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牧南山
-
2 # NaLi哪裡哪裡
現代人為什麼特別喜歡明史?
第一,這個功勞歸功於《明朝那些事兒》的走紅。由於這本書,兒話口語的文字,幽默風趣的文風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把枯燥乏味、艱澀難懂、冷冰冰的歷史活靈活現地展現給讀者。由於多年來市場上關於明史科普讀物的空白和一大批普通讀者對歷史讀物的巨大需求相應成趣,填補空白的《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迅速從網路平臺爆發,走向紙媒。就像書中寫的“歷史其實很有趣”。第二,文化自信的迴歸。我們的文化自信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就曲線下降,直到新中國成立止住這一頹勢。特別是改革開放和世界接軌以來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並不比別人差,使得國民再次審視中國古老的優秀文化。迴歸傳統,文化傳承,文化自信成為國民工程。恰好明朝是漢民族構成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顯得更加突出於其它朝代。第三,明朝的陽剛之氣很有感染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等言語非常漲華人精神、提華人士氣,特別是走上坡路的民族更需要這些精神食糧。明朝開國不是秦朝那樣殘暴六國;不是漢朝劉邦那樣混混當家;不是唐那樣背叛宗主國隋朝;也不是宋那樣靠黃袍加身軍事政變起家。朱元璋是真正農民孩子,從始至終反抗暴元統治,歷盡艱辛終恢復我大漢江山,又能平等團結各族人民,歷朝歷代得國最正。他的後代子孫能力大小放一邊,民族大義大是大非面前絕不含糊和苟且。就是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死時也怒斥吳三桂,感染了隨行的清朝士兵(見《南明遺略》)。明朝國滅,鄰國北韓、越南舉國哀悼,北韓把崇禎年號一直延續200多年不變,試問世界史哪一個王朝能有這樣的感染力?第四,明朝是封建王朝文化最後一次空前繁榮的絕唱和輓歌。劉伯溫、王陽明、徐達、常遇春、戚繼光、海瑞、董其昌、徐胃、唐伯虎、李時珍、徐霞客等名臣武和將才子佳人故事吸引眼球,到現在也是各大平臺流量擔當。四大奇書名流千古;三言二拍開市井文學先鋒;《開工天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開啟民智;《牡丹亭》、《三記》(寶劍記、鳳鳴記、浣紗記)戲曲傳唱至今;晚明華人的識字率世界第一,直到上世紀60代的新中國才達到晚明識字率對等。第五,被黑的明史反而引起現代人的興趣和不平。隨著知識普及對民智的提高,同時代記錄明朝的史料從南韓、日本、越南、海外引進。讀者發現清修官史的明史糟點多多,反而更更勾起現代人對明史關注,也是原因之一吧。
大明由平民皇帝朱元璋建立,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期間既有洪武朝捕魚海之戰洗刷靖康之恥,永樂朝鄭和下西洋、編修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等盛世壯舉,亦有土木堡之變、閹黨專權以及東林黨爭埋下王朝覆滅種子的悲劇發生。
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特別是隨著網路文學以及自媒體的興起,在普羅大眾之中逐漸颳起了一陣“明史風”,筆者認為大家喜歡明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特殊的歷史地位
眾所周知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而下一個大統一王朝——清,則是由滿族建立,其先是強迫漢人剃髮易服,而後在近代不斷簽訂不平等條約開啟喪權辱國模式,使得華夏民眾飽受列強欺凌且毫無氣節,甘願做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隨後孫中山先生沿用朱元璋“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作為其推翻清政府,恢復中國各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傳統的政治綱領,迅速得到各地響應,重新建立起由漢族掌權的新政府中華民國,足見大明歷史地位之重。
二、具有研究的代表性
率先廢除了丞相制度極大加強了君主專制建立了中國古代最成熟的特務機構——錦衣衛閹黨專權和黨派之爭為歷朝之最皇帝個性鮮明具有趣味性,如“孩子氣”的明憲宗,喜歡當大將軍的明武宗,三十年不上朝明神宗,“木工皇帝”明熹宗等不亞於商鞅變法的張居正改革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最初的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萬曆三大徵、晚明三大疑案、明末農民起義等重要事件滅亡原因與氣候的關係三、敬佩其氣節
大明鐵骨錚錚不管是皇帝被俘的土木堡之變,還是東南沿海的倭寇之亂,都沒有產生過用土地或者女人求和的打算,對於任何來犯之敵都是給予堅決的反擊,終大明一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先是永樂大帝遷都北京鎮壓外族,後是末帝崇禎心繫百姓毅然吊死煤山,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