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喝口胖大海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元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本文主要討論中國書法:

    書法這個詞語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文獻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當時指的是書寫文字的方法。在秦漢時期文字隸變後,中國字的表達的可能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關於中國字的書寫的藝術逐漸發展開來。在這時候,書寫漢字不光成為一種記錄的方式,更成了一種以漢字為載體的書寫藝術,這就是書法的來源。

    自東漢以後,書法的內涵不斷拓展,從剛開始書寫文字的方法,到書寫文字的技藝,到書寫文字的藝術,並且在唐宋時期達到技藝上的巔峰,唐宋之後,一直到明清時期,書法逐漸玄學發展,完善的書法的哲學內涵。這就是中國傳統書法的發展歷程。

    我們不妨深究一下。書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他有著不同的創作模式,有著不同的字型,有著不同的書寫載體。不可或缺的,就是寫這個過程。所以說,廣義的來講,一切類似於在一個載體上藉助手和工具書寫文字的過程,都叫做書法。至於中國書法,我們從書法史2000多年發展出來的完整體系的立場上來說,中國書法和普通的書寫中國漢字是有區別的。根據蘇軾的定義,書法是從普通的書寫漢字的過程中脫胎而出的,但是卻比普通書寫漢字的過程,多了一個抒發情感的步驟。比如說,我們簡單地記賬,抄寫課文,雖然寫的是中國漢字,但並不是書法。但我們以古代某些著名的書法作品為例子,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雖然也是在書寫漢字來記錄自己所做的詩詞,但是在這個書寫的過程中,王羲之運用了平時和積累的具有藝術性的審美性的漢字書寫技巧,也在這個過程中無意間的抒發了自己的感情,所以蘭亭序是書法作品。

    我們總結一下,書法指的是有審美意識的,運用一定藝術技巧的書寫文字。而中國書法,則是有審美意識的運用,一定書寫技巧的,帶有一定抒情性的書寫漢字。

  • 2 # 豆丁花香

    先秦至秦代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開始不斷演近文字到書法的演變,這個書法地演變過程雖長,但卻讓書法藝術得到異彩粉呈,因為在這之間書法與地域的文化發生的很大改變。所以在我們生活中,書法與文化是密切分不開的。

    從甲骨文時代遺留下來的墨跡或者更早的彩陶圖畫遺蹟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變化,因為在那期間書法在不斷的改變,讓甲骨文的書寫變的很有趣味。在這之間由於書寫的改變帶來了形狀的改變,並且促進了書法的演變。由此文字的書寫把象形圖符的外部輪廓來改變,在不斷的加以提煉,讓文字的空間內在純碎空間結構,讓中國的書法在內在的意象上與理法上自然相溝通,同時融入了人的觀念理想。

    學習書法,不可能離開漢字,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一些相關的文字知識,今天我就不吝淺陋,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漢字的歷史和發展趨向,疏漏、不足乃至錯誤之處。

    《後漢書祭祀志》提到了文字:三皇無文,結繩以治。這應該是對漢字最早起源的探索了吧!雖然人們對三皇五帝具體指的是誰有爭議,但是,一般公認的是三皇在五帝前面,黃帝是五帝之一。從《後漢書》的這段話裡不難推測到,三皇時期是沒有文字的,由於沒有文字,不難進一步推測出由於沒有文字的確切記載,所以後來好多歷史,都是口口相傳,是不確切的,也就是傳說,既然是傳說,又反過來可以推測,傳說中的歷史是不確切的,考證的空間很大,比如上面提到的這段文字,說三皇無文,三皇是什麼時期,沒有確考,有沒有文字,因為後漢書是正史,言辭相對是很負責任的,所以應該是沒有的可能性大一點,但因為是傳說,也可以理解成現在沒考證出確切的結果,證明那時候有文字!為什麼要質疑這段話的確切性呢?因為這裡面提到了結繩一詞,有了繩子,說明人類的文明已經達到了可以製造複雜工具的地步,自然界是不會產繩子的,最多是藤條!我感覺,會造繩子的人,偶然創造出一兩個字的可能性是有的!我們不能證明那時候有,不妨就採用後漢書的觀點,認為三皇時期,是文字的起始原點。有人或許對繩結能記錄事情不理解,簡單介紹一下,這種方法,聽老輩人講,解放前還有人用,因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對記錄精度的要求也不高,就用繩結簡單記錄日常事務,比如你借我三升米,我就在繩子上打三個結,你還了我兩升,我就解開兩個結。具體含義一般只有當事人明白,因為不同的人對繩結賦予的具體含義是不同的。

