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說清代十二朝

    愛新覺羅·福全,順治皇帝第二子,康熙皇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兄長。清朝歷史上的福全,能被後世熟悉的大抵也就只有三件事:一是幼年時,世祖問志,福全以“願為賢王”對之;二是福全在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期間的戰功卓著、貢獻極大;三是福全對皇八子胤禩的明確站位和對其“心性好,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的擁立態度。

    康熙四十二年六月,51歲的福全病逝於府邸,康熙皇帝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和福全之間的深厚兄弟感情:

    1、巡幸塞外的康熙皇帝接到福全病重的訊息後,立即下旨:命諸皇子星夜先赴京師,隨傳諭朕即啟行;諸大臣再三懇留,不允。

    2、三臨福全喪禮:福全薨逝後,康熙皇帝親臨府邸,“除纓,哭至柩前;奠畢,仍慟不已”;再臨福全喪禮,康熙皇帝親賜“廄馬二匹、對馬二匹、散馬六匹、駱駝十隻、及蟒緞銀兩”;三臨福全喪禮,康熙皇帝奉仁憲皇太后同往,“慟哭俟王柩發”

    3、首次親臨福全喪禮後,康熙皇帝便“不入乾清門,自蒼震門入景仁宮,居景仁宮不理政事五日”

    但康熙皇帝並非只有福全這一個兄弟,除去沒能活到成年的兄弟外,還有恭親王常寧和純親王隆禧兩位兄弟。可這兩位兄弟薨逝時,康熙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

    福全薨逝前20天,康熙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常寧病逝,康熙皇帝“命諸皇子經理其喪,並諭諸皇子每日齊集喪次”,卻連個諡號都沒捨得給。康熙十八年,20歲的隆禧病重,康熙皇帝雖然也“親臨探視,為召御醫”;其病逝後,康熙皇帝雖然也深為痛悼,輟朝三日並給予了諡號,但較之福全的待遇明顯遠遠不如。

    歸納之後,大抵能夠得出三個原因:

    1、相較於常寧和隆禧,福全值得康熙皇帝如此對待

    隆禧,年僅20歲便早早薨逝,並未給康熙皇權做出任何貢獻,康熙皇帝對其的兄弟感情也僅存於哥哥對弟弟的疼惜和愛護。常寧,這個被雍正皇帝評價為“昔年受皇考友愛深恩,不知感激報效,因循懶惰,悠忽終身”的恭親王,和康熙皇帝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甚至還曾對康熙皇權有過一定程度上的威脅。

    兩位大將軍雖均得懲治,而且懲治程度大抵相同,但實際上常寧是真該死,而福全則是替皇長子胤褆背了黑鍋。當聽到康熙皇帝曾經對隨軍出征的皇長子胤褆下達過“裕親王乃汝伯父,倘汝供與王有異同,必置汝於法”的命令後,福全大為感動,一句“我復何言”,心甘情願代皇長子胤褆領下罪過,維護了皇室顏面。僅此一點,常寧就遠遠不及,福全就值得康熙皇帝如此敬重。

    擁有康熙皇帝兄長的特殊身份;加上能夠參與政事、長期征戰沙場的巨大威信;再有康熙皇帝的如此敬重;福全絕對有資格囂張跋扈。但其並未恃寵而驕,更未居功自傲,而是將自己打造成了一尊維護康熙皇權的守護神;一個禮賢下士、畏遠權勢的有德之人。如此優良品質,能不得康熙皇帝敬重和愛護?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五·諸王六》、《清實錄·聖祖實錄》、《嘯亭雜錄》

  • 2 # 農民工歪說歷史

    提起清聖祖康熙帝的二哥裕憲親王福全,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他那句著名的“願為賢王”。因為一句“願為賢王”的無忌童言,福全丟掉了皇位……但福全並沒有因此患得患失、更沒有走向極端,而是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願為賢王”這四個字!福全一生與三弟康熙帝兄友弟恭、合作無間,堪稱帝王家“兄弟和睦”的典範、楷模。這是官方史籍中幾乎統一的口徑,但是個人對此卻持保留態度。

    就在這個時候,福全的政治智慧又一次顯露了出來,成功化解了自己面對的危機。在康熙帝班師回朝不久以後,福全居然以“糧草不濟”為由、未經康熙帝同意便率軍回京了……事後,康熙帝下令免去了福全的議政,罰俸三年、削去三個牛錄的旗份。彼時的福全已經不是個孩子了,他也沒有他侄孫和恭親王弘晝那般的任性胡鬧,為什麼會突然“任性”起來?甚至不惜違旨撤兵?原因不難理解,福全要的就是這個處分!有了這個處分,等於是之前的功勞全免、兵權康熙帝也可以順勢收回,福全卻成功避免了“功高震主”、跳出了是非圈子。這也是為何福全違旨,康熙帝卻只是對他罰俸、削掉三個牛錄而已,連裕親王爵位都沒有動的原因。對於哥哥的心意,康熙帝心知肚明、心領神會,兄弟之間心照不宣。

  • 3 # 人皆可為舜禹

    我認為康熙作為一個皇帝能和自己的兄弟有著這麼好的感情,可見福全的心胸也非常的寬闊才讓康熙如此的放心。

  • 4 # 秦風漢韻論古今

    福全為董鄂妃之子,據《清史稿》記載:“裕憲親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時,世祖問志,對:‘願為賢王。’世祖異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親王夫權威順治皇帝的二兒子,小的時候,順治問福全與玄燁有什麼志向,福全說願意成為以為忠勇賢王,問到玄燁的時候,玄燁卻有另一種志向。正史中並沒有後續,後續應該是玄燁想做一名功蓋千秋的明君。這兩位皇子的答覆,已成為了未來的真實寫照。

    康熙六年,福全被封為裕親王、議政大臣,從此圓了福全的親王夢想。福全很安分,對自己的皇帝弟弟充滿了希望,自己也奮發努力的想要成為康熙的重要力量。福全成為親王之後,對內安分守己,對外聽從帝令。康熙二十九年,福全被拜為撫遠大將軍,帶兵出征,平定準格爾。結果在期間出了一段小插曲。原本需要堅守的福全顧及到糧草與敵我勢力懸殊,擅自撤退。康熙為此很是生氣,責備了福全,罰俸三年,撤三佐領,還取消了議政權。

    福全同樣很敬重孝莊皇太后,孝莊也很疼愛福全。孝莊死後,福全痛哭流涕,肝腸寸斷。福全與康熙關係也不一般。據說康熙病了,福全親自前去侍奉,後來福全生病了,康熙也親自前往,由此可見二人感情之深。

    康熙作為皇帝,對兄弟有手足情深,自然也會有提防。就比如,康熙分明知道福全的撤退是迫不得已,但還是種種的處罰了他,最重要的是取消了福全的議政權,這是康熙集權的充分證據。沒有了對皇權的威脅,福全自然可以功成身退。不管怎麼說,康熙對福全是很優待的,福全對康熙也是推心置腹,兩人的兄弟情義締造了一段皇族佳話。或許最後的康熙也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像福全那樣,相互幫襯,但事與願違,“九子奪嫡”仍舊沒能避免!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福全是康熙哥哥,在打噶爾丹時,因為退縮,被康熙處罰。受到處罰時,福全只說了一句“我復何言”。他這句話有什麼深意?

    (福全劇照)

    福全是順治帝的次子,他的生母是寧愨妃董鄂氏。

    雖說是次子,但由於皇長子年鈕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實上的皇長子。

    福全從小性格柔順,對孝莊太后和順治帝都頗有孝心,按說要立儲君,他是最有資格的。可是當順治帝問他長大有什麼志向時,年幼的福全朗聲答道,他願做賢王。

    比福全小1歲的玄燁(後來的康熙)則說,願效法父皇。

    順治帝也和千萬父母一樣,在這種時候,總希望做兒子的能有遠大的理想。因此兩相比較,玄燁的回答則更得順治帝歡心,反倒是福全讓順治帝覺得不甚有出息。

    不過,不管是福全還是玄燁,都不是順治帝的心頭肉,自然也沒有考慮過讓他們做儲君的事情。

    本來,順治帝最寵愛的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可是皇四子無福,僅活了幾個月便夭折了。再加上董鄂妃的離世,這接二連三的打擊,極大的損耗了順治帝的健康。

    不久後,順治染上了天花。由於當時醫療條件有限,染上天花無疑是不治之症,只能靠病人自己挺過去。不幸的是,順治一病不起。眼看就有離世的危險,所以立儲君一事不得不提上議程。

    這時的福全8歲,玄燁7歲,順治帝想到自己也是年幼登基,因而受制於多爾袞的經歷,便不寒而慄。便有意讓年長的堂弟安親王嶽樂繼承帝位。

    但在孝莊太后和湯若望的建議下,再加上順治帝想到玄燁有做帝王的大志,最終還是將才7歲的他立為了儲君。

    (順治劇照)

    天時地利人和,玄燁登基稱帝,是為康熙,而清王朝將因他走上“康乾盛世”。

    康熙親政後,實現了福全想做賢王的願望。

    福全不僅被封為裕親王,還得到參與議政的權力。

    福全和康熙本就兄弟相親,而年輕的康熙也急需要一個能忠心不二又有才幹的人來輔佐自己。福全的忠心不二,和在政事上的決斷,都讓康熙頗感欣慰。

    康熙在位時,社會並不太平,內有三藩之亂,又有鄭氏集團在臺灣反清,還有沙俄多次入侵黑龍江燒殺搶掠。

    這都是威脅皇權的大事,康熙是在政治上很有遠見,手段也很高明,這諸多棘手的事情交付給做事穩妥的福全去做,讓他放心不少。因此福全既是康熙的好兄弟,也是康熙最為信任的倚重大臣。

    康熙二十七年,準噶爾部的噶爾丹隨著勢力強大,暗中勾結沙俄在喀爾喀蒙古發動進攻。由於攻擊太過突然,喀爾喀兵敗而退,不得不向清廷求援。

    噶爾丹卻趁勝追擊,一路南進,一直打到了距北京城不足千里的長城一帶。

    這可打到天子腳下了,康熙忍無可忍,親率十萬大軍御駕親征,準備手刃噶爾丹。

    然而,康熙才出塞外,便受了風寒,只得“從諸臣之請”回朝養病。攻打噶爾丹的重任,則落在了福全的身上。

    (噶爾丹劇照)

    福全很有軍事才能,他統兵3萬在烏蘭布通和噶爾丹發起了正面攻擊。

    噶爾丹“覓山林深塹,倚險結營”,且以駝城戰術對陣。

    清軍幾次以火炮攻擊,都因對方有密林保護,又有沼澤阻擋,因此不但不能衝出缺口,自身反而死傷不少。

    無奈之下,福全改變戰術,趁夜讓清軍從左翼山腰偷襲,噶爾丹防備不及,被打得四散而逃。

    噶爾丹見勢不好,派使者向福全求和。

    福全想到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休整軍隊,等後方軍隊來後,再圍剿噶爾丹不遲,所以假意答應了他的請求。

    誰知,噶爾丹卻趁機帶著殘兵敗將,連夜往西北處逃遁而去。

    福全發現後,知道再追恐怕來不及了,再加上軍中糧草所剩無幾,於是便自作主張,率軍班師回朝。

    按說,福全雖然沒有殲滅噶爾丹,但他還是在戰役中表現不凡,康熙應該予以獎勵。誰知,康熙非但不獎,反而將他削職罰俸,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康熙雖然回京,但他卻在後方督戰,一切統兵大計皆由他發號。

    本來,福全打了勝仗,康熙頗為安慰。但當福全議和停戰時,康熙對他的行為已經很不滿意,認為他坐失戰機。對他多有警告,要他小心防備。

    結果福全還是沒能引起警惕,讓噶爾丹出逃。最讓康熙不滿的是,福全沒有立刻追擊,反而不經他同意便班師回朝。這無疑放虎歸山,給清廷留下後患。

    另外一點,福全這種自作主張的行為,讓康熙頗為忌憚。想到福全曾是最恰當的皇位繼承人,康熙知道,他必須給福全一個警告。

    因此,康熙不光革去了福全所有的職務,還罰俸三年。本來還要剝奪他的爵位,幸得孝莊太后求情,才保留了他的王爵,讓他做了閒散王爺。

    對於康熙的處罰,福全有苦難言,只能以一句“我復何言!”承受了這一切。

    (胤褆劇照)

    那麼福全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呢?

