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此箋
-
2 # 平民之宴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雪是天賜萬物的精靈,她以冰清玉潔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讚美。而詩人白居易呢,沒有寫雪的顏色、形狀、姿態,而是透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及感官思考,從側面描繪和烘托出一場夜雪的精彩。
精彩之餘呢,詩歌要借景抒發什麼樣的心情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詩人的創作背景。
寫這首《夜雪》時,白居易45歲了,任江州司馬。當時因上書直言論宰相武元衡遇刺一事,遭到朝廷佞黨陷害,被貶到江州,做了個閒差官,自己憤懣不平,只能用詩排解。詩人究竟是怎麼寫的呢?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衾(qīn)枕,就是指被子和枕頭。 哎喲,天氣怎麼這樣寒冷,詩人在睡夢中被凍醒,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疑惑之時,抬眼望去,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
後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最能體現出詩人寫作此詩的真實心境。 哦,詩人這才明白,夜間下了一場大雪,雪下得那麼大,不時還聽到院落裡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 這裡,我們重點關注一下“折竹”這一細節,襯托出前句的“重”字,別有一份情致。同時“折竹聲”在“夜深”才能“時聞”,更顯示了冬夜的寂靜。
冬天寂靜的夜晚,按說雪落無聲,是不會影響休息的。而詩人卻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傳達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
寒冬夜雪的靜默,也更反襯了詩人的心神不寧。
正是由於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去寫詩抒懷,所以才使得這首《夜雪》獨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
3 # 文字的二三事
《夜雪》是詩人白居易在被貶為江州司馬後的一個雪夜有感而作,此詩透過對夜雪的側面描寫,不僅寫出了雪夜的寒冷,還表明了詩人因被貶謫而感到的內心孤寂和淒涼之情。
《夜雪》的全詩如下: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的大意是:
已經驚訝於枕被的寒冷,又看見了窗外的光明。夜色已深,雪勢加重,時而聽到大雪壓折竹子的響聲。
詩意賞析:
“已訝衾枕冷”,“訝”是驚訝之意;“衾”:棉被。詩人因枕被的寒冷而大吃一驚。這句詩不僅寫出了室內的極低氣溫,同時從側面寫出了雪大的特點。雪剛開始下時,天氣並不是非常的寒冷,待雪下了多時,氣溫自然會急劇下降。詩人夜晚從夢中醒來卻感到了枕被的寒冷,說明大雪已經下了一段時間。
“復見窗戶明”,又看見窗外的明亮。這一句詩同樣從側面寫出了雪大的特點,積雪堆在窗外,雪的顏色襯托出明亮的色彩,故詩人看到了窗外明亮的景色。“夜深知雪重”,“重”說明了雪大。夜已深,詩人由寒冷的枕被和明亮的窗外得知雪勢的大,也正因為雪大,才引出了後一句“大雪折竹”的描寫。“時聞折竹聲”,“時”:時而;詩人時而會聽到雪壓折竹子的響聲。“時而”是時不時的,斷斷續續的意思,從中可得知詩人在被凍醒後一直未眠,所以才會時不時地聽到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音。這句詩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寫出了雪夜的寂靜。
回覆列表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夜雪》,寫於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之時,流露出謫居生活的孤寂和清冷的心境。詩人憑藉著敏銳的細節感受,從觸覺到視覺,再到知覺和聽覺,刻畫出夜雪的漫長與深厚。全詩皆為側面描寫,卻刻畫得細緻而自然,全無斧鑿痕跡。
“已訝衾枕冷”,從觸覺入手,以衾枕之冷,側面烘托處外面降雪已久。只有積雪已深,才會讓人在室內就能感覺到氣溫的驟降。一個“訝”字,也充分說明了此夜涼非尋常的夜涼,而是氣溫下降明顯,讓人感覺到驚歎。“復見窗戶明”,則從觸覺轉移到視覺。夜深卻獨見窗明,足見窗外積雪之深,雪漫之大。同時,這也說明詩人全無睡意,才有精神注意到窗明。心緒安寧的人,不會再深夜輾轉難眠,只有滿懷心事之人才會難以入眠。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從聽覺入手,表達出知覺的敏銳。深夜聽聞雪壓竹聲,則判斷出大雪之深。這也從側面烘托出雪夜的寂靜,還有詩人內心的孤寂。深夜聽雪,那是因為孤枕難眠,一切的感受在此刻才會顯示地那麼細緻與敏銳。除了孤寂清冷的心境,全詩清新淡雅,也從側面體現出詩人貶謫之時也不曾丟棄的高情雅緻。倘若沒有貶謫江州司馬的歷史背景,細細品味“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最後一句詩,充滿了雅趣與韻味,讓人回味無窮。
大雪在深夜之中穿林打葉,此時倚窗傾聽,對於孤寂的人說,這也是一種深夜的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