    最早的“文”字,是花紋的意思,或者說是裂紋,甲骨文中這樣寫。

    有人說它想一個站立的人,身上刻滿了花紋,能不能看成龜甲被火烤炙後的裂紋呢?紋路或花紋的意思,應該是“文”字最早的含義了,基於這個含義,它這樣寫“彣”,所以,早期的“文”,它並沒有“字”的含義,是自然的紋路形狀,它是不可分割的,割裂開來的紋路線條便失去了意義,因而後來當它有了文字的含義之後,便表示不可分割的獨體字,因而有“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說法,漢代的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現在我們通常認為字是音形義的最小語言結合體,字是有讀音的,但是許慎說的這段話裡的“形聲相益”的“聲”,應該不是聲音的意思,應該是聲旁的意思,如果是聲音的意思,那麼推測前文的“文”字沒有聲音嗎?“形聲相益”的意思應該是形旁和聲旁相互疊加的意思,形聲字是六書之一嘛!

    雖然傳說中從黃帝開始就有了文字,但是出土的文物,還很少有實物佐證,這一時期的文字,還多是傳說和推測。到了商代,有了甲骨文的出土,從辨識的文字和發現地點來推測,應該是商朝的文字。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學會了冶煉青銅,有了青銅器,文字便有了比甲骨更容易儲存的載體了。現在發現最早的有文字的青銅器應該是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了吧!

    古代的文字很少,所以有些文字是相互借用的,字數很少情況下,到底對應現在的那個字,有時候就會有爭議,比如這個鼎,我上學是還是這個叫法,現在叫“後母戊大方鼎”了,不過還在爭議中!到了周朝,青銅器就多了起來。從商代一直到秦統一全國以前,這一時段的不少史料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由於古代把青銅歸之於“金”屬,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字叫“金文”,為了區別女真的金國文字的叫法,由於這些文字大多鑄造在鐘鼎上面,所以也把它們叫做“鐘鼎文”。甲骨文和鐘鼎文,在書法上統稱“大篆”,區別於秦始皇以後的小篆。大篆的創始人一般認為是周宣王的太史籀(音:宙),代表作是石鼓文,也稱為籀文。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各地的文字差異比較大,在他統一中國後,便實行了“書同文”,統一了全國的文字,方便了全國各地人們的交流。為了給全中國人民一個參考範本,秦始皇命李斯書寫了《倉頡篇》,趙高書寫了《愛歷篇》,胡毋敬書寫了《博學篇》。但是後世公認李斯為小篆開山鼻祖。一般情況,人們說的篆書,沒有特指,說的是秦篆,就是小篆。

    秦李斯《嶧山碑》區域性

    文字的發展是有交叉的,不是截然分明的,比如大篆和小篆,是與過渡的,是秦代整理了大篆籀文而來,所以說小篆裡面也有大篆的影子。小篆雖然較大篆簡省和規範了不少,但還不是很方便的書體,因為它的書寫是以圓筆為主的,而且書寫起來有筆畫的對接,也就是貌似一筆的筆畫,卻是分兩次書寫完成的,此時便孕育了另一種書體:隸書,它是以方筆為主,筆筆分開的。相傳獄吏程邈發明了隸書,應該是他整理了隸書。程邈生活在秦始皇年代,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秦始皇統一全國前的秦國,就有了隸書。人們把秦國和秦朝時期的隸書稱為“秦隸”。