    原來,福全雖然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對統兵作戰有最高指揮權。但他的副手,卻是皇長子胤褆。

    胤褆騎射了得,又是皇長子,康熙對他頗器重,讓他隨福全出徵,自然希望他能立功。

    胤褆何嘗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但福全卻唯恐胤褆在征戰中有閃失,打起仗來疑慮頗多。這樣兩個人在作戰策略上,往往意見相左,於是二人多有不睦之處。

    再加上當時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國舅佟國綱在攻打噶爾丹時戰死。

    這讓福全更是惶恐,所以本該圍剿噶爾丹完成使命的他,只能先保住胤褆為重。

    在這種情況下,福全只能見好就收,放任噶爾丹出逃。

    所以,當康熙治罪時,他只能默默承受,一句也不能辯解了。

    康熙三十三年,噶爾丹再次叛亂,康熙御駕親征,福全也隨軍出征,將噶爾丹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噶爾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服毒自殺。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聽說後,還特意去他府中探視病情。

    誰知沒捱過半年,福全便病逝了。康熙本在塞外出巡,聽聞後趕回京城,親自祭奠,悲痛到慟哭不能止,隨後又以王爺規格厚葬。大約在那時候,康熙已經明白當年福全退縮,是為了保護自己兒子,所以心中更加感動,更加悲痛。為了舒緩相思之情,康熙還命畫工畫了一張他和福全早年在桐蔭下玩耍的畫像,掛於書房。

    福全一生,對康熙一片忠心,真正做了賢王的本分,大概他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吧。

    (參考史料:《清史稿》)

  • 6 # 蕭郎讀天下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康熙帝的二哥愛新覺羅·福全。

    順治帝有4位皇后,7位正妃以及9位庶妃,康熙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后,而福全的生母是寧愨妃董鄂氏,她一開始只是庶妃,在康熙帝時期才被尊封為了寧愨妃。

    愛新覺羅·福全於順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出生,順治帝1661年駕崩,那時他才8歲。

    在福全還小的時候,順治帝曾問過眾位皇子的夢想。當時順治帝正在考慮讓誰接替自己的位置,福全告訴順治,自己只想當一個賢王,而康熙帝則回答說,自己要效仿父皇。

    1667年,14歲的福全被康熙封為裕親王,徹底的做了一個賢王;1690年,福全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此後便開始了征討噶爾丹的生活,直到1698年噶爾丹之戰結束。

    在噶爾丹之戰期間,福全多次犯下錯誤,不僅錯誤部署軍隊,而且還違抗康熙的指令,後來,福全被免去了爵位,也丟掉了議政權。

    其實福全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沒有帝王的野心,只願做一個臣子。而且福全和康熙從小就是好兄弟,福全去世後,康熙還特地下令畫一張兩人的合影,表示思念之情。

  • 7 # 小姐姐講史

    (康熙的二哥福全)

    1.“願為賢王”

    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麼在古代會有人不想當皇帝嗎?同樣出身與皇族世家,福全也是順治皇帝的兒子,也是皇帝的候選人之一,如果他有心去競爭的話也許他也將會是大清入關的第二位皇帝,可他似乎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

    (福全平定準噶爾場景圖)

    (福全孝敬祖母孝莊文皇后)

    福全雖沒有當帝王的雄心壯志,但是他這一生卻如願成為了一代賢王。這樣不也是瀟瀟灑灑的嗎?

  • 8 # 彈指間的歷史

    福全,一聽這個名字,乍一聽以為是哪個客棧小二的名字,但是在前面加上愛新覺羅四個字,身份地位馬上就不同了。

    一、其志願為賢王

    順治十七年(1660年),已經病入膏肓的順治帝,自知命不久矣,不得不考慮即位之人,想來想去最合適的只有三位皇子,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其中最有能力的是皇三子玄燁。

    二、錯失戰機,罪責全收

    康熙二十七年,準葛爾部日漸強盛,其首領葛爾丹胸懷野心,勾結沙俄,妄圖製造分裂,從大清分離出去,不久後便襲擊了喀爾喀部。康熙二十九年,進功,攻內蒙古烏朱穆秦。

    康熙決定鎮壓噶爾丹,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自古北口出擊,又命常寧為安北大將軍,自喜峰口出擊,康熙親自出塞督戰。

  • 9 # 秋媚讀史

    福全是順治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康熙的哥哥。因順治的長子夭折,福全實際上就是長子。生在帝王家,福全是幸運的,能夠處理好君臣關係,最後安全落地,更屬難得。

    福全七歲的時候,與六歲的玄燁一起給順治問安。順治問了一個大多數父親都會問的問題,“你們將來有什麼志向?”福全回答:“願為賢王”。玄燁卻回答:“願意效法父皇”。順治對兩個小孩子的回答很意外,也沒想到兩年後竟然會一語成讖。

    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行將就木。臨終前,順治立了玄燁為帝。康熙六年,鰲拜專橫跋扈。康熙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就立十四歲的福全為和碩裕親王,並讓他參與朝政,以削弱鰲拜的力量。

    福全同康熙一樣,對祖母孝莊太后非常孝順。比如,康熙二十二年,他和康熙一起陪同孝莊太后巡五臺山,在事前勘察道路時,發現道路很險峻,他們為了孝莊安全著想,共同力勸孝莊返京。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去世,福全無比悲痛,哭得死去活來。康熙擔心福全身體受影響,特地派皇長子和領侍衛內大臣送其回府。

    出發前,康熙特地寫了一首詩給福全,併為其舉行盛大的送別儀式。詩云:

    “萬國勤懷保,三階願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盡蒼生。小蠢忘帡幪,天心解鬥爭。執迷思梗化,伐罪事專征。武略期無敵……煙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體,歸奏慰予情。”

    福全上書請求將大同綠營兵劃規他旗下統領,凡軍情諜報都應該送至前線。康熙批准了他的提議,調遣大同的精騎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人隨福全出徵。福全出發後,康熙又命大臣阿密達、阿南達等人出塞,與福全會師。

    噶爾丹不斷派人到清軍大營,一再申述自己“蘭入汛界,索吾仇而已,弗秋毫犯”,表示願意同清廷“講信修好”。但他又多次索取土謝圖汗,表示清朝如果允許,他馬上退兵。福全拒絕其請求。

    噶爾丹數萬騎兵“依林沮水”,擺出“駱駝陣”,將駱駝捆綁伏地,上面加上沙袋溼氈,士兵就躲在駱駝後面放箭。清軍以炮火營為前鋒,萬炮齊發,聲震天地,從下午一直延續到天黑。

    噶爾丹的軍隊只擅長在馬背上用冷兵器廝殺,他們從未見識過如此猛烈的炮火,一時陣腳大亂。清軍步兵、騎兵趁機攻殺,左翼軍又迂迴包抄,雙方打得難解難分。

    福全休整兵馬後,準備再戰。噶爾丹已經領教過清軍炮火的厲害,知道不是福全的對手,就拒險閉門不出,同時,派濟隆前來清軍大營求和。

    濟隆一再保證噶爾丹不會犯邊,實際上是緩兵之計,而福全也想借濟隆求情的機會拖住噶爾丹,等待前來助陣的兵馬。於是,福全便答應了求和,傳令各軍停止進攻。

    康熙得知福全單獨與噶爾丹和談,非常生氣,他責備福全停下進攻,讓清軍坐失良機。皇長子因聽信讒言,也與福全有隔閡,他越過福全直接向康熙彙報軍情。康熙擔心將帥不和,繼續留在福全軍中容易滋生事端,於是將其召回京城。

    就這樣,噶爾丹的緩兵之計,成功騙取了福全的追擊,最後順利脫逃。福全只得班師回朝。

    福全回京後,不斷有大臣彈劾他,說他沒有乘勝追擊,導致噶爾丹問題沒能徹底解決。由於彈劾的人太多了,康熙也頂不住壓力,對福全略加懲處,罰俸一年,還撤去他三佐領。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再次追隨康熙親征噶爾丹。

    康熙為了表示與福全的兄弟之情,命宮中畫師畫了一副福全與自己同框的畫,以寄託兩人手足情深。1699年,康熙到南方遊玩,二月出發,五月返京,數月不見福全,時常掛念,特地寫了一首詩:

    “花萼樓前別,已經春夏餘。平明掛錦纜,日暮傍樵魚。吳越當年景,江湖各自如。留心異事重,隔月信音疏——《候見裕親王》”

    康熙三十九年,福全患病,康熙不僅派御醫診治,而且多次上門探望。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去世。當時康熙正在塞外,得知訊息後馬上回京,親臨其喪,痛哭不已,還輟朝數日,以誌哀悼。

  • 10 # 雍親王府

    福全,生於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順治帝次子,康熙帝異母兄,庶妃董鄂氏即寧愨妃出。福全幼時,順治帝問其志,他說:“願為賢王。”

    康熙即位後,於康熙六年正月封福全為裕親王,命參與議政,在平三藩,兩徵準噶爾都建功立業,成為了親王中最受康熙信任的一個。特別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親授福全撫遠大將軍,命其帥兵征討噶爾丹,皇長子胤禔、大國舅佟國綱等一眾皇親國戚都在軍中效力,足見康熙對於福全的儀仗與信任。雖然福全大軍於烏蘭布通大敗叛軍噶爾丹,但因佟國綱的戰死以及福全未能組織追擊致使噶爾丹逃走,而被康熙罰俸降職,後又恢復官職,繼續隨康熙帶兵出征。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福全病故,終年五十歲,諡憲。福全死後,康熙帝特命畫工精繪一張像,為康熙帝與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圖寄以衷腸,表示了對福全的思念之情。

    福全的一生充分對應他對順治的那句回答“願為賢王”。福全一生忠心耿耿,與康熙保持了親密的兄弟之情,卻又時時刻刻遵循君臣之道,成為康熙最為信賴的人之一,也是最為理解康熙的人,特別是在烏蘭布通一戰後,雖然是取得了勝利,但是確實是慘勝,福全充分理解了康熙的心思,扛下了所有責任,這一點也讓康熙非常感動,雖然後續是康熙親征,但實際的指揮權依然是掌握在福全手裡。

  • 11 # 澳古說歷史

    一個聰明的皇子,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王爺。

    福全,順治帝次子,康熙帝二哥,母為寧愨妃董鄂氏(此董鄂妃,非彼董鄂妃。這位董鄂妃並不受寵,跟另外一位董鄂妃,也就是孝獻皇后相比,她就是一個等同於打入冷宮的妃子,如若福全是孝獻皇后所生,他恐怕早就是儲君了,日後也註定會成為皇帝)。

    關於福全的事蹟,史書記載的並不多,其所記載的事蹟主要有三件事。

    其一、“幼時,世祖問志,對:“願為賢王。”世祖異之”。福全小的時候,順治曾問過福全,他長大後想要幹嘛,這時其回答的不是什麼做一個明君,而是做一個賢王。

    其二、“太皇太后崩。既繹祭,諭曰:“裕親王自太皇太后違豫,與朕同處,殊勞苦。”命皇長子及領侍衛大臣送王歸第”。康熙二十七年,太皇太后駕崩,福全與康熙一起在其靈柩前守靈書。數日後,康熙下詔:“福全與我一起守靈數日,實在是太辛苦,我實在不忍”,於是康熙就命皇長子與一位大臣送他會王府。

