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六甲番人
詞起源於南梁,興於隋唐,極盛於南北宋,宋及宋之前,詞還是可以依曲調而唱出來的,但宋之後很多詞調逐漸消失了,只留下了供大家填詞所用的格律規範,也就是詞牌,由於這些詞牌規定了每首詞的句數,每句各位置的平仄用韻,所以宋後文人們無須瞭解詞曲調也可以參照詞牌填詞。
至於詞的曲調唱法為什麼失傳,肯定不是因為缺乏記錄唱調的曲譜,實際上,中國古代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記譜方法,比如至今還在用的工尺譜,最遲在唐代已經很成熟了,宋代的詞人們也有很多熟悉工尺譜的,比如張炎《詞源》中所記的譜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都屬於工尺譜。
但遺憾的是,滿清政權又再次中斷了中古韻的運用,清代開始,南方地區使用入聲韻的範圍越來越小,與元蒙相比,滿清的統治時間更長,兩百多年的時間帶來的影響當然比一百年更大,到民國建立時,恢復中古韻發音實在太困難了。
發音產生了變化就很難準確唱出詞調,這好比北方人唱粵語歌曲一樣,不會唱也就越來越少人唱了。
此外,宋詞唱法的失傳和元曲興起也有關係,元曲在藝術表現和宋詞接近,其中的散曲幾乎可以取代宋詞,而元曲的雜劇則已經是戲劇的藝術形式了,元曲採用沒有入聲韻的北曲作為演唱形式,當元曲興起而宋詞式微時,宋詞唱法的失傳也就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了。
-
3 # 古詩今詞
我先來談一下宋詞唱法失傳的原因,其實跟入聲的消失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宋詞唱法的失傳宋詞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詞譜,也就是我們如今填詞所見的格律;另一部分是樂譜,用來記錄旋律。詞譜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採用平仄的記錄方式;而樂譜卻不同。
隋唐之前記錄樂譜主要採用[文字譜]的方式,通俗而言,就是用文字詳細記錄在哪根弦、哪個位置彈奏。唐朝演變成兩種方式,[減字譜]和[燕樂半字譜],採用的是用符號來代替文字記錄,此舉極為方便樂譜的記錄,同時也為識譜設立了一定的門檻。晚唐採用[減字譜]的方式來記錄古琴音樂,使得大量古琴譜問世,一直沿用至今。
而宋朝流行的是[俗字譜],前身是隋唐的[燕樂半字譜],而不同時期不同詞人記錄的[俗字譜]也略有差異。到了明清時期,採用的是[工尺譜],如今民間仍有沿用。自近代始,又逐漸替代成流行簡譜。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從古至今,樂譜是朝著便捷的方向演化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容易出現本朝不識前朝樂譜的現象。例如清代發現姜夔用[俗字譜]記錄的《白石道人歌曲》,因為記譜方式的不同已經無法翻譯了,直到今天,[俗字譜]仍是曲學家研究的課題。
由此得知,宋詞唱法失傳的原因,主要在於樂譜的失傳。
古韻斷代的原因寫詩之人應該知道,古韻和新韻的區別不在於語言不同,而在於有無[入聲]。而造成中原地區入聲的缺失,主要原因是戰爭。元滅宋,清滅明,打破了原有語言流通的地域限制,中原語系在南北融合的過程中發生變化。自元之後,入聲逐漸消失。
有今人或將宋詞失唱歸咎於入聲的消失,其實是不妥的。因為明清時期,出現了詞學復興的現象,史稱[清詞中興]。以納蘭性德為例,時有流傳[家家爭唱飲水詞]之說,可見此時,詞牌仍舊是可唱的。
至於如今詞牌失唱,我認為除了詞譜無法翻譯之外,還有一點是詩詞文化的缺失。古代詞人既要求有填詞功底,又要求精通音律,如今已然是分道揚鑣。作曲者不識填詞,填詞者不識格律,更有詩詞學者不識寫詩,談何傳承乎?
現在的平水韻,詞林正韻都是清朝人總結歸納出來的。那麼古韻斷代和宋詞唱法失傳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究竟是因為蒙古人滅宋,還是清朝滅明朝造成的?
回覆列表
都有,但也都不全是。這個有好多原因的。
1、不管是元滅宋,還是清滅明,也不管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戰爭。這些戰亂都是文化流傳的敵人。戰亂一定會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百姓顛沛流離又導致這種依賴於口口相傳的東西加速滅亡。不用侷限於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就是本民族之間的戰爭也會導致這些結果
2、華人不太重視歌唱的部分,而是重視詞本身的文化含義。唱的人都是賤人。這些人普遍文化不高,想依靠他們流傳下來,很難。
3、古代也同現代一樣,有流行文化的改變。八十年代是羅大佑、李宗盛的天下,現在的年輕人又有幾個人聽?何況在古代並沒有任何的裝置可以保留住這些唱法。一旦流行改變,老的自然會被摒棄
4、古代沒有相關的音樂規範。現在有簡譜,五線譜。而古代沒有這種簡單的記錄和表達音樂的東西。這種沒有統一的、簡單的音樂記錄的規範,是流傳的殺手鐧。試想如果今天的一首用簡譜寫的曲子,幾千年後被人們發現,依然可以翻譯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