    從隸書開始,漢字的字形成了距離我們現有字形比較近的文字,我們把這以後的文字稱為今文字,而它之前的文字,稱為古文字。

    東漢初期,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作者是許慎。

    隸書在漢朝得以長足發展、成熟並達到了頂峰,書法界有一句話:學楷由唐而晉,學隸非漢不可,可見書家對漢隸的推崇。漢隸比較有名的有孔廟三碑以及張遷碑等等,都是學習隸書很好的範本。前面我們提到,一種書體的發展,不可能是一下子突然出現的,是會有一個交叉和過渡的。漢代長期的繁榮穩定,給文化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當然包括文字的發展。在隸書成長的同時,也孕育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的萌芽和發展。我們知道程邈對隸書的發展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從我們能看到的資料觀察,程邈的字,更接近楷書。由於隸書的方筆取代了篆書的圓筆,因而大受歡迎而得到了發展,但是,隸書由於有很多的波折,書寫起了還是不太方便,於是文字就在此出現了分支,一支朝著工整方面發展,而簡省波磔,朝著我們現代的楷書方向發展。有一個重要人物叫王次仲,有人說他是東漢時期的人,有人說他和程邈同時代,是秦代的人,擅長楷書,他對楷書的發展應該有很重大的貢獻。不過可以看出,漢代在隸書發展的同時,楷書也在成長,楷書也不是一下子突然長大的。

    由於真書的難寫,草書的難認,於是在漢代,誕生了一種中間書體:行書。行書的整理,東漢桓、靈時期劉德升應該是集大成者,所以有人認為他是行書的創始人。

    可以看出,在漢代末年,我們現代意義上的楷、草、隸、篆四種書體都已經出現了

    到了東漢末年或三國時期,鍾繇等人對楷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到了晉代,以王氏家族尤其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家,更是助推了楷書的成熟,所以後世有”字仰鐘王“一說。相傳王羲之諸體兼善,對書法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世尊他為”書聖“,但是不見他的隸書和篆書作品傳世。晉朝的行草書,在王氏家族中 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王氏一門誕生了許多的書法家,其中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學習行書不可繞過的教材。王羲之的不少草書手札也稱為了後世臨摹的範本。

    晉王羲之《蘭亭序》區域性

    從晉代開始,楷書成了主流書體並被定為官方書體。在三國到晉代,楷書雖然成型,但是和我們現代通行的楷書面貌還是有一些差別,比較明顯的就是折筆的運用,我們現在見到的手寫體楷書,多是稜角分明的唐代楷書,而三國魏晉時期的楷書,折筆處方圓兼用,圓筆的痕跡非常明顯,唐楷給人的感覺是法度森嚴,而晉楷給人的感覺是飄逸灑脫。

    晉朝後是一個戰亂的南北朝,這一時期誕生了那個時代特有的一種書體:魏碑。魏碑的用筆特點是粗獷豪放,很多的側鋒,所以被不少主張書法只能用中鋒的人看做是美術字,不應歸入書法。我認為,學書法,不學唐楷不秀美,不學晉楷不灑脫,不學魏碑不厚重。

    晉朝戰亂後是一個短命的隋朝。隋朝對書法的貢獻主要是楷書,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基本奠定了唐代楷書的面貌。這一時期的重要書法家是僧人智永,傳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對後世的影響極大。智永的書法,深得王羲之精華,甚至有人懷疑《蘭亭序》是智永之作,他的筆法與王羲之不是亂真,而是不二。這一時期的重要碑刻有《龍藏寺碑》,書者不詳,但可以看出,此碑以方筆為主,行意入楷,方圓兼備,明顯的承晉而啟唐。

    唐代是繼漢代之後的又一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高峰。唐和漢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強盛而長壽,所以不少詩歌用漢借指唐,比如王維的詩歌:徵蓬出漢塞,王維當然是唐朝人了,怎麼還出漢塞?很明顯是唐塞了!唐代繼承了隋代的科舉制度。在科舉制度的刺激下,字形的美觀和規範,自然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在字的規範方面,產生了第一部字書:《幹祿字書》,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規範字典》,從書名用字“祿“字來推測,不難看出這是一部跟科舉考試相關的書,書的作者是顏元孫。楷書的三大字型:顏(真卿)體,柳(公權)體和歐(陽詢)體,全部誕生在唐朝。

    唐柳公權書《神策軍碑》區域性

    唐朝的草書,主要成就是狂草的發展,誕生了又一位”草聖“張旭。與張旭齊名的另外一位狂草書法家是懷素,有”顛張醉素“的稱呼。既然是齊名,所以也有人懷素一併列為”草聖“,不過我認為,聖人是有家之人,懷素是出家之人,出家之人稱為聖人合適嗎?所以,齊名,稱呼為”草聖“似乎不太合適!在篆書方面,繼秦代李斯的”玉箸篆“之後,李陽冰進而寫出了自己風格的”鐵線篆“,是秦篆之後的又一座高峰,後人評論他的篆書是”蠶吐絲,綿裹鐵“,他的篆書像鐵絲一樣剛勁有力。唐代的書論家有孫過庭,代表作是《書譜》;張懷瓘,書論眾多,比較有名的有《書斷》、《文字論》等。