    其三、康熙二十九年,因準噶爾部太過囂張,絲毫不將清廷放在眼裡,因此忍無可忍的康熙決定用武力回擊,用武力將他們征服。同年,康熙命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又令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喜峰口,兩人分道進擊,共討準噶爾部。征討準噶爾部初期,在因準噶爾部的駝陣,清軍出現嚴重傷亡的背景下,福全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反敗為勝,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打得敵軍狼狽逃竄,併成功攻進駝陣,大敗厄魯特軍。大勝後,康熙對其很是滿意,親自下旨褒獎於他。

    但是,此戰過後,對於是否要對準噶爾部乘勝追擊,福全與康熙卻出現了嚴重的分歧。福全認為各路大軍還沒會合,據險逞兇的厄魯特部已被擊潰,暫時無威脅,再者窮寇莫追,自身的將士也十分勞累,因此這時最應該做的就是先爭得時間讓自己計程車兵養精蓄銳,等盛京大軍來會師時再與噶爾丹決戰,繼而全殲殘敵。可是 ,康熙卻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應該要乘勝追擊,不要讓噶爾丹有一絲的喘息之機,此時不打,這就等於給了噶爾丹再戰的機會。

    事實上,也的確如康熙所說,在福全決定休戰之時,噶爾丹就率殘兵急速的逃出關去。此後,福全見噶爾丹已遠遁,而自家的糧草已經嚴重不足,支撐不了幾天,所以他就在未請示康熙的情況下,擅自讓軍隊回師。顯然,福全這種擅自而為的作法,其結果就是讓康熙很是不滿,康熙得知他擅自回師之後,就決定要治他的罪。

    之後,福全與康熙雙雙回京後,康熙在朝陽門,當著我的群臣的面,就指責福全不遵從命令,自行其事,還讓皇長子胤禔出面作證。面對康熙的指責,福全沒有做出任何的爭辯,而是留著著淚說道:"我復何言!",將康熙給他的罪行全部認領。而後,王大臣們經過商議,一致認為應該要奪去他的爵位,但是康熙考慮到福全擊敗厄魯特的功績,並沒有奪去他的爵位,而是改以罰俸三年,撤三佐領,取消議政權為懲罰

    從以上三件事,我們大概就可以得知福全是一個怎樣的人。其一、福全沒啥權力慾。清史曾這樣評價過福全,說:“畏遠權勢”,就是不喜,也畏懼權勢。個人覺得這個評價很中肯,福全卻是不喜權力,如若他喜歡權力,就不會在很小的時候就說出,他要做賢王。

    其二、福全很聰明,也很孝順,卻是有做賢王的資質。從第一次征討噶爾丹的表現來看,福全的確很聰明,同時當第一次征討噶爾丹後,康熙要治他的罪,給他加上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福全明知道這是欲加之罪,但他卻什麼話也沒說,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福全知道,這其實是康熙在敲打他,在有意無意的削弱他的影響力,如此他再什麼也沒說,而是甘願認罪。從這些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福全確實算的上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才。

    此外,從孝莊去世後,福全不顧自己的身體,一直撐著給孝莊守靈,直到康熙親自下旨才回府的表現來看,他也是一個孝順的人。如此,試問一個孝順,又很聰明的福全,他怎會不能做一個賢王呢?

    總得來說,福全他是一位聰明的王爺,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王爺,更是一位懂得明哲保身的王爺

  • 12 # 伯虎42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初,康熙帝唯一在世的兄長——五十一歲的和碩裕親王福全患重病,臥床不起,身體狀況堪憂。這個訊息讓和兄長感情深厚的康熙帝十分難過,推遲了原定於不久後啟程赴塞外巡視漠北外藩蒙古諸部的行程,於三月二十六親臨東城臺基廠的裕親王府中,探望兄長的病情。此後,康熙帝先後於五月初八日、五月十五,兩次親赴裕親王府探視病勢愈發沉痾的福全。尤其是五月十五這天,在福全的病榻前,康熙帝手握已不能下床、只能躺在榻上迎接聖駕的兄長福全之手,流淚勸慰其好生休養,保重身體,待自己從漠北巡視回來後,再前來府中看望。福全哽咽不能言,只是不斷點頭稱是。

    兄弟倆交談良久,康熙帝才在福全的不斷懇求下,依依不捨地告別兄長,離開裕親王府返回宮中。次日,康熙帝終於踏上已經推遲了兩個多月的巡視塞外、安撫外藩蒙古諸部的行程。讓康熙帝沒想到的是:這一走,就是他和福全這兩個相伴了五十年的兄弟之間的永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在漠北行宮駐蹕處的康熙帝連連線到噩耗:六月初八,京師有急報:和碩恭親王、康熙帝的五弟常寧於六月初七薨逝。雖然常寧在世時,康熙帝和這個弟弟關係並不好,對他夤懶乖張的性格也十分不滿,平日裡多次責備和處罰,但是現在人死了,什麼恩怨也不必提了。康熙帝在隨駕的皇子中選取數人,返回京師經理常寧的喪葬禮儀,並代表自己致祭,然後頒詔內務府,讓有司監修常寧的墳塋墓地,立碑亭牌樓,以示紀念。

    六月二十四,返京處理恭親王常寧喪禮的皇子們又有急報傳來:皇伯父、和碩裕親王福全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即將不起。和得知弟弟常寧薨逝時的平靜心情所不同的是,獲悉兄長福全病危訊息的康熙帝焦急萬分,下令提前結束巡視漠北行程,立即返京。但是皇帝出巡在外,隨駕官員兵丁眾多,回程緩慢,不能即刻到達京師,所以康熙帝令隨扈的皇子們提前出發,代表自己先一步回京探望伯父裕親王。

    六月二十七,京師再次傳來急報:和碩裕親王福全患病不治,於二十六日病薨!沒有能夠見兄長最後一面的康熙帝悲痛萬分,當眾落淚,命諸臣加快大營速度,好讓自己能儘快返京,致祭兄長。

    七月初一,康熙帝抵達京師,連皇宮都沒有回,就馬上趕到裕親王府中,親臨福全的葬禮。在兄長的靈柩前,康熙帝摘除冠纓、換上青色袍服,親自奠酒,同時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向兄長致以深切的悼念之情。隨同祭奠的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按照康熙帝的詔令為伯父穿孝,輪流在裕親王府兼管喪禮典儀。七月初三,康熙帝再次親臨裕親王府致祭,並賜馬、駝、金帛、銀兩,用於福全喪葬典儀使用,並給福全賜諡號“憲”。

    七月初五,裕憲親王福全出殯,康熙帝親奉孝惠皇太后臨裕親王府,慟哭致祭,親視靈柩傳送出府,然後才奉皇太后返回宮中。八月初四,康熙帝命按照當年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的例子,在每年按制度由朝廷於薊縣黃花山王陵常祭裕憲親王二次之外,額外再加祭一次,以示對兄長的關懷和思念之情。

    福全,是順治帝的次子,生於順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生母庶妃董鄂氏(和順治帝寵妃董鄂氏同族),比三弟康熙帝玄燁只大不到一歲(康熙帝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因為順治帝的長子牛鈕(生於順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而亡,所以福全是順治帝實際上的長子。

    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順治帝無事,想看看自己的兒子們,於是便召幾個大一點的皇子: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到乾清宮寢殿和自己見面,以敘父子親情。皇子們奉詔前來後被,順治帝一一詢問他們的近況生活如何,並帶有點戲謔、逗耍的口吻問幾個兒子:“汝等將來志向如何?”

    常寧時年只有三歲,嚅嚅不能言,只是不斷取糕點吃食,順治帝見狀哈哈大笑。福全年紀最長,已頗知事,於是規規矩矩地垂手回到:“願為賢王。”順治帝微笑著頷首,覺得次子老實聽話,樸實忠厚,賢王的志向不虛。輪到玄燁時,他語出驚人地大聲回答:“願效法皇父、安定天下。”

    這讓順治帝十分驚奇,不由得仔細關注這個以前並不是很在意的庶三子起來,見這個兒子目光清澈、身板雖然小但是努力站得挺拔,看向自己的眼中一片沉穩、聰慧的模樣,不由得脫口而出地讚譽:“好!”,對玄燁的表現很是讚歎。

    自此,在順治帝的心中,次子福全留下了樸實忠厚的形象,三子玄燁則有著顯露外向、敢於任事的個性。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罹患天花,病重將崩。去世前,在母親孝莊皇太后和傳教士湯若望的勸慰和分析下,順治帝最終確定了已經出過天花、不會再因此重蹈自己悲劇的皇三子玄燁繼承大統。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初九,在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和父親生前選定的輔政四大臣輔佐下,八歲的玄燁在太和殿正式的登基,成為清朝第四代皇帝(入關後的第二代),即清聖祖康熙帝,實現了他當年“效法皇父”的願望。

    康熙帝繼位後,對於兄弟們很是關照(順治帝諸皇子,除康熙帝外活到成年的只有次子福全、五子常寧、七子隆禧),先後在康熙六年(1667年)晉封十五歲的次兄福全為和碩裕親王、康熙十年(1671年)晉封十四歲的五弟常寧為和碩恭親王,康熙十三年(1674年)晉封十四歲的七弟隆禧為和碩純親王。其中唯一的兄長福全還在封王的同時被授予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資格。這體現了康熙帝對於兄弟們的親厚兄弟感情,福全也是順治帝諸子中,第一個晉封親王的皇子。

    福全雖然沒有被立為嗣皇帝,但是他自幼性格柔順,心地樸實,對祖母、父親、嫡母、生母等長輩都十分有孝心,對行輩低於自己的諸弟也感情親厚。三弟玄燁當年越過自己繼立為帝,福全沒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滿,自幼年時開始就和弟弟康熙帝相親相愛、並忠誠盡力,全心全意輔佐康熙帝,以成就其功業。

    所以康熙帝感念於兄長一直以來的忠誠和友愛,對福全關懷倚重,多次授予他軍政重任、參與議政,作為自己處理朝政的重要助手和心腹,對他信任有加。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準噶爾部在其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進犯漠北喀爾喀蒙古,攻佔了大片臣服於清朝的喀爾喀蒙古領地,然後打著追擊喀爾喀部的藉口,直入漠南,到達距離京師只有七百里的烏朱穆沁。噶爾丹志得意滿之下,甚至發出“君上(指康熙帝)長南方、我長北方”的狂言,令清朝上下一片譁然。

    這樣的嚴峻形勢下,康熙帝決心出兵反擊噶爾丹,以保護北方邊境和藩屬。經過朝議,康熙帝下詔命皇兄和碩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迎敵;皇弟和碩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喜峰口,兩軍進夾擊,合討噶爾丹。皇長子胤禔則隨同伯父裕親王出征,以歷戰陣。大軍出發後,康熙帝也親自出塞督戰,坐鎮後方,居中部署,指揮前線大軍迎擊準噶爾。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福全率領大軍,在漠南烏蘭布通和準噶爾部遭遇,隨後展開激戰。福全親臨前線,指揮大軍和準噶爾軍來往拉鋸、拼死搏殺,激戰中清軍大將、康熙帝舅舅佟國綱也當場陣亡。在清軍左右翼進攻下,噶爾丹設立的“駝城”防禦終於全線崩潰,被清軍攻入陣中,死傷慘重,只得自戰場撤軍,脫離和福全所指揮的清軍接觸。

    烏蘭布通之戰後,噶爾丹方知清軍之強,於是假意派出使者和福全議和,表示低頭服軟。暗地裡卻但趁福全大勝後思想鬆懈之時,加緊撤退,,逃出清軍追擊包圍圈。福全起先聞報準噶爾來議和,一面駁斥其使者狡辯之詞,一面下令全軍戒備、養精蓄銳。以備再戰。九月初,噶爾丹再派使者前來請罪,表示願撤出邊境,聽從康熙帝發落,但是本人沒有露面。福全所派出的使者前去宣令,也不見準噶爾大營所在,只得返回奏報主將裕親王福全。

