂的放在課本里還是可以的,太過難懂的還是算了吧

  • 2 # 維護正義ft

    一個民族的血淚教訓不能被遺忘,昏暗當中的吶喊和光明同樣也需要代代相傳,銘記於心。雖然當今中國已經擺脫了那時悲慘的命運,但是每一代的華人都應當居安思危,不斷檢討自己,不斷前進,這才是一個民族的發展希望,把他的文章從教科書裡面刪除,對於整個中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發展說,都是不負責任的。華人的後代應當記住曾經的歷史,更要記住曾經的吶喊。

  • 3 # 煙火169773639

    現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建議讓魯迅的作品逐漸退出中小學教材,我覺得原因有如下兩點:

    一是考慮到時代的變化。

    魯迅的作品在那個時代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具有重大意義,他棄醫從文,想要用文字療救華人的靈魂,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是當時青年人的精神領袖。同時,魯迅的文章現實的指向性很強,不瞭解當時的背景,很難深刻理解。魯迅先生於1936年去世,至今已經有八十多年的時間了,時代變遷,國民素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代也呼喚適應時代發展的新一代年輕人。 · 我在講《藥》一課時,一個學生分析華大媽的形象時,他說,華大媽是一個特別賢惠的女人,從他們一家人穿的衣服補丁摞補丁,就能看出針線活很好,不像現在的一些女人,啥都不會幹。這是在2009年的時候出現的真實場景,以前的學生的回答裡,從來沒出現過類似的想法。在講解《藥》一課時,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時,有個學生說,魯鎮人們的議論害死了祥林嫂,我們歸結到是吃人的禮教上面,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議論和誹謗而死,為什麼不說是封建禮教。當時就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在班裡展開了討論,我及時引導。最終,我們得出結論,就是議論者的評判標準是什麼,魯鎮人的議論是因為他們認為祥林嫂剋夫、克子,是個不祥的人,這些觀念都是來自己封建思想,而我們現在的一些議論和誹謗,卻並非如此。由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因為時代的變化,學生們的知識積累、價值判斷、自身需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我認為,專家建議讓魯迅的作品退出中小學教材,這應該是原因之一。

    二是考慮到魯迅文章的理解難度。都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為什麼怕周樹人呢,作為一個高中老師,我曾經做個一個調查。大多數學生怕讀魯迅的文章,原因就是讀不懂。有人說了一段非常精闢的話:少年時讀阿Q,覺得阿Q很可笑;年紀稍長讀阿Q,覺得阿Q很可憐;天命之年再讀阿Q,卻突然發現,阿Q就是我們自己。如今重讀魯迅,才明白魯迅的深刻、悲憫乃至偉大。讀懂魯迅,是需要了解寫作背景,需要人生閱歷的。魯迅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以一個文學家的角度,看到了社會和人性的本質,並且透過文字形象地表達出來。而中學生要真正讀懂這些文章,的確需要有難度。我認為這是原因之二。

    但是,我認為魯迅的作品依然有很大學習的價值。

    1.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文學作品的時代價值永遠不能被忽視。

    魯迅雖然是一個文學家,但是他以敏銳的眼光洞察到了時代的真相。我們透過學習魯迅的作品,看到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看到魯迅對於中國的憂慮和希望。祥林嫂、華家夏家、閏土、孔乙己等等,這些人物身上都帶著時代的符號,作為中學生,透過這些人物形象去感知我們中國的一段歷史,更能增強學生們的民族情感。曾有人建議把《背影》一課從初中語文課本里刪去,原因就是父親穿越鐵路,爬月臺,違反交通規則。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2.魯迅的筆下揭露的國民劣根性如今依然頑固地存在。

    魯迅的眼光是毒辣的,他所揭示的國民的劣根性依然或多或少地在某些人身上存在,並不是那個時代的專屬。比如“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與現在很多人奉行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脈相承。

    3.魯迅的作品的藝術價值熠熠生輝。

    魯迅的作品單論藝術性,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刻畫人物的高妙技巧,雜文中辛辣的筆鋒,深刻的思想性……尤其是魯迅先生的語言有著特別強的表現力,或愛或恨或悲憫或憂慮或希望,直刺內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侍應生電影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