    宋代的書法,主要是以宋四家蘇黃米蔡為代表,他們的主要成就在行書,正楷或者說工楷,並沒有突破晉唐。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趙佶的書法,他的字非常瘦勁,後世稱為瘦金體。由於是皇帝,當然他的字型會流行,到明代的時候,由於印刷業的發展,由這種書體進行強化和歸納,整理除了我們通用的印刷字型,宋體字。有人說宋體字是秦檜的歸納和推廣,缺乏依據和實證,可信度很低。

    由宋入元,著名的書法家趙孟,他的字,人稱趙體,他把大量的行書筆意融入楷書,因而有”趙體無正楷“的說法。與唐代的”顏、柳、歐“合稱楷書四大家。

    明朝的書法家,貢獻比較大的是董其昌。他的正書小楷,端莊秀美,整齊劃一,有人認為是董其昌開了”館閣體(也叫”臺閣題“)“,並歸納出這種字的特點,就是”烏、方、光“。

    清朝對後世影響比較大的書法家應該首推黃自元,傳世的書法教材有《黃自元楷書間架結構九十而法》,由於這本字帖是歐體寫成,所以不少人認為,黃自元是寫歐體的,其實,黃自元的柳體也寫得很好。由於黃自元的字更具”烏、方、光“的特點,所以很多人覺得黃自元的字不適合用於書法學習,我認為,他的字,如果學歐楷,還是很好的教材,我的歐楷,就是從黃自元的這本書入手的。

    清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區域性

    在黃自元之前,還有一位書法家,就是鄭板橋,他的字,隸法入楷,糅以行意,由於不足隸書的八分,所以人稱”六分半書“。他的字初看雜亂,如亂石鋪街,細看卻錯落有致,雜而不醜。

    清代以後的書法家,就距離我們比較近了,對書體貢獻較大的,有于右任,他提出了標準草書;劉炳森的貢獻主要在隸書,他的隸書,豐腴肥美,有古拙之氣,卻無臃腫之嫌!篆書方面,郭洪彬的篆書,別於秦篆的玉箸和唐篆的鐵線,行筆豐以血肉,收筆融入漢簡筆法,很有自己的特點!

    郭洪彬篆書作品

    新中國建立以來,鋼筆從外國傳入中國,硬筆書法開始流行了起來,並且很快取代了毛筆的書寫主導地位,湧現了很多的書法名家,由於離我們很近,就不在列舉介紹了。

    縱觀文字的發展軌跡,總的來說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由複雜而又簡化,由自發產生到有規劃生產,從字形的多樣到字形的規範,書風從最初的樸素到後來的

  • 3 # 筆尖寫字課堂

    “何為書法?”書法二字看似極為簡單,人人都在說,但是書法二字卻包羅永珍,內容十分豐富,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現,書法不僅僅可以用來記事敘述,而且還可以用來欣賞,更是可以用來表達感情。而具體來說,書法既然是“法”,那麼它就應該包括了基本的筆法,結構,章法三個必不可少的要素,除此之外書法更是人的心聲表達。

    接下來,我將從從筆法,結構,章法以及人的心聲四個方面入手來闡述何為書法。

    一,書法的第一要義是筆法

    書法中的筆法是點畫用筆的法則和規律,熟練地掌握正確的筆法法則和技巧,可以避免我們在學習書法是少走彎路,從這個意義上說,筆法是書法的第一要義!

    宋代朱長文在《續書斷》中評價歐陽詢的書法是說:

    “其正書,纖濃得中,剛勁不撓,有正人執法,面折廷諍之風;至其點畫工妙,意態精密,無以尚也。”

    這其中的“點畫工妙,意態精密”說的就是歐陽詢的筆法精到,所以才使得他的書法有正人之風。

    而能使點畫工妙的恰恰在於筆法的執行過程,即表現筆法的起行收。

    從歐陽詢的楷書整體風貌來看,他的筆畫形態真正做到了姜夔所說的“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

    從他的作品挑出的單字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楷書的筆畫執行過程,採用方頭起筆,行筆過程中保持中鋒行筆,並帶有粗細的變化,收筆處也為方筆,只不過形成的方筆比起筆處更大。