    福全得到軍報後,知道噶爾丹已經逃遁出國境,不能再追擊殲滅其部眾,而且大軍出塞日久,後勤糧草漸漸不足,繼續維持駐守比較困難,於是沒有請示康熙帝便下令班師返回內地,與康熙帝御營會合。

    康熙帝本來想一舉殲滅噶爾丹所部,但是沒有想到兄長半途回師,致使計劃落空,因此對福全擅自退兵大為不滿,下詔命福全率部返京,駐紮在朝陽門外,不許入城,等候處置。

    但是康熙帝心中知道兄長為人忠厚內斂,此次作戰未竟全功不是故意為之,所以不願對兄長過多責罰,另外他顧忌到如果大張旗鼓地處罰福全,那麼以皇長子胤禔為首的諸將會迎奉自己的意見,對福全大加詆譭,於是密詔隨福全出徵的胤禔:“裕親王乃汝伯父,倘汝供與王有異同,必置汝於法。”此舉意在使諸將不得揣摩上意、蒐羅罪名、攻訐主將福全。因此胤禔在先行受議政王大臣會議詢問時,只有一句話:“我與伯父裕親王所供相同。”其他將領也紛紛供述,言稱皆同裕親王所供,沒有其他異議。

    福全原本想將此戰前後詳情原原本本寫成奏章,呈交康熙帝,其中還錄有侄子胤禔及部分將領不聽號令、擅自出兵的情況,但是在他得知康熙帝密詔胤禔、要他們上奏時不得和自己奏章有異之後,即慚愧又感動,還有些不安,於是為人純樸的福全將已經寫好的奏章燒燬,哭著說:“我復何言!”,另外再寫奏章,把烏蘭布通之戰未能全勝而歸的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

    得到福全的供述後,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後,初步議定福全的過錯,向康熙帝奏報詢問結果,準備以勞師無功、靡費軍資、縱敵逃遁的罪名將福全處以削爵懲罰。康熙帝不同意這個處理意見,降旨減輕處罰,以烏蘭布通之戰最終獲勝為理由,免去了兄長的奪爵處罰,止同意罰其親王俸祿三年、撤銷所轄三佐領,並退出議政王大臣會議,就此了事。

    福全得到旨意後,沒有二話,立即接受。此後,三十八歲的福全再也沒有參與過朝廷軍國要務,只是作為國家親王、富貴閒人,按例列班,參加朝會大典而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爾丹再次入寇漠北,康熙帝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噶爾丹,於是決定親征漠北,清軍兵分三路、約定會合在克魯倫河,迎擊噶爾丹。康熙帝親率中路軍出征、福全作為對戰過噶爾丹的前任統兵大將,也隨同出征,以備康熙帝諮詢。

    五月,清準兩軍在昭莫多遭遇,清軍在康熙帝指揮下,佔據戰場高地、居高臨下依險俯擊,火器弩銃齊發,另有藤牌兵專門攻擊準噶爾騎兵,經過激戰,噶爾丹所部被徹底擊潰,其福晉阿敦也被擊斃。噶爾丹只率數十騎狼狽逃竄。次年,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噶爾丹服毒自殺,清準戰爭告一段落。

    昭莫多之戰,福全也隨同康熙帝全程參與,雖然沒有親自上陣,但是也以自己的經驗向康熙帝提出過許多有利意見,為全殲噶爾丹部做出了貢獻。這次參與作戰,也是福全最後一次踏上戰場。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全受命監修京師國子監文廟,完成監修之後被康熙帝記功,歸還其三佐領,並封其第三子保泰為裕親王世子,以示嘉獎。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罹患重病,康熙帝得知後推遲了出巡塞外的計劃,數次親臨其府中,探望兄長的病情。六月,康熙帝在巡視塞外時得知福全病勢加重,急命隨行皇子返京照看。六月二十六,福全薨逝於裕親王府,時年五十一。

    尚未返京的康熙帝在駐蹕地得到噩耗後悲痛萬分,立即中止出巡,火速趕回京師,親自到福全府上致祭奠酒,出殯時又親奉皇太后駕臨參與,目視靈柩出府,痛哭失聲。之後,康熙帝給兄長上諡號“憲”,稱裕憲親王,並安排內務府、工部在黃花山福全陵寢監造親王規制的園寢、建造碑亭、牌樓,常年四時兩祭之外,額外再加祭一次。

    福全去世後,思念皇兄的康熙帝命畫工精心繪製了一幅自己和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的畫像,時常取出懸掛觀看,以此寄託對福全的思念之情,和手足同老之意。

    福全的裕親王是恩封王爵,按制度,需要降等襲爵,但康熙帝和兄長感情深厚,不忍在其去世後立即減損其爵位,於是特旨允許福全之後的裕親王爵可以再承襲三次,因此福全第三子保泰、第五子保綬的次子廣靈、第三子廣祿都先後承襲裕親王,直到福全的曾孫、廣祿的第十二子良煥時,才按制降為裕郡王。此後爵位三世三降,到福全的七世孫繼善時,以奉恩鎮國公世襲,直至清末,最後一代裕親王系的世襲奉恩鎮國公是福全的九世孫魁璋。辛亥以後,清朝覆滅,福全的後裔也成為平民,融入社會百姓裡,在史書中失去了記載。

  • 13 # 帶上歷史的心行走

    歷史上皇帝和兄弟相處融洽的例子中,康熙和哥哥福全應該算一個,雖然大多數皇家子嗣為了爭奪皇位兄弟相殘。

    愛新覺羅.福全是順治皇帝的次子,比康熙大一歲,從小福全和玄燁就玩在一起,經常陪伴在祖母孝莊太后左右。可能滿人沒有輩分這個概念,順治皇帝叫愛新覺羅.福臨。

    順治皇帝曾經看著自己三個肉乎乎的兒子,福全、玄燁、常寧,問道:“你們長大後都想做什麼?”福全回道:“願做一代賢王。”,玄燁答:“願效仿父皇。”,常寧太小了,沒法作答,估計只能眨巴著好奇的大眼睛。順治皇帝聽後覺得都很好,歷史上情感上順治皇帝更喜歡福全些,孝莊更喜歡玄燁些。

    順治皇帝二十四歲就駕崩了,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在選立繼承人時,順治皇帝聽從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最終選擇了玄燁,理由就是玄燁得過天花沒死。“天花”是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但是得過以後就會終生免疫。有清一代對“天花”也是談之色變,順治,同治都是因天花而死,得天花沒死的除了康熙皇帝,還有就是咸豐皇帝。

    湯若望一直是順治皇帝非常尊敬的傳教士,順治覺得他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值得學習,從而蓋了很多教堂,任命其為太常寺少卿,欽天監監臺。湯若望先後給順治皇帝寫過三百多份奏摺,康熙年間官至一品光祿大夫,在中國生活了四十多,死後葬於北京。

    康熙六年,福全封為裕親王,也是議政大臣,深得康熙信任。正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康熙二十七年,康熙準備親自征討噶爾丹,並做了詳細的計劃。福全為軍事統帥,兵分兩路,一路由二哥福全和皇長子胤褆為副將,率兵出古北口,另一路由三弟常寧率領出喜峰口。這就是烏蘭布通一戰,參與此戰的皇親國戚很多有,國舅爺佟國綱,佟國維,還有明珠,索額圖封朝廷重臣。看這陣仗,康熙是要一舉蕩平,消滅噶爾丹。

    這一站的結果如何呢?噶爾丹丟盔棄甲,跑了,清軍損失慘重,死傷人數超過噶爾丹,之所以能趕跑噶爾丹,完全是拼火藥數量,一開戰就相互對轟,可是清軍的槍炮根本不如噶爾丹從沙俄手裡買的先進,所以清軍傷亡慘重,國舅佟國綱率兵準備迂迴到噶爾丹後面,來個包抄,結果卻被噶爾丹先進的火器轟死了。

    佟國綱壯烈犧牲,直接導致清軍潰散,明珠,索額圖等為了保命,挑選精銳護身,以至於很多士兵抱怨,他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當保鏢的。此時常寧的大軍還沒到,福全見此情形就用火炮對轟吧,耗死噶爾丹。果然,噶爾丹彈藥用完了,來求和。噶爾丹希望用求和爭取時間逃跑,福全打算用這個時間等常寧的大軍,結果大軍沒到,噶爾丹連夜跑了。福全也就擅自做主撤軍了,康熙帝發怒了,為什麼不追繳噶爾丹?為什麼不請示就撤退?

    福全在班師回朝後,朝陽門外聽旨,責怪福全擅自做主,這聖旨還特別提到皇長子胤褆。

    且諭允禔曰:“裕親王乃汝伯父,倘汝供與王有異同,必置汝於法。”

    康熙的意思就是,福全是你伯父,如果你的口供與你伯父的不一樣,就治你罪。這就奇怪了,真相是什麼就是什麼,這聽上去怎麼像逼著胤褆與福全串供呢?

    胤褆在前線打仗的時候,經常與福全意見不合,為了不誤事,本來康熙打算把胤褆提前給招回來的。而且福全回朝準備上奏康熙胤褆在前線的種種不合理行為。

    這下好了,叔侄二人被堵在朝陽門外,聽完聖旨,福全明白了,什麼話都不說了,只留下一句:“我復何言!”,就是我又能說什麼呢?什麼都不說了,過錯一人擔著。

    福全明白,康熙是要保護胤褆,所以沒法說。戰場上,福全沒有追擊又何嘗不是為了保護胤褆。國舅爺佟國綱已經死了,萬一胤褆再有個三長兩短,福全一家都得賠上。這支隊伍裡皇親國戚太多,本來是鼓舞士氣用的,卻也牽絆了統帥的決策。

    眾臣商議是要康熙帝奪了福全的爵,貶為庶人,但是康熙念其有功,只罰奉三年,以後做個“閒散”王爺。第二年,福全跟隨康熙親征,終於絞殺噶爾丹,之後,福全就回家當個“閒”王,直到去世。

    康熙在福全臨終悲痛的說,從此再無兄長了,並讓人畫了兩人並做於桐蔭之下的畫像,以示手足同老。

    結束語

    後來,康熙親征噶爾丹,還是啟用福全,可見還是相信他這個“二哥”的,他暗示福全承擔所有過錯,又不重罰,也是全了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情。

  • 14 # 奕天讀歷史

    福全是清世祖順治帝的次子,他的母親董鄂氏是滿洲正紅旗的旗人。由於順治長子夭折,福全就成了順治還在世的長子。

    福全自幼就知道韜光養晦

    福全自幼就懂得漢人韜光養晦的道理,只不過,他同樣胸懷壯志,想有一番作為。

    順治當時非常寵愛董鄂妃,就想立董鄂妃為皇后,並準備讓董鄂妃的兒子以嫡子身份繼承皇位。福全應該是經人指點,知道順治的心意。當順治問他長大了希望做什麼時,福全大聲回答:“願為賢王。”

    而康熙當時所說的:“願效法父皇。”

    如果順治活得久,聽了這句話之後,估計非得弄死玄燁不可。野心大不是壞事,過早暴露就是壞事了,順治還想讓董鄂妃的兒子繼承皇位的。

    只是,董鄂妃和她的孩子都很短命,順治也因此相思成疾,染上天花去世。

    福全錯失皇位

    順治並無嫡子在世,按照嫡長原則,皇二子福全理應繼承皇位。而且,福全是純正的滿人血統,而玄燁的母親佟佳氏則是漢軍正藍旗人,康熙有一半的漢人血統。福全繼位,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只是當時天花肆虐,特別是順治也是因染上天花病重,因此,順治和孝莊皇太后就接受了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立了曾經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的康熙為帝。

