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點石書法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

    何紹基大師的書法成就很高。各書體相容,自成一家,草書尤為擅長。何紹基的楷書取法顏體,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融入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魏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自成一格。何紹基的小楷兼取法晉代書法,他的篆書,中鋒用筆,並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濟南大明湖歷下亭楹聯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即為他所書。

    從何紹基的學書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因此,對於前人書法藝術的繼承和自我書體的推陳出新是何紹基成功的關鍵。

    同時離不開筆耕不輟的勤奮,他自己說:"餘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 2 # 王煥林書法

    我曾痴迷於何紹基書法多年,深刻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宗師,與其家學淵源、藝術天分、筆墨功夫、字外修養等密不可分。

    何紹基(1799年—1873年),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猿叟(或作蝯叟),因其執筆迴腕懸肘,若發勁矢,取漢將李廣猿臂彎弓之義自名,此即可見其獨創性。

    何紹基像

    (一)家學與啟蒙

    何紹基六歲入小學,始識文習字,自此終生臨池不輟。八歲舉家入京城,父何凌漢親授唐碑。何凌漢書法造詣很高,曾得皇帝青眼。受父親影響,何紹基以歐、顏為入門階梯,而顏體終究成為其開宗立派之基石。《書林澡鑑·書林記事》載“早歲楷書宗蘭臺道因碑”,《清史稿》記“初學顏真卿”。稍長,習行書,自稱“憶餘少壯時,喜臨座位帖”(《何紹基詩文集》)。十六歲始交遊,漸漸得識當代名流才俊,切磋琢磨,自此視野豁然開朗,逐漸形成自家風貌。

    何紹基臨顏真卿行書

    (二)學養與成就

    道光十六年,紹基進士及第,選授庶吉士,入庶常館。旋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協修,翌年,遷武英殿總纂。先後主講山東濼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晚年寓居滬上,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衝。有《東洲草堂集》、《說文段注駁正》等著作。紹基博通經籍,長於金石、文字之學,《清史稿》稱“於《說文》考訂尤深”。工詩,取法蘇黃,與程恩澤、祁雋藻、鄭珍、莫友芝等併為晚清宋詩運動健將。書法五體皆能,譽為有清第一,而以楷、行居冠。楊守敬《學書邇言》謂:“子貞以顏平原為宗,其行書如天花亂墜,不可捉摸。篆書純以神行,不以分佈為功。隸書學《張遷》,幾逾百本。”

    何紹基行書

    (三)博採與專精

    何紹基書法熔鑄百家,其取徑用功之訣,近人馬宗霍所述,最為切當。馬氏《書林藻鑑》謂“真能集分書之成者,要惟何蝯叟。世鹹知其行楷之妙,出於平原、蘭臺與黑女志,實則由篆分溯源,故氣渾而韻厚。” 道光五年,紹基於濟南訪得奚林和尚藏孤本《張玄墓誌》,愛不釋手,這一年,也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捩點。自跋《張玄墓誌》雲:“餘自得此帖後,旋觀海於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戍入都,丁亥遊汴,復入都、旋楚,戍子冬復入都,往返二萬餘里,是本無日不在篋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賞,所獲多矣。”又云:“餘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購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北碑多粗獷開放,而《黑女》沉著雅緻,是以紹基鍾愛有加,成為他融化碑帖博採眾長之重要橋樑。馬宗霍謂何氏“中年極意北碑,尤得力於《黑女志》,遂臻沉著之境”,此言不虛。

    六十歲以後,紹基致力篆分,先秦漢魏金石名刻臨摹多至百本,偶作篆書,必以頓挫出之,蒼勁生澀,獨標風神。金石文字,歷代寶重,然趙宋閣帖流行,書家甚少取法。帖學行千餘年而衰,至乾嘉之世,考據之學大興,當是時,阮元著《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首倡其事,包世臣撰《藝舟雙楫》振臂高呼,康有為撰《廣藝舟雙楫》以殿其後,碑學遂興,書學復明。何紹基跋《張黑女》雲:“包慎翁之寫北碑蓋先於我二十年,功力既深,書名甚重於江南,從學者相矜以‘包派’,餘以‘橫平豎直’四字繩之,知其於碑未為得髓也。”確實,化帖融碑,得心應手,有清一代,似無人能出何氏之右!

    總之,何紹基以平原為基石,以《黑女》《道因》為津樑,以二王為羽翼,以篆籀為管鑰,熔鑄古今,範圍南北,足以睥睨天下,流芳藝林。

    何紹基隸書

    何紹基楷書

    何紹基對聯

    何紹基行書

    何紹基行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辛斯首秀比賽剛剛結束,伊戈達拉就帶領眾隊友在替補席“群毆”考辛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