    不論哪種書體,或者哪些字型都是通過筆法完成的,歐顏柳趙的書法第一個要點都是筆法,沒有了筆法也就成不了字,所以書法的第一個要義便是筆法。

    二,結構是書法的體勢呈現

    體勢,我覺得是書法的一種體勢風貌,是一個人的精神所在,而在一個字當中支撐體勢的是自然就是結構了。

    趙子昂雲:

    “學書有二:一日筆法,二日字形。筆法不精,雖善猶惡;字形不妙,雖熟猶生。”

    可見,趙孟頫認為“字形不妙,雖熟猶生”不懂得字的結構就是不懂得書法。也就難以構造一個體勢美觀的字。

    顏真卿的楷書結構工穩端莊,這使得他的楷書看起來穩妥得當,佈置嚴謹。

    歐陽詢的楷書結構欹側生動,這讓他的楷書表現出險中求穩的姿態和意趣。

    柳公權的楷書結構呈中部嚴密,外部放射之感,這使得他的書法成了中宮收緊,四圍伸展的結體典範。

    所以,一個人的書法風格和整體面貌在結構中就已經奠定了,就好比是一個人他的外形和整體氣質在五官和肢體的佈局上就已經決定了。

    在書法中,結構不僅僅是體勢的呈現,而且還是書寫者性格,氣質,修養的主要表現點。

    三,書法美感的第一著眼點是章法

    章法,是一篇書法作品的整體佈局,不論真草隸篆行,皆有各自的章法規則。

    我們研習書法,必須按照筆畫,偏旁,間架結構,章法這樣的順序來循序漸進,然而我們評價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第一個著眼點便是書法的章法。因為章法在形式上比筆法和結構都要大,自然也最能直觀地體現書法的美感了。

    李嗣真評價東晉謝安的《行書中郎帖》說到:

    “縱任自在,有螭盤虎踞之勢。”

    形容的就是謝安行書的章法氣韻。

    後人又評價褚遂良的楷書《雁塔聖教序》道:

    “此書端雅質樸,結體舒展而章法明朗,金聲玉潤,可見右軍風氣,可稱書林精品。”

    這自然又是從章法入手評價和欣賞褚遂良書法的獨到之處。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列舉,可見書法的美感和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從章法中體現出來的。

    以上所說的書法所包含的筆法,結構,章法屬於書法的技法層面,經過努力學習方可獲得,而我強調的書法是“人的心聲”這一點,恰恰是書法表意層面最重要的也是最難以達到的。

    四,書法是人的心聲

    書法,自誕生以來就承擔了兩種作用,一是記事,二是表意。

    西漢揚雄的《法言·問神卷第五》中說: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而我覺得書法是最能表現人的心聲的,我們在心氣平和時寫出來的字往往覺得悠然自得,而我們在情緒激動時寫出來的字往往筆畫大開大合,不拘小節;在悲憤之餘寫出來的字或許還會出現劍拔虜張的氣勢,所以說,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品德,氣質,學識,修養都是可以從他的書法中看出來的。

    蘇東坡與黃庭經的書法在意趣中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這不僅因為他們是摯友,還因他們的性情大抵相像,他們的書法都有縱橫捭闔,一瀉千里之勢,只不過蘇東坡的書法稍顯含蓄罷了。

    提到書法是人的心聲,我們自然而然地想到想到蘇東坡的書法作品《赤壁賦》,蘇東坡貶謫黃州,其時的他念念不忘自己命運不濟和麵對逆境達觀處之的心境相混合,在夜遊赤壁,仰觀宇宙,俯察人生之際,蘇東坡已經感到唯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能與之共存。

    因此,我們便能在他的《赤壁賦》的筆墨間感受到山間清朗的月光和江上徐徐的清風,人書合一,可見一斑!