    福全被康熙防範,不得重用

    康熙六年(1667年),十五歲的福全獲封裕親王,受命參與議政,加入了議政王行列。此時,輔政四大臣,特別是鰲拜還在,福全雖然受到了輔政大臣的認可,應該也沒有多少實權。

    在康熙除鰲拜,親政之後的康熙十一年(1672年)年底,諸王請辭議政王之職。康熙批准了福全的申請,卻在之後挽留並重用了血緣關係較遠的嶽樂、傑書等宗室親王。

    之後,福全除了照顧祖母孝莊皇太后之外,十幾年都沒有擔任重要職務。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雖然對二哥福全很尊重,但是並不重用福全,還是在時刻防範。

    福全奉命討伐噶爾丹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勾結沙俄叛亂。此時,嶽樂已經在前一年病故,而參與平定三藩之亂的傑書,為了防備噶爾丹入侵,屯兵歸化城(呼和浩特舊城)。但是,傑書的兵力不足以平定噶爾丹,於是,康熙這才啟用了自己的兩個兄弟福全和常寧,兵分兩路,圍剿噶爾丹。

    福全受封撫遠大將軍,康熙長子胤褆副之,實際上就是監軍,兵出古北口。而老五常寧而受封安北大將軍,兵出喜峰口。

    福全此時雖然已經三十八歲,卻是首次領兵作戰,經驗嚴重不足。在烏蘭布通,面對噶爾丹擺下的“駱駝陣”,指揮軍隊強攻。雖然最後清軍成功攻入了駱駝大陣,自身也是損失慘重。

    噶爾丹面對數倍於己的清軍,只能選擇撤退。而福全中了噶爾丹的緩兵之計,錯失了全殲噶爾丹的良機。之後,又未經請示康熙,私自退兵,導致康熙對其嚴重不滿。

    福全回到京城之後,康熙指責福全不遵從命令,福全沒有爭辯,流淚道:“我復何言。”按照大臣廷議,福全的罪責,應奪親王爵。康熙則以福全在烏蘭布通之戰中有功為由,免於奪爵,改為罰俸三年,撤銷三佐領之職,免去議政資格。福全再次賦閒。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親征噶爾丹,福全隨行。

    此後,福全又是長期賦閒,僅僅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奉命重修了國子監文廟。第二年,福全病重,不久後去世。

    福全作為順治在世的長子,深諳韜光養晦之法。正因為此,他才能活到了五十歲。如果福全在康熙繼位後,鋒芒畢樓,可能早就被康熙除掉了。正是因為福全的隱忍,這才讓他和康熙之間維持了表面上的兄弟情深。

    只是,在康熙的壓制之下,福全失去了施展自己才華和抱負的機會。最終,福全只能是碌碌無為一生,沒能建立不世之功。

  • 15 # 小崔讀書說事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個懂得取捨的聰明人,他性格溫厚,同時他也是幸運的,遇到了弟弟康熙這樣的明君,福全小的時候就對順治說出了“願為賢王”這樣的話,事實證明他也做到了,輔佐康熙成就了一番偉業。福全和康熙的兄弟關係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康熙對福全照顧有加,頗為信任。

    康熙和福全關係就像他的兒子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那樣好,康熙兄弟本來就很少,所以他很重視兄弟直接的感情,但他生的兒子太多了,並且個個都培養的很優秀,所以雍正這一代是爭奪最激勵的一代。

    順治共有八個兒子,活到成年的只有四個,因為他“駕崩”的早嘛,這四子分別為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燁(康熙),皇五子常寧與皇七子隆禧,實際福全就是長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隆禧年僅20歲就去世,這樣一來,康熙就只剩下福全與常寧兩個親兄弟。

    在僅剩的兩個親兄弟之間,康熙和福全感情頗深,並且康熙特別重視他們之間的感情,福全是康熙的哥哥,他出生於順治十年,生母是順治最愛的董鄂氏,康熙出生於順治十一年,生母是庶妃佟佳氏。

    順治二十四歲就“駕崩”了,兒子們都還很小,康熙八歲,福全九歲,後面那倆年齡就更小了。自古以來皆是立嫡立長,福全的生母是有牌名的妃子,玄燁的生母只是一名庶妃,無名無分。按理來說,玄燁既非嫡又非長,福全比玄燁更有繼承皇位的資格,那為何玄燁最終繼承了皇位呢?

    玄燁能繼承皇位,很多人說玄燁曾得過天花,所以順治看中這一點,立下遺囑讓玄燁繼承皇位。其實,玄燁得過天花只是他能繼承皇位的輔助因素,絕不是決定他繼承皇位的首要因素,況且,玄燁以後不會再生病也未可知,畢竟當時玄燁才8歲。

    順治選擇玄燁而不選擇福全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福全本人。福全小的時候,順治有一次曾問他,將來有什麼打算?福全當時簡潔明瞭地回答道:“願為賢王”,表明了自己願意當個賢德的王爺,輔助皇帝的態度。順治當時聽了以後很震驚也很欣慰,暗想居然有從小就不想當皇帝,只想當王爺的皇子?

    福全就是這樣少有的皇子,不想當皇帝,只想當王爺,所以,順治在“駕崩”前,聽取了孝莊和湯若望的建議,考慮下一任繼承人時也只能把福全排除在外,選擇了福全的弟弟皇三子玄燁。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康熙登基以後,有四位輔政大臣把持處理朝政,康熙這段時間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中,康熙的政治素養成長很快,等康熙親政以後,福全迎來了他做一代賢王的大好時機,康熙先是封福全為裕親王,並且還讓他參與議政。

    福全和康熙相差一歲,二人本就兄弟相親關係很好,年少的康熙急需要培養自己人,他需要忠心不二又有才幹的人來輔佐自己成就霸業。福全就是最合適的人選,他忠心不二,辦事果敢明斷,為康熙分擔了不少壓力,康熙對此頗為欣慰。

    康熙即位之初,朝內朝外都不太平,超內有個權臣鰲拜,三藩擁兵自重,隨時都有反叛可能,東南又有鄭經反清,外頭沙俄多次入侵黑龍江燒殺搶掠。

    這些對年少的康熙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康熙年少老成,在政治上很有遠見,政治素養也很高明,他把很多事情交給做事穩妥的福全去辦,這讓康熙有精力去謀劃更多的大事,福全和康熙既是兄弟,又是君臣,福全是康熙的好兄弟,又是康熙最為倚重的大臣,真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誅除鰲拜以後,緊接著康熙又平了“三藩之亂”,康熙二十七年,準噶爾噶爾丹所部狼子野心,噶爾丹也算一代梟雄,利用遠交近攻之計,對外勾結羅剎,對內他在臨近準葛爾的西蒙古大打出手,兇殘無比,卻將一駝一駝的黃金、珍玩送給漠南漠北諸王公。他遣使來京進貢,卑詞稱臣,卻一舉吃掉喀爾喀三部,打掉了康熙西部屏障。他卑躬屈膝侍奉羅剎,是為了要火炮、裝備,使自己羽翼豐滿、爪牙鋒利,然後轉過頭來對付康熙。

    於是率領數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為的就是打擊噶爾丹的囂張氣焰,滅了這個賊子,然而事不湊巧,康熙中途受了風寒,只能回朝養病。攻打噶爾丹的重任,落在了福全的身上。福全頗有軍事才能,他領兵在烏蘭布通一代與噶爾丹正面交鋒。

    噶爾丹此人也很有軍事素養,依山傍水,利用駝城戰術來對付清軍。福全命人用紅衣大炮攻擊,但噶爾丹的部隊有密林掩護,又有沼澤地阻擋,因此一直沒有開啟缺口,反而損傷不小,打的很焦灼。

    無奈之下,福全改變戰術,趁夜讓清軍從左翼山腰偷襲,噶爾丹防備不及,被打得四散而逃,康熙的舅舅佟國綱在此次戰役中犧牲。噶爾丹見勢不好,派使者假裝向福全求和。福全也想讓隊伍修整,同時等待援軍,再圍剿噶爾丹不遲,所以也假裝答應了噶爾丹的請求。不曾料到,噶爾丹利用這個喘息之機,帶著殘兵敗將,向西逃去。

    福全發現後,知道再追恐怕來不及了,再加上軍中糧草所剩無幾,於是便自作主張,率軍班師回朝。康熙此次還派了他的胤禔隨軍,目的就是為了歷練胤禔,小青年血氣方剛,急功冒進,胤禔讓他的叔叔福全背了大鍋,以至於康熙有生以來首次懲罰了福全。

    胤禔在統軍期間有很多過失,福全在擊潰葛爾丹之後,軍中糧草不多需要修整,福全沒有繼續追殲噶爾丹,小青年胤禔急於表現,撈取資本,主張乘勝將葛爾丹一舉殲滅,伯父福全與侄子胤禔就此發生爭執。

    其實福全沒有乘勝追殲葛爾丹也是有很多因素,第一,福全為人非常忠厚,他體恤手下將士,在糧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深入追殲噶爾丹很可能會造成將士們過多的無辜傷亡問題,也會導致士氣低下。

    第二,福全身邊帶著一個皇長子胤禔,雖然胤禔多次與他發生衝突,但是福全卻一定要確保侄子的安全,不然他回去沒辦法向他的皇帝弟弟交代。在這場戰役中已經陣亡了不少王公貴族,比如康熙的親舅舅佟國綱就是在與噶爾丹的之戰中死於烏蘭布通的,所以福全擔心在追擊下去怕胤禔出現閃失沒法向弟弟康熙交代。

    所以,福全班師回京後受到了康熙的嚴厲批評,康熙批評福全的時候,大阿哥胤禔不但沒有為叔叔說好話,反而還站出來,指責叔叔福全沒有乘勝追擊,以至於讓葛爾丹逃走。

    福全面對弟弟康熙的批評和胤禔的落井下石,福全沒有狡辯,也沒有說出胤禔的諸多失誤,他只是說了一句“我復何言!”,把所有責任抗住了自己肩上。

    雖說福全打了勝仗,但康熙還是懲罰了他,首先康熙撤掉了福全的議政大臣之職,同時還將福全罰俸三年,撤銷了福全三佐領。其實按照清朝軍法,福全本應連爵位都被削除,但是康熙還是不忍心削哥哥的爵位,所以保留了他的裕親王爵位,只是罰俸三年。

    沒過幾年噶爾丹捲土重來,幾次三番騷擾清軍,康熙幾次次御駕親征,而且每次都帶著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寧,最終康熙兄弟三人聯手在康熙三十六年徹底將噶爾丹所部剿滅,噶爾丹自殺身亡。

    福全也在隨康熙親征葛爾丹之後立下戰功,被康熙恢復了之前的待遇,但是議政大臣的身份康熙想給福全恢復,福全堅辭不受,最終福全逐漸淡出了政壇,做了閒散王爺。

    寫在最後

    康熙四十二年三月,福全身染重病,不能下床走動,身體已經不行了。得知訊息的康熙非常傷心難過,推遲了巡視漠北外藩蒙古諸部的行程,親自到福全府山探問哥哥的身體狀況。之後康熙又幾次去望病重的哥哥福全,五月中旬康熙準備去巡視漠北,他又一次來探望哥哥,這期間他拉著病重的福全的手,眼含熱淚勸慰哥哥,待自己從漠北巡視回來後,再前來府中看望,福全身體虛弱不能講話,只是拉著康熙的手,熱淚盈眶的點頭。

    六月,康熙在巡視塞外時得知福全病勢加重,急命隨行皇子返京照看。時年六月二十六,福全病逝於裕親王府,享年五十一歲。

    尚未返京的康熙得到福全去世的訊息悲痛萬分,福全沒等的及弟弟康熙歸來就嚥了氣,享年51歲,康熙由於沒有看到哥哥最後一眼悲痛萬分,回到京城以後康熙就急忙趕到福全的府上,卻遲了一步。福全出殯當天康熙親自為哥哥送葬出殯,期間康熙痛哭不止,幾經昏厥。

    福全去世後,思念皇兄的康熙帝命畫工精心繪製了一幅自己和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的畫像,時常取出懸掛觀看,以表達對哥哥的思念之情。

    可說,康熙和福全兄弟情深,史上罕見,也算是一段佳話。

  • 16 # 歲月是一條河流

    順治皇帝一生共育八位皇子,其中皇長子牛鈕只活83天,皇四子榮親王只活了四個月即早夭。所以順治皇帝在順治十八年(1661年)去世時,年僅24歲的順治帝尚有6位皇子存活在世。他們分別是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皇六子奇綬、皇七子隆禧和皇八子永幹。

    順治帝臨終之時,皇二子福全已有9歲,皇三子玄燁年少福全一歲,只有8歲,皇五子常寧只有5歲,其餘三位皇子更是年幼。那麼順治帝在選立繼承人時為什麼沒選擇年齡較長的皇二子福全,而選擇了皇三子玄燁呢?

