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林探歷史

    我認為是沒有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康乾盛世是清廷御用文人和遺老叫出來的, 只是同時代的清史專家蕭一山卻對康雍乾三朝讚譽有加。

    這個時候中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了,百姓困頓,起義眾多,官員腐敗,實行閉關鎖國,中國和英國那些原本落後中國的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朝廷卻不自知還在鼓吹康乾盛世,還沉浸在泱泱大國的美夢之中,一眾的史學家為了討好朝廷,開始鼓吹康乾盛世,其實這是謬論。

    如果沒有雍正,只會加速清朝的腐敗,因為乾隆比雍正更會敗家,更加的奢侈。

  • 2 # 鋒楓2016

    當然這一切是在雍正帝十三年辛苦經營打下的堅實基礎。如果沒有雍正帝的話,乾隆帝會過得艱難得多。

    首先,乾隆帝面臨的是一個虧空的局面。不僅朝庭沒錢,而且地方官吏也是到處虧空。這與康熙帝晚年怠政有極大關係。晚年的康熙帝生活日漸奢華,放鬆了對各級官吏的控制,使得大清官場賄賂公行,腐敗成風。

    康熙帝數次下江南,場面十分宏大,花費巨大。康熙帝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少兒玩伴江南織造曹寅府上,鉅額的接待費用令曹府幾乎破產,而曹寅在江南織造任上虧空近五六十萬兩白銀。為了彌補虧空,曹寅不得不典當府上值錢的東西。結果仍然於事無補,最終被雍正帝下令查抄。

    康熙後期,西北戰事突起。為了維護統治,清朝政府近十年對西北用兵。雍正初年,清朝投入西北平叛的兵力達百萬之巨,每日花費銀兩數十萬兩,糧草數十萬石。鉅額的軍費令雍正帝不得不下令裁撤宮中開銷,各級行政衙門費用和官員的俸祿。

    雍正帝採用了一系列鐵腕手段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如追查各級官吏的虧空,嚴罰貪官;改革稅制,取消人頭稅,改徵地丁稅,廢除耗羨陋習,提出耗羨歸公,由朝庭統一徵收和分配,提高各級官吏的待遇,做到高薪養廉。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納糧。這些舉措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底層人民群眾的負擔,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大清的國力不斷地恢復。到乾隆帝接手的是一個國力強盛,府庫充盈,官吏清廉能幹,行政高效的大清王朝。

    而如果沒有雍正帝,以乾隆帝的魄力也完全可以扭轉康熙晩期不利局面。

  • 3 # 有得觀史

    沒有雍正,康乾盛世一樣會到來,只是時間會縮短,吏治腐敗會提前出現,農民起義會提前發生,大清朝會提前滅亡。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乾隆治理國家能力是比較強的,在大清甚至在中國歷史上也占上等。有能力是前提,前提有了還要走正道,像隋煬帝那樣是不行的。乾隆是個比較關心百姓疾苦的皇帝,這方面沒問題。這為乾隆朝盛世奠定了基礎。

    另外,農業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礎,乾隆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墾荒造田,他沿襲了雍正的攤丁入畝,使農業得到較大的發展。沒有雍正也就沒有攤丁入畝,不過以乾隆的能力他一定會想出別的辦法把農業搞好。還有,乾隆時期馬鈴薯和玉米傳入中國,這兩種農作物非常高產,乾隆下大力推廣,農業產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農業的發展使乾隆盛世有了前提。

    有了能力基礎,也有了出現盛世的前提,乾隆志向遠大,他立志要做一個大皇帝,這當然需要付出,初登大寶乾隆會勵精圖治,因此盛世的到來基本沒有問題。

    不過,乾隆要做大皇帝,對邊疆地區用兵是少不了的。打仗需要花錢,沒有雍正積攢的家底,他勵精圖治的結果能保持收支平衡就已經不錯了。但是乾隆好大喜功,愛面子這種本性是不會改變的,沒有家底可以揮霍,乾隆就會提前想辦法弄錢,增加賦稅就加重百姓負擔,不增加賦稅想別的辦法就會導致腐敗,盛世必然提前結束。

    去掉雍正的十三年,乾隆朝腐敗再提前點,兩項疊加起來乾隆中期就會開始衰落。這樣康乾盛世加起來好時候也就幾十年,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質量上和實際的康乾盛世比都大大縮水。類似白蓮教農民起義會提前二三十年到來,類似太平天國運動很可能在道光年間就發生了,大清的危機會提前到來,大清提前滅亡,也就沒有後來的慈禧啥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會少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resent的用法,搭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