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因為知兒莫若父嗎?
7
回覆列表
  • 1 # 閒壇故事匯

    很多人都以為劉備知道他這個兒子不中用,所以才在彌留之際給兒子交代了這麼多。其實劉禪並不蠢,諸葛亮曾經評價劉禪:智量甚大。這不是因為劉備要去世了,故意說給劉備聽的,而是諸葛亮真正的體會,至於劉禪聰明在哪裡,由於這裡篇幅有限,我也不能說得非常明白。

    我認為劉備說這句話的原因主要還是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叮囑。劉備也是人,不是神仙,是人都有三情六慾,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最後的時間,給兒子交代幾句向善的話,不是人之常情嗎?況且,他們父子並不是尋常人家,是帝王。劉備是蜀國的開國皇帝,劉禪是皇二代,他身上的擔子和責任非常重,作為一國之君,理應做好榜樣,不然還怎麼領導剛剛兵敗猇亭的蜀國?

    “劉備建國基礎不牢,猇亭兵敗地動山搖”這句話是易中天老師說的,我非常認同。在蜀國地動山搖之際,劉禪必須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歷史上有多少朝代不是毀在皇二代的手上?劉備深知這一點。

  • 2 # 瀟湘夜雨l

    劉備是儒家仁君的典型代表,他施行仁政在東漢末年也成就了一番帝業。

    所以劉備勸誡劉禪的這番話其實很有深意,有著儒家治國理念!

    原文“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儒學用於人,是自復之術;用於政,是制人之術。

    《論語·為政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劉禪年幼君弱臣強,靠才能乾綱獨斷是不可能了。劉備的目的還是因為劉禪學會以德服人,能做到制服於人,而不是受制於人!

    劉備一生功德謙厚,並不是說劉備心慈手軟,這恰恰是劉備的為政特色。

    《資治通鑑》: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故此,劉備臨終這番話其實是希望劉禪繼承自己的治國綱領,不要改變國策!

  • 3 # 寂寞梧挏

    劉禪,後主,三國演義把他寫的荒淫昏聵,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庸碌不勘。這只是三國演義一家之言,不足誠信。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雖然寫作基礎,確實有很多史實性。但必竟是小說,小說的目的就為了得到讀者的認可,能夠閱讀並傳頌。為了這個目的,難免有誇張,失實,移花接木的情況出現。所以說看小說不能把他當歷史看,當然歷史也不能當小說讀。三國成書的作者羅老先生絕對是諸葛亮的粉絲,而且是鐵粉,在他的生花妙筆之下,諸葛亮幾乎成了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甚致是神人。長言說的好,沒有高山不顯平地,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英明神武,大智若愚,他特意為諸葛亮安排幾個陪襯,後主就是其中之一。正是由於後主的陪襯,才顯得孔明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常常為老承相耿耿忠心,空負一身經天緯地之才,一腔濟世安幫之志,未遇明主(先主死後)而壯志未酬,不能冥目九泉而垂淚惋惜。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的,不能全信。後主完全不象三國演義寫的那麼不勘,孔明死了後,故然孔明把身後事安排妥妥當當,井然有序,但指行這一安排還得需要劉禪拿主意作決定,否則諸葛安排也是白費勁,可見劉禪對孔明辭世以後,西蜀的權力平穩過度以政權的完整性是起了致關重要的作用的。所以三國志陳壽對劉禪有了循理之君的評價。後來劉禪投降司馬,裝傻充愣,愣是蒙過了司馬,安穩度過了八年,65歲得以善終。劉禪也是三國上唯數不多得以善終的人物之一,可見劉禪才是有大智慧的人,真正的大智若愚。劉備在臨終前對後主兩句的囑託,也就是對他兒子一般性的遺囑,他也是希望後主能夠完成自己的遺願,以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知子莫若父,先主非常清楚自己兒子的能力,也用不著說的太多,自己也無什麼後顧之憂,所以才說出兩句無關痛癢的遺言。

  • 4 # 三界草民

    就單單的這一句話來講,其實是劉備對自己一身的總結,更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種告誡!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蕭遠山堅毅和慕容博隱忍,為了各自的目的幾乎奮鬥了一生,在經歷了生死之後,什麼復國,什麼家仇,在他們眼中早已煙消雲散。

    人的本性就是這樣,在經歷了人生的大開大合之後,尤其像劉備這樣的梟雄,更多的也許是在向兒子宣揚一種處事治事的態度。

    漢朝以孝治天下,獨尊儒術後更以德去刑,以德統才,這種主流的價值觀思想在劉備這樣的帝室之胄心中根深蒂固。他幾乎一生都在踐行著這一準則,更將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此。

    當然,這話還有後半句——“惟賢惟德 ,能服於人。”我們連起來看,如果說前半句是父親對兒子的告誡,那後半句就是先主對後主的叮嚀。潛在的意思就是說,你小子馬上要當皇帝了,但皇帝是不好當的,自古賢德的皇帝才能下底下人臣服,讓人家沒話說,你要好自為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商界的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