    順治帝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染天花駕崩於養心殿的。順治帝生前曾經打算立寵妃董鄂妃的兒子皇四子為儲君。在皇四子夭折後,順治帝再未考慮過繼承人的問題。直到順治十八帝正月初二日,順治帝自感病體沉痾,恐來日無多,因此開始考慮立儲的問題。

    因為諸位皇子均年幼,順治帝為了避免幼主臨朝引發動盪,所以並未考慮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順治帝心中屬意的繼承人是他的堂兄安親王嶽樂。

    安親王嶽樂是努爾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的兒子,他曾跟隨肅親王豪格大破張獻忠於四川,是清初的名將。

    嶽樂與順治帝一樣,思想開明,力主變革,是改革派的代表,全力支援順治帝的變革立張。在順治帝與孝莊太后的對立中,嶽樂是順治帝的堅定支持者。

    但順治的這一決定遭到了孝莊太后的拒絕,孝莊並不想看到帝系的轉移。因此,皇位的繼承人只能在皇子們之中選擇。

    當時順治帝的六位皇子只有皇二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燁年齡稍長,分別為9歲和8歲。因此,繼承人只能在這兩位皇子中產生。

    福全和玄燁都是庶出,福全還年長玄燁一歲,年齡方面福全比較有優勢。但是,福全患過眼疾,一隻眼晴失明,在生理方面存在缺陷,這又成了他的劣勢。

    再者,玄燁自幼聰穎。玄燁在5歲時和福全給順治帝請安。順治帝詢問這兩個兒子有什麼理想時,福全的回答是願做賢王,而玄燁則表示要效法父皇,為國盡忠盡力。因此,在順治帝的心目中,認為玄燁志向高遠,更適合做為繼承人。

    玄燁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曾患過天花,因此日後不會再患上這種可怕的病症。在順治帝就繼承人人選徵詢湯若望的意見時,湯若望就以玄燁出過天花,建議冊立玄燁為繼承人。

    這樣,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日夜,學士麻勒吉、王熙為順治帝起草了遺詔,指令皇三子玄燁為繼承人。

    那麼皇二子福全在與皇位失之交臂後,他的人生際遇又如何呢?

    皇三子玄燁自幼即受孝莊太后的垂愛,年幼的福全也是非常識趣的。因此在父皇詢問其志向時,他回覆只願做賢王。這說明他是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年長後的福全全力輔佐康熙帝,也是一位非常安份的親王。

    玄燁在8歲登基後,成為康熙帝。康熙六年正月,福全被封為裕親王。同年七月初七,年僅14歲的康熙帝宣佈親政。

    當時,朝廷的首輔索尼已死,同為輔臣的鰲拜擅權專橫,殺死與其不和的輔臣蘇克薩哈,並與明哲保身、左右觀望的另一輔臣遏必隆晉封一等公,朝政實權被鰲拜操縱在手中。

    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以遏制鰲拜,康熙帝特命福全為議政大臣,參與朝政。

    康熙八年,康熙帝在索額圖等人的協助下,將鰲拜逮捕入獄,囚死牢中。

    鰲拜勢力被翦除後,福全非常明智地辭去了議政大臣之職,低調地居留藩邸,遠離朝廷權力中心。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再次重用福全,任命其為撫遠大將軍,出兵古北口,與出兵喜峰口的安北大將軍常寧分道共討進擾內蒙的噶爾丹。

    同年9月,福全率領的清軍與噶爾丹部在烏蘭布通展開激戰。

    狡猾的噶爾丹用捆綁好的上萬只駱駝作為掩體,以此為掩護釋放火器攻打清軍。

    清軍與噶爾丹相持不下,遭受重創,康熙帝的舅舅一品侍衛內大臣佟國綱也戰死疆場,正白旗副都統色格印也稱病臨陣脫逃。

    在清軍摸清了噶爾丹的駱駝戰的戰術後,福全採中火力攻破了駱駝城,命佟國維包抄了噶爾丹後路。噶爾丹因此大敗,率殘部撤入山中。

    為避免被清軍殲滅,狡詐的噶爾丹向福全請求議和。

    此時的清軍也損失慘重,軍中糧草不足,因此福全就答應了噶爾丹的請求。因為此時清軍的援軍正從科爾沁趕來,福全欲藉此機等待援軍趕來,合圍噶爾丹。

    哪知,噶爾丹卻率軍突襲,突破了清軍的包圍圈,逃向西北。福全錯失了一次殲滅噶爾丹的機會。

    福全班師回朝後,康熙帝令其隊伍止步於朝陽門外,指責福全自行其是,坐失良機,並讓隨軍征戰的皇長子胤褆作證。

    福全受到康熙帝的痛斥後,淚流滿面,稱“我復何言”。

    此後,福全被令不得議政、罰俸三年、撤三佐領。常寧、索額圖、明珠等人都因此事受到牽連。

    福全自請死罪時,康熙帝更是撂下狠話,直言當初你就應該死在戰場上。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御駕親征噶爾丹,福全又隨軍中。這一次在康熙帝的指揮下,噶爾丹遭到了慘敗。

    此後,福全潛居府邸,不再參與朝政。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康熙帝親臨福全府探視。在康熙帝出巡塞外時,又命隨行皇子還京看望。

    同年六月,50歲的福全病故。出巡塞外康熙帝趕回京城,親臨福全府祭奠。

    福全是順治皇帝事實上的長子。他身為長子卻謙遜低調,盡心輔佐康熙帝,從未染指皇權。在烏蘭布通之戰後,身受康熙重罰,卻甘心領罪,毫無怨言,實屬安份賢王。

  • 17 # 小韓的歷史觀

    在康熙二哥福全年幼的時候,順治帝曾問福全的志向是什麼,福全沒有絲毫猶豫的就說出“願為賢王”。

    順治帝雖然年齡不大,臨終時也不過二十二歲,但其子嗣卻不在少數,其中兒子八人,女兒六人,這生育能力屬實厲害。

    在順治的八個兒子中,福全雖然身為老二,但因為老大牛鈕存活不過百天,於是福全便是康熙唯一的哥哥。

    因為順治的兒子們大多早夭,所以最終能成為儲君的無非是福全和康熙,並且相比較康熙來說福全更加具有優勢。

    福全的母親乃是董鄂氏,大家不要產生誤會,這個董鄂氏並非是順治的寵妃董鄂妃,但兩人因為同出一族確實有著不小的牽連。

    當時董鄂妃雖然誕下一子,可惜還沒高興多久的順治就收到了愛子早夭的訊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董鄂妃沒有早逝,那接下來必然會擁護福全。

    反觀康熙的母親佟佳氏,在為順治誕下一子後仍未受到寵愛,並且因為是漢人的身份所以本就吃虧,簡而言之就是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那麼這個皇位就是福全的。

    但意外還是來臨了,當時清廷內部大面積爆發天花這一病症,身為皇帝的順治都未能避免,為了防止皇子受到感染,於是便讓他們出宮居住。

    但儘管如此康熙開始患上了天花,不過最終卻是憑著命硬活過來了,當時順治被這天花給弄得不勝其煩,就連自己都時日不多了。

    於是為了避免後代帝王有同樣的情況發生,再加上康熙也確實聰明靈敏,於是順治便將康熙立為儲君,作為實際上的老大福全則是無奈出局。

    但福全對此倒是並未表示遺憾,首先要說明的就是他跟康熙的關係極好,不是那種奪嫡之間虛偽的好,兩人自小都在孝莊太后身邊長大,所以自然親近了些。

    其次就是福全從未表示出自己有想當儲君的心,當初順治曾詢問福全的志向是什麼,還是孩童的福全想都沒想就直接說想做一個賢德的王爺。

    此話根本就不需要檢驗真假,首先當時福全年齡不大所以肯定沒那麼些花花腸子,其次就是當時福全是完全有能力且有實力說出做一個賢君的,畢竟他也算是皇子之間的第一人了。

    所以康熙被定為儲君後,這並沒有疏遠兩人的關係,福全也沒有突然怨恨康熙,而是一心一意的為自己這個弟弟做事。

    這邊康熙也沒有虧待福全,康熙六年福全被特封為裕親王,並且可以參加朝中儀政,由此可見康熙對自己這個哥哥的信任程度。

    康熙二十九年,一直在清廷西北部的準噶爾部開始不再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得到沙俄的支援後便開始對清廷的邊境發動攻擊。

    值得一說的是在康熙時期清軍的戰鬥力以及國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在得知這個訊息後康熙也是性情中人,不問求和直接反打準噶爾部。

    在康熙的任命下,福全被提名為撫遠大將軍負責帶領清軍前去鎮壓準噶爾部,在出發前康熙還親自將福全給送出城門,這份待遇屬實豪華。

    不得不說康熙真乃一代明君,儘管他坐鎮於後方當中,但對於前線的情報可謂是瞭如指掌,在福全等人抵達後,康熙立即下令不要輕舉妄動。

    因為福全並非是鎮壓準噶爾部的唯一軍隊,還有一支由康熙的另外一個弟弟帶領,兩人合擊之下必然會讓準噶爾部蕩然無存。

    怎麼說福全也是自小陪伴康熙長大的,在得到這一命令後福全便停下了腳步,隨後派出親信帶上牛羊前去籠絡噶爾丹等人,目的自然是拖住機會從而對噶爾丹形成合圍。

    最終在福全的帶領下清軍大破噶爾丹的軍隊,並與萬軍之中俘虜了土謝塗汗,康熙對於此戰的結果非常滿意,對福全的嘉獎之詞也是毫不吝嗇。

    噶爾丹命人前往福全軍中試圖將土謝塗汗贖回,儘管福全對此並不樂意,但考慮到清軍此行雖然打了勝仗,但已然陷入疲憊當中,於是在歸還土謝塗汗的同時令清軍撤退。

    得知這個訊息的康熙是大為不滿,他認為此時清軍士氣正盛,此番放棄追擊並歸還土謝塗汗等人,這其中延誤軍機不說還長他人志氣。

    事後福全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便命清軍再度追擊噶爾丹,被逼的走投無路的噶爾丹只好向福全認錯,並承諾願意進京面聖聽從發落。

    當時噶爾丹被清軍圍困,於是康熙便聽從了噶爾丹的要求,與此同時康熙也對福全多加勸誡,告訴他噶爾丹此人極其不簡單,應當極力防止他逃跑。

    鑑於當時軍中糧草不多,再加上本來答應回京聽候發落的噶爾丹逃跑,於是福全就下令全軍撤出邊境,此舉算是徹底讓噶爾丹成功逃脫。

    噶爾丹作為清朝的大敵,就這樣被福全給放跑,康熙自然是十分生氣,因為噶爾幹生性狡詐,下一次能將其活捉就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了。