    所以,通過以上所述,“何為書法?”其實解讀書法並不神祕,它在技法層面囊括了筆法,結構,章法等三個大方面的內容,且遠遠不止我在文中的論述,在表意層面來說,書法其實就是人的心聲的表達。一言以蔽之,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4 # 使用者400023632748

    漢以前,書法叫做“書”。

    東漢後期,產生了分書,出現各種形態的點畫,以線條的變化組合為特徵的書法藝術走向成熟。

    魏晉南北朝,學術風氣空前濃厚,有關文論、詩論、畫論的理論專著競相迭出,書學的研究成果也碩果累累。衛恆、成公綏、王羲之、羊欣、虞和、王僧虔、陶弘景、庾肩吾等著名書法家,都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寫出過有關文章。由於當時學術界崇尚老莊學說,書學研究也蒙上一層道家的氣氛。有人把傳統的“書”、“書藝”給稱為“書道”。

    唐代,楷書和今草發展成熟,點畫形式日益豐富,解題方法日益複雜。關於“書寫方法論”日漸盛行,歐陽詢的《八訣》、《三十六法》、《傳授訣》,虞世南的《筆髓論》等技法專著相繼出現。李世民、張懷瓘、韓方明、林蘊、盧攜等人也都有此類著作。到唐末,有關執筆、用筆、點畫、結體等各種書法技巧的理論均已建立。於是“書道”就漸漸變為“書法”了。

    宋代帖學盛行,《淳化閣帖》等又稱“法帖”,以昭模仿、效法之義。當時書法理論研究多效法前代,姜夔的《續書譜》、朱長文的《續書斷》,都是在唐人《書譜》、《書斷》的基礎上續寫的。宋代的書論比唐代更加重視技法。

    元明兩代,書法界復古風氣甚囂塵上,理論研究也以二王及初唐的名家作品為物件,深入分析它們的點畫、結體和章法。諸如把筆八法、運筆八法,點畫上的永字八法,結體上的四十六法、七十二法等等,結果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七竅開而混沌死,道的精神喪失殆盡,書道被書法徹底取代,一直延續到今天。

  • 5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關於“什麼是書法“這個話題以前並沒有這麼複雜或者難解,但現在好像已經成了一個被爭論的焦點。

    也許,剝開層層包裝,問題會簡單一些。

    書法,從字義上上看,是指“書寫的方法”。而在不同的階段,對書法有不同的定義。

    築基。對於初學者,書法就是通過學習掌握正確的書寫方法和技巧,認真寫字。初級。經過基礎練習後,相對系統地瞭解一幅書法有什麼樣的要求、原則。也就是了解筆法、墨法、字法、章法。這個階段的書法,基本是對經典的學習和了解。中級。以經典為範本,進行自主創作。也就是說這個階段開始寫作品,進行創作練習。高階。融合經典,塑造自我風格。在遵守書法審美原則的前提下,強化個性,形成獨自的創作風格。登堂。這個階段可以用書法表現自己的認知、主張、情緒以及深度的審美內涵。如古人所說: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入室。能通過書寫,形成完整的自我表現形式,集古以成,破古而立。

    所以,書法,從本質上說,是一門文字書寫藝術,是文化傳承中眾多藝術門類中的一種,博大精深,但並不是像有些人拔高得玄之又玄的不可企及。同時,也不是會寫字就可以稱大師的雜耍。

    一點個人的看法,偏頗之處,敬請方家雅正!

  • 6 # Zz閒雲野鶴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門,但最後說的幾乎都是一個意思。

    筆者竟然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想知道答案,結果答案出來了,還是一頭霧水。因為有些人故意的把一些並不複雜的話題複雜化,咬文嚼字,認為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高大上——何為書法?乃書之法度………………如何如何………………等等等……說的對不對?太對了,不過都是廢話。其實無非就是“寫字”如果一幅作品中,連文字都沒有,你能說這是書法作品嗎?當然不能,但這裡說的“寫字”並不是憑著自己的意識胡寫、亂寫,而是依照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具體方法寫字(包括:筆法、結構、章法佈局,乃至意境等等……)所謂:學書要師古的道理,這裡不多嘮叨,網上各個平臺上關於這些細節多如牛毛。

    不要被當今的一些現象矇蔽

    當今書壇世風日下,經濟時代,很多人把這門傳統藝術變成了賺錢的工具,當然如果作品優秀,功夫到家也無可厚非,但偏偏一些所謂大師憑著自己的職位、地位,炒作,一副狗屁不通的字能賣到天價,可笑的是還有人捧臭腳,叫好的,真是可悲可嘆!說到這兒解釋一下,我並非眼紅,羨慕、嫉妒、恨,而是為我們的國粹被侮辱了感到惋惜!

  • 7 # 雲南錢禮博

    書指寫字,最初的書法是指寫字的方法。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書法被延伸為書寫的藝術和法則。狹義的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章法等內容。廣義的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法為方法、法則和規律,即技法、筆法、章法和墨法的有機統一體。

    中國書法藝術發展源遠流長,是與中國的文化發展相伴相生。在現代社會,中國的書法藝術受到了不小的衝擊,蘊含在書法藝術中的文化內涵也逐漸被人們淡化。重新發起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思考,研究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對於深入領會書法藝術的文化魅力,以推動中國文化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國國粹之一,與中華民族精神成一體,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全世界藝術之林的奇葩之一。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涉及語言、文學、歷史、美學等方面,又與音樂、美術、舞蹈相通。書法對於培養人的道德素質、身心素質、智慧素質、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個性塑造和審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8 # 少耕堂

    書法謂之-書寫有法度。於書法最高的境界,乃是對於"法"的高度熟練運用的結果,即"無法之法,乃為互法","任意之極,若不任意"。

    書法是中國富有彈性的獨特書寫工具毛筆寫的方式方法,並依據中國漢字造型的特點,通過藝術構思,調動藝術手法而形成的。從形式上說,書法以神采為上,形質次之。也可以說是智測無涯,法固不定,具以風神氣者為居上,奸於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奧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書冥之間"。由是觀之,書法藝術可以說是無聲之間,無形之相。 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如講究執筆,運腕、用筆、使墨、結構、章法(分佈)、氣韻等等。其藝術形式往往是通過藝術來表達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謂"筆情墨趣"。當然書法雖然含有抒寫情懷的某些因素,但必須依託一定的物件--漢字;如離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和點線的本質而進行抽象的文學那樣敘述故事,描寫內心感情,卻和音樂中器樂較為相近。器樂以旋律、和事。 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書法藝術儘管書體各異,但其造型的共性都是以點、線條構成單個的表意形體,點、線條或結構單位在不違背文字意義的造型規律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可變性與表現力。具體地說,在各川書體的結構形態中,都有著虛實、伸縮、疏密、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這種關係,使漢字具有造型藝術的美學因素,加上使用柔軟而富有彈性的毛筆蘸墨書寫,遵循造型的規律,運用造型要素的可變性,賦予文字結構以獨具風格的形式美;又於這結構形式內部通過筆的提按、頓挫、緩急的節奏而產生優美的韻律。尤其在篇章中,通過字的點線,形面的去配,左右側的支配,斜正均衡的支配,大小錯落的支配,動靜收放的支配,亦即通過靜態美與動態美的表達作用,使其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彼此呼喚、彼此照應、相生相發、互為映襯。在這些可視的形象中,使紙面上表現出千變萬化的點線,呈現出起伏動靜的"勢",煥發出藝術的魅力。

  • 9 # 子亦學書

    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結論。漢代揚雄說:“書,心畫也。”而唐代張懷瑞在《六體書論》中說:“書者,法象也。”元代都經(論書》 則說:“書法即心法也。”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這樣論述:“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些說法都各執一詞,可以相互比況,然而均無法用於書法的定義。

    進人現代,中國書法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都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並把書法作為重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過熱烈的討論。觀點認為書法在形體造型上特別講究,可稱之為“造型的藝術”;有觀點認為線條是書法的主要表現特徵,故稱之為“線條的藝術”;有觀點認為書法並非表現具體的物象而稱之為“ 抽象的藝術”;也有觀點認為書法是表現人的喜怒哀樂的,表現人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不同感受,所以給書法下了“表現藝術”的定義。由於每種觀點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採用不同的論證方法,因此所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五花八門,令人難以苟同。

    如果要為書法斟酌一個涵蓋面廣而且經得住推敲的定義,就不能僅偏重於書法的某一些特徵的研究, 首先得考察書法的全部內涵。書法的內涵體現在三個方面:其是表現物件,即漢字。它是一種載體, 有如車、船、口袋等,體現在點畫和結體可以根據所承載內容的不同而隨意變化。其二是表現內容,即書寫者的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它因人因時而異,每一點差異都可以在點畫和結體的不同形態和組合方式中得以體現。其三是載體。漢字是載體,市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是貨物,如果要將載體和貨物聯絡起來,將貨物裝到載體中去,這就需要中間環節一搬運, 搬運即書寫。

    清代書法家周星蓮在一篇文章中說: “前人作字,謂之畫字.後人不曰畫字,而日寫字。”他又說:“寫有二義:《說文):‘寫, 置物也。’《前書》:‘寫,置物之形;輸者,輸我之心,兩義並不相悖,所以字為心畫。 ”他最輸也。’置者後說:“若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輸我之心,則畫字、寫字之義兩失矣。”從周星蓮的論述中可看出,書寫一方面是寫漢字, 這好比置物,另一方面要寄寓情感到漢字的點畫、結體和章法之中,這又好比輸心,如果二者不能融會貫通,那麼“ 畫字、寫字之義兩失",就無法淡及書法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漢字、情感意象和書寫組成了書法的全部內涵。鑑於此,書法的定義也就自然得出了:書法是一種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

    舉報/反饋

  • 10 # 秩和律師147753

    我們可以通過對文字的定義,內涵外延的視角,去解釋什麼是書法。

    書法二字,書字是何意義?包括什麼?

    一談到書,首先想到的是文章,信件之類。書是什麼?是記載自然的狀態和規律,表達人的內心和思想的載體。有電子電子書、印本、抄本等各類形式。這就是名詞的書,很顯然,書法與這類名詞的書無關。

    其次,我們想到的是寫文章,寫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稱之為書。今天我就要大書特書書字,目的是讓人更充分的理解書法。很顯然,這個書不能說,與書法無關。書法的手札,就是寫信。但寫信不一定是書法,古今中外書信多如牛毛,但稱之為書法的,寥寥無幾。

    第三我們說書寫,或者說寫字。他與打字、印刷、影印等非手寫對應。可以說,所有書法,都是手寫,然後有了刻本和印本。刻本和印本,僅是書法的記錄,並不是書法本身。但絕不能把書寫說成書法,可以說識字就會書寫,那豈不是識文斷字的,都是書法家?

    第四我們說書體,比如楷書,行書之類。書體不是書法,這不需解釋。但是所有書法家,都是通過書體,表達書法。國展也以書體分類。很顯然,說書體不是書法,僅是從書體是規範字形的意義來說。

    書法分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很然然,寫毛筆字不一定是書法。古人都使用毛筆寫字,但那些人不一定是書法家。

    接下來,我們說法。

    法首先為行為規則和規範,比如辦法和法律。很顯然,這個法和書法無關。但是,規範字,和書法又有些關係。很多人,把大陸的規範字,稱為簡化字。實際上,所謂簡化字,是針對什麼而言。如果和草書比,並不一定簡單。更何況,很多字,並不比上一次規範簡單。比如冀字,所謂簡化字。但是,原來的規範字怎麼寫?這樣寫,兾。您能說,兩點比北簡化?當然,這樣的例子並不少。但是從原則來說,這次規範,文字比以前簡化。

    書法家不寫或者說很少寫簡化字,那是因為什麼?以後我們再談,但是你一寫簡化字,就很少有人認為你是書法家了。

    其次,法為處理事物的手段和手法,書法家講筆法。筆法很顯然是一種手法。

    第三,法很多指效法,橫如千里陣雲,法天地,行自然,都是效法。

    第四,法還可以當形容詞,指可仿效的,可以效法的法帖。古人好的書法作品,我們常稱謂法帖,說的是這個東西可以臨摹學習,可以效仿,可以效法。

    第五,法的本質是追問或者表達為什麼,追問或者表達根本。是事物的根本原因,自然法,自然法則。比如天地之法,陰陽之法,道法,佛法等等,它與道是一個層次。

    書法二字,和在一起。書表達啥本意?法表達啥本意?還是二者本意全部滅失,成為一個獨立意義的詞彙?

    我覺得書法二字,並沒喪失本意。

    書法的書的本意是書寫,是寫字,不是寫意。不寫字,不是書法。字有字型,字型與書體同意。草體,草書,草字是同義,指的是草體子。書法家,可以寫篆草隸行楷的任何一體字,也可自創字型。但無論如何,你必須是字,哪怕是隻有你自己認識的字,都可以。不能畫,這是書與畫的區別。比如,平復帖的不字,幾乎與我們寫法完全不同。你可以創造不字寫法,沒關係,自己認識就行。別自己也不認識,成為千古笑柄。

    書法的法的本意,不是法則,也不是手段。不是法則說明,你寫的楷書不是書法。因為相同規則,出現書法與否的區別。書法不是手段,江湖人士,寫的鳥書,花草書都不是書法。他們的手法,可謂高超,但不