    於是福全回京之後便受到了來自康熙的懲罰,對於康熙列下的種種罪狀,福全也是全部認罪沒有一點遮掩。

    最終根據當時的律法,再加上在出徵噶爾丹早期福全曾立下大功,於是福全便被削除爵位,他在朝廷中的議政權也被剝奪。

    如此懲罰倒也不算小了,但福全對此沒有半點怨言,因為確實是他的優柔寡斷導致讓噶爾丹叛逃,這對於清廷來說莫過於一個巨大的計時炸彈。

    果然如康熙所想,叛逃出境的噶爾丹並沒有老實本分下來,而是在戰敗之後當即就找到了沙俄,希望沙俄可以出兵幫助他東山再起從而對抗清廷。

    康熙三十五年噶爾丹再度進犯清朝邊境,康熙也再一次御駕親征,這一次福全也是跟著披掛上陣迎戰噶爾丹。

    這一次在康熙的帶領下,直接將噶爾丹給逼入絕路,最終走投無路的噶爾丹服毒自盡,此戰中福全也將功補過彌補了曾經所犯下的錯誤,他跟康熙之間的隔閡也盡數打消。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去世,得知這個訊息後身在外地的康熙迅速回京親自祭奠,為了能跟福全多待一會,在福全出殯的那幾天康熙都一直住在他的王府上。

    由此可見康熙跟福全這對兄弟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從福全這一生經歷中不難看出他是一個好王爺,但不是一個好將軍。

    不管是身為皇子還是日後的王爺,他都兢兢業業的輔佐康熙帝,但也確實是因為他的決策失誤最終導致噶爾丹逃脫從而製造出更大的傷亡。

  • 18 # 史曉生

    總體來說,康熙的哥哥福全是個好人。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六月,康熙皇帝唯一在世的兄長福全因病去世,在其出殯時,貴為天子的康熙皇帝親臨福全的宅邸,當場慟哭不止。

    從康熙的舉止來看,他對於自己這位兄長的感情頗深,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作為康熙的兄長,福全的一生,可以說是甘當綠葉的一生,他用畢生的時間,實現了在其年幼時許下的“願當賢王”的那個承諾。

    所以,要問福全是怎樣的人?答案就是,他是一個好人。

    康熙皇帝登基時,尚在世的兄弟還有五人。

    眾所周知,康熙的父親順治帝,去世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在他去世的時候,年僅二十四歲,不過,別看死的時候年紀輕輕,在順治帝活著的時候,可沒少生兒子。

    根據史料記載,截止到順治帝二十四歲去世時,其一生共生育了八子六女。

    只不過,可能是由於醫療條件的落後,順治帝雖說生了這麼多兒女,但存活並長大成人的並不多。

    而截止到年僅八歲的康熙皇帝登基時,康熙的兄弟,也就只剩下五個還活著。

    但在康熙登基沒多久,他的六弟奇綬和八弟永幹先後夭折,這樣一來,康熙活著的兄弟也就只剩下三個人。

    這其中,順治帝的次子福全因為年長於康熙,因此就成了康熙皇帝唯一的兄長。

    按理說,福全年齡比康熙要大,並且,在其長兄牛鈕夭折後,福全其實就是嫡長子,並且,據記載,福全小時候,也很受順治皇帝的喜愛,但為何最終登上皇位的是老四玄燁,也就是康熙呢?

    說起來,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而這個故事,就是前文所提到的“福全的承諾”。

    據《清史稿》記載,在順治十六年的一天,順治皇帝將他的三個兒子福全、玄燁以及常寧召集到一起,檢查三人的功課,同時也順便聊聊天,增進一下父子之間的感情。

    期間,順治皇帝十分隨意地問這兄弟三人,將來有什麼願望,當時,常寧由於年紀小,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玄燁則聲音洪亮的說“願效法皇父、安定天下“。

    玄燁的迴應,讓順治帝對這個原本並不太重視的兒子,自此刮目相看,開始逐漸對他多位留意,這也為日後玄燁登基成為康熙皇帝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而身為長兄的福全,他的回答,讓順治皇帝十分的驚詫。

    “幼時,世祖問志,對:“願為賢王。”世祖異之。”---《清史稿》

    這個回答,別說是順治皇帝詫異,就連旁人聽了之後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在古代歷史上,皇位是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東西,每一個有能力和有條件的人,都會想盡辦法登上這個位置。

    而福全作為當時順治的長子,相比於他的其他兄弟來說,是有更多資格繼承皇位的。

    但當時不過六七歲的福全,卻擲地有聲地說出,今生願意當一個“賢王”,也就是說,他對於人人夢寐以求的皇位,並沒有太多的覬覦之心。

    自此,福全在順治帝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個老實、忠厚的印象,而那句“願為賢王”,也成了福全一生最高的目標。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皇帝因感染天花,並因醫治無效最終逝世,在其臨終前,留下遺詔,冊立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為皇太子,並繼承帝位。

    清朝自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作為皇帝的哥哥,福全也迎來了新的人生。

    對於自己兄長的忠誠和友愛,康熙皇帝在登基之初,就展現出了對福全的倚重,先是在康熙六年,冊封福全為裕親王,並且,命其參與議政。

    而福全,也成為了康熙的兄弟之中,第一個被封為親王的人。

    在此之後,康熙對福全的信任不斷增加,又將軍政等諸多大權交於其手中,而福全也投桃報李,盡心盡力地去輔佐康熙建功立業。

    可以說,當時康熙與兄長福全之間,完全是已付“兄友弟恭”的景象,這與幾十年後,康熙的兒子們為了嫡位,爭得你死我活的局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到了康熙二十九年,福全在剿滅噶爾丹的戰役中,更是為自己“賢王”的名號上,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當年年初,勾結沙俄的噶爾丹派兵襲擾內蒙古烏朱穆秦,訊息傳來,康熙皇帝決定發兵狠狠地教訓一次噶爾丹。

    教訓噶爾丹的計劃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安排誰擔任撫遠大將軍,最終,康熙皇帝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以及個人能力,將這個重任交給了兄長福全。

    而福全在領命之後,剛帶兵來到前線,就遇上了一個大麻煩。

    當時,噶爾丹依仗地勢,在密林之中佈陣對清軍進行狙擊,這就讓清軍頗有些無從下手,除此之外,噶爾丹計程車兵們,還把一萬多頭駱駝驅趕到高地上,並用繩子將駱駝捆住放倒,在駱駝上放上木箱和毛氈,首尾相連之下,組成了一個浩浩蕩蕩的“駝陣”。

    利用這個“駝陣”,噶爾丹計程車兵們在縫隙之中對清軍進行射擊,由於“駝陣”連綿數里,更讓清軍無從下手,因此,在噶爾丹計程車兵的打擊之下,清軍是損失慘重。

    關鍵時刻,福全想出了一個主意。

    他下令清軍士兵改變正面進攻的方式,改為趁著天黑,從左側山坡攻擊,同時,在“駝陣”的正前方,安排敢死隊吸引敵軍火力,另外,在右側,同樣也命人強攻,最終,噶爾丹的“駝陣”在對方打擊之下,出現了缺口,而福全抓住機會,趁勢親自帶兵攻殺,最終,“駝陣”潰散。

    此戰,以清軍獲勝告終,戰後,康熙皇帝對福全的策略以及勇猛,給予了極高的褒獎,一時間,福全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但在接下來的戰役中,福全犯了一個錯誤,導致他在回京之後,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嚴厲訓斥。

    在大敗噶爾丹,福全並沒有馬上撤兵,而是繼續監視著敗走的噶爾丹一舉一動,而噶爾丹雖遭慘敗,但卻並不死心,一直在尋找機會捲土重來。

    這一點,當時的康熙皇帝看得十分明白,他知道噶爾丹的狡猾,因此康熙就認為,應該持續追擊,最好是一舉能將噶爾丹消滅。

    但福全在當時卻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噶爾丹已然被擊潰,而自己士兵此刻需要養精蓄銳,因此,他當時採取的策略,是按兵不動,非等到後援的部隊到來後,才對噶爾丹最終決戰。

    這個決定被康熙得知之後,極為惱火,罵福全延誤戰機,雖說當時福全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在不久後,他又犯下了另外一個更大的失誤。

    在當年十月,福全派遣使者前去緝拿噶爾丹回來認罪,但使者去了近一個月都沒有回來,而此時福全的大軍中,糧草日漸不足,僅能維持數天,在這種情況下,福全就自作主張,下令命大軍回撤。

    坦白來講,福全的這個決定說不上錯,但問題在於,他當時沒有請示康熙,而是擅自做的決定,因此,在他和康熙會師之後,對於他的自作主張,康熙皇帝是徹底發怒了。

    發怒的結果,是在福全回京之後,康熙皇帝當眾斥責他為“不遵從命,自行其事”。

    不僅如此,康熙皇帝還下令對這次戰役進行追責,並密召隨軍同行的皇長子胤禔,要他就此次事件作出詳細說明,並且要求他必須和福全說的一致。

    康熙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個要求,是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的兄長忠厚,此次作戰未竟全功不是故意為之,所以如果他處罰福全過於嚴厲時,那麼胤禔等隨軍將領就會符合自己的意思,把所有責任都推到福全身上。

    因此,康熙才會要求胤禔要供述的與福全一致,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福全能夠給自己開脫,從而少受一點責罰。

    但福全再次用實際行動,證明什麼叫做宅心仁厚。

    在他得知康熙召見胤禔,並要求胤禔供述必須與自己一致後,他馬上就明白了自己這個弟弟康熙的用意,為此,他大為感動,長嘆道:“我還能說什麼呢?”

    福全初欲錄允禔軍中過惡上聞,聞上命,流涕曰:“我復何言!”---《清史稿》

    最終,他將原本寫有胤禔等人在行軍時不聽從號令的奏摺,拿出來燒燬重寫,把所有作戰不利的責任,全部攬在了自己的身上。

    即使是把罪責全部攬了過來,康熙還是不捨得太過嚴厲的處罰自己的哥哥,他拒絕了議政大臣要將福全“奪爵”的建議,最終,僅僅是“罰俸三年,撤三佐領”了事。

    什麼叫做“兄友弟恭”?什麼叫做“手足之情”?福全和康熙就深刻地演繹了這一點,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福全忠厚且忠誠的前提之下。

    這種“手足情深”的溫馨場景,到了康熙四十二年的時候,戛然而止。

    之所以戛然而止,是因為在這一年,福全重病纏身,期間,雖說康熙對福全的病情十分關注,無奈福全已是病入膏肓,在當年六月,福全不治而亡,終年五十一歲。

    而在當時,康熙皇帝正出巡塞外,得知福全病逝的訊息後,第一時間趕回了京城,並且在回京之後,連皇宮都沒有進,而是先到了福全的府上,痛哭不止。

    “福全薨,上即日還蹕。臨喪,摘纓,哭至柩前奠酒,慟不已。”---《清史稿》

    之後,康熙皇帝命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等人,按照詔令為他們的伯父福全穿孝守喪。

    要知道,這些皇子可是康熙的兒子,即便是守喪,也不會讓這麼多皇子共同前來,而康熙此舉,充分說明了福全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何等重要。

    並且,康熙還為了福全親自挑選了一個“憲”的諡號。

    “憲”這個諡號,在整體諡號中屬於一個偏上的諡號,根據諡法的解釋,能享有“憲”這個諡號的,均是個人秉性純正,且做出過一定貢獻的人。

    “行善可記曰憲 ,在約純思曰憲 ,文武可法曰憲 ,聰明法天曰憲, 儀範永昭曰憲, 表正萬邦曰憲,博聞多能曰憲 ,賞善罰惡曰憲。"---《諡法》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對於兄長福全,是相當認可其一生功績的,而福全的所為,也擔得起“憲”這個諡號。

    有道是打虎親兄弟,康熙皇帝執政期間,開創了清朝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而在此等功績的背後,與他的兄長福全一生忠誠分不開。

    願為賢王,是他一生的承諾,從這一點來說,福全確實是一個好人。

  • 19 # 圖文繪歷史

    順治有8個皇子,7歲的玄燁即位為康熙時,還有5個娃娃兄弟,到康熙開始文治武功時,兄弟只剩下2位,二哥福全和五弟常寧,其他全死了。福全是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生的,當年順治是有意讓他繼承皇位的,但因為康熙命硬,得了天花不死,這孩子是福星,使得太后孝莊、大臣們都支援玄燁繼承皇位,再者清史有記載,順治曾問過這哥倆長大想幹什麼,玄燁說想當明君,福全說願為賢王。

    圖為順治畫像。

    康熙皇帝對碩果僅存的兩位皇兄都不錯,二哥福全剛滿15歲就封為裕親王,並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此人行事低調、恪職盡守,也很孝順孝莊太皇太后,1690年,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北征噶爾丹建功立業,戰場上福全曾擅自撤軍,擾亂的軍機,受到議政會議的集體彈劾,康熙念其兄弟之情並未處罰,後來康熙幾次親征福全都隨左右,1703年福全病逝,享年50歲,康熙親赴祭奠,福全的爵位由第三子保泰承襲。

    福全陵寢已所剩無幾,圖為福全墓碑。

    五弟常寧相對於福全來說,待遇就稍遜一籌,同樣是15歲封為和碩恭親王,但沒有參與議政,1690年北征噶爾丹時,常寧為安北大將軍,跟福全同一年去世,享年47歲,葬禮並沒有得到康熙重視,只交由內務府辦理,沒有諡號,且福全的子女爵位相當高,和碩親王一堆,而常寧的兒子最高才貝勒,當年康熙連生幾個兒女全夭折,於是抱來常寧大女兒養在宮中鎮邪,長大後遠嫁蒙古,還不讓回京,直到雍正時才允許回京。

    圖為康熙五弟常寧畫像。

    這裡多嘴一句,雖然福全和常寧對康熙皇位無法夠成威脅,但福全和常寧也鮮少活躍於政治中心,福全出徵一次噶爾丹打勝仗卻被認為擅自撤軍,從此當了個真正的閒王,常寧也是僅有一次陪同出征再未重用,這中間常寧還和吳三桂成了親戚。當年康熙因天花未死才當皇帝,而不是因為人品和才幹,他內心是不太自信的,所以在才能展示這塊一直提防著兄弟倆,未被真正重用。

  • 20 # 小文觀史

    愛新覺羅·福全,是順治皇帝的第二個兒子,他比康熙大一歲,是康熙皇帝同父異母的哥哥。

    順治帝的長子牛鈕只活了89天就早夭,所以福全是順治帝實際上的長子。

    順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順治帝召兒子們前來乾清宮寢殿敘話。分別有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

    順治皇帝便挨個詢問他們的近況,同時還帶有點戲謔、逗耍的口吻問幾個兒子:“汝等將來志向如何?”

    皇五子常寧當時還只有三歲,他不明白父皇問話的意思,只是不斷取糕點吃食,憨態可掬的樣子逗得順治帝哈哈大笑。

    福全作為皇子裡面最大的哥哥,他已經有六歲了。聽到父皇問話後,他規規矩矩地垂手回到:“願為賢王。”

    順治帝微笑著頷首,覺得福全這孩子老實聽話,樸實忠厚,賢王的志向不虛。

    輪到五歲的玄燁時,他語出驚人地大聲回答:“願效法皇父、安定天下。”

    順治帝聽了十分吃驚,不由得重新打量了一下這個平時總是忽略的庶出老三,看著小玄燁目光清澈、一本正經的樣子,順治帝連連讚譽道:很好!

    要說福全和玄燁在這場父子談話中的表現都很好,福全溫順謙和,玄燁勇敢自信。不過,當時的順治帝,心思並不在他倆身上。

    要說順治帝的心頭肉是誰呢?

    那還得是順治帝最寵愛的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

    可是皇四子無福,僅活了幾個月便夭折了。再加上董鄂妃的離世,這接二連三的打擊,極大地損耗了順治帝的健康。

    公元1661年正月,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罹患天花,病重將崩。

    順治帝在臨終前,在孝莊太后和傳教士湯若望的建議下,將8歲的皇三子玄燁冊立為皇位繼承人。理由是玄燁出過天花,因此具有免疫力。

    早在玄燁嬰孩時期,清宮裡面突然爆發了一種天花的水痘症,這種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由於當時沒有明確的治癒藥物,患病的死亡率非常高。

    小玄燁也不幸染病,被安排到宮外避痘,多虧了孝莊太后的貼身侍女蘇麻喇姑的日夜照顧,玄燁才得以脫險。

    正是因為玄燁出過天花產生了免疫力,他也因此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算是一種因禍得福吧。

    正月初七,順治皇帝駕崩。

    在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和父親生前選定的輔政四大臣輔佐下,玄燁在太和殿正式的登基,成為清朝第四代皇帝(入關後的第二代),他也實現了當年“效法皇父”的願望。

    年幼登基的康熙皇帝十分重視手足之情,給了他們各種晉封。其中,哥哥福全就是第一個晉封親王的皇子。

    康熙親政後,福全也實現了自己想做賢王的願望。

    康熙六年,15歲的福全被封為碩裕親王。康熙十三年,他又被康熙授予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資格。

    福全作為順治皇帝最年長的兒子,他自幼性格溫順踏實,對長輩孝順、對兄弟們儼然一副大哥哥的樣子,與玄燁的感情也非常深厚。

    所以即便玄燁繼承父業,福全也沒有一絲嫉恨和埋怨,全心全意輔佐康熙帝,以成就其功業。

    福全和康熙本就兄弟相親,而年輕的康熙也急需要一個能忠心不二又有才幹的人來輔佐自己。福全的忠心不二,和在政事上的決斷,都讓康熙頗感欣慰。

    所以康熙帝感念於兄長一直以來的忠誠和友愛,對福全關懷倚重,多次授予他軍政重任、參與議政,作為自己處理朝政的重要助手和心腹,對他信任有加。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準噶爾部進犯,他們攻佔了大片臣服於清朝的喀爾喀蒙古領地,然後打著追擊喀爾喀部的藉口,直入漠南,到達距離京師只有七百里的烏朱穆沁。

    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一時風光無限,他甚至發出“君上(指康熙帝)長南方、我長北方”的狂言,一時間振動清廷朝野。

    為了給噶爾丹一些“教訓”,康熙帝決心出兵反擊噶爾丹,以保護北方邊境和藩屬。

    經過朝議,和碩裕親王福全被康熙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古北口迎敵;皇弟和碩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軍,出喜峰口,兩軍進夾擊,合討噶爾丹。皇長子胤禔則隨同伯父福全一同出征。

    大軍出發後,康熙帝也親自出塞督戰,坐鎮後方,居中部署,指揮前線大軍迎擊準噶爾。

    同年8月,福全率領大軍在漠南烏蘭布通和準噶爾部遭遇,隨後展開激戰。

    福全親臨前線,指揮大軍和準噶爾軍來往拉鋸、拼死搏殺,激戰中清軍大將、康熙帝舅舅佟國綱也當場陣亡。

    在清軍左右翼進攻下,噶爾丹設立的“駝城”防禦終於全線崩潰,被清軍攻入陣中,死傷慘重。

    這次較量狠狠地打了噶爾丹一記耳光,於是,他便假意派出使者向福全議和。

    表面上,準噶爾部表示願撤出邊境,聽從康熙帝的發落。暗地裡卻趁福全鬆懈之時,加緊撤退逃跑。

    待福全得知真相,噶爾丹早已經遁出國境,無法再追擊殲滅其部眾、另一方面,清軍出塞日久,後勤糧草不足,繼續維持駐守比較困難。

    於是,在沒有請示康熙帝的情況下,福全便自作主張,下令班師回朝,與康熙帝御營會合。

    康熙皇帝本來想一舉殲滅噶爾丹所部,沒想到兄長半途回師,致使計劃落空。他對福全擅自退兵大為不滿,下詔命福全率部返京,駐紮在朝陽門外,不許入城,等候處置。

    煮熟的鴨子飛了,康熙十分不爽,但想到兄長性情忠厚內斂,也不好對皇兄過分的責罰。況且,如果他公開嚴厲責罰福全的話,也會使以皇長子胤禔為首的諸將會迎奉自己的意見,對福全大加詆譭。

    於是,康熙密詔跟隨福全一起出徵的胤禔,對他說道:“裕親王乃汝伯父,倘汝供與王有異同,必置汝於法。”

    意思是:“福全是你的伯父,如果你的供詞和伯父說的不一樣,那我必然同樣治罪。”

    康熙可謂是用心良苦地保全自己的哥哥福全,避免那些不懷好意的人蒐羅罪名來攻擊福全。

    因此,胤禔在先行受議政王大臣會議詢問時,只有一句話:“我與伯父裕親王所供相同。”

    在胤禔的帶頭作用下,其他將領也紛紛供述,言稱皆同裕親王所供,沒有其他異議。

    本來呢,福全打算將此戰前後的詳細經過如實寫成奏章,呈交康熙帝,其中還錄有侄子胤禔及部分將領不聽號令、擅自出兵的情況。

    當他得知康熙帝密詔胤禔,要他們上奏時不得和自己奏章有異之後,他既慚愧又感動,還有些不安,於是福全將已經寫好的奏章燒燬,哭著說:“我復何言!”

    燒掉之前的奏章後,福全重新寫了一份“檢討書”。他把烏蘭布通之戰未能全勝而歸的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

    這個處理意見很快就被康熙皇帝駁回。

    康熙皇帝以烏蘭布通之戰最終獲勝為理由,下旨減輕處罰,保留了福全的親王身份。只罰他俸祿三年、撤銷所轄三佐領,並退出議政王大臣會議。

    此後,三十八歲的福全再也沒有參與過朝廷軍國要務,只是作為國家親王、富貴閒人,按例列班,參加朝會大典而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爾丹再次入寇漠北,康熙皇帝親自出徵,他誓要彌補當年的遺憾,將噶爾丹部一網打盡。

    福全作為對戰過噶爾丹的前任統兵大將,也隨同康熙皇帝一起出徵。

    經過持續激戰,噶爾丹所部被徹底擊潰,首領噶爾丹率數十騎狼狽逃竄。

    第二年,走投無路的噶爾丹服毒自殺,清準戰爭告一段落。

    康熙四十二年,51歲的福全病重,康熙帝得知後推遲了出巡塞外的計劃,數次親臨其府中,探望兄長的病情。

    後來康熙出巡塞外,他也一直記掛著福全的病情,並派自己的兒子回京看望這位皇兄。

    只可惜,還沒等康熙回京,福全就於當年的六月二十六日病故。這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從此天人永隔。

    尚未返京的康熙帝聽聞噩耗,悲痛萬分。他立即中止出巡,火速趕回京師,親自到福全府上祭奠,出殯時又親奉皇太后駕臨參與,目視靈柩出府,痛哭失聲。

    福全去世後,康熙時常想起他,就命畫工精繪了一張畫像。畫像中,康熙帝與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時常取出懸掛觀看,以此寄託對福全的思念之情。

    康熙還將自己對兄長的感情,注入到了福全的後代身上。

    按照制度,福全的裕親王是恩封王爵,需要降等襲爵。但康熙帝特旨允許福全的後代裕親王爵可以再承襲三次。

    因此,福全第三子保泰、第五子保綬的次子廣靈、第三子廣祿都先後承襲裕親王。

    到了福全的曾孫這一代,才降為裕郡王。

    此後爵位三世三降,到福全的七世孫繼善時,以奉恩鎮國公世襲,直至清末,最後一代裕親王系的世襲奉恩鎮國公是福全的九世孫魁璋。

    福全一生忠心事主,做到了為兄長、為賢王的本分。康熙也是愛兄敬兄,保全了福全的一世清白和子孫榮光。這種“雙向奔赴”的兄弟之情,比起那些殺紅了眼的奪嫡爭位,絕對堪稱歷史長河的一股清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特爾特為什麼對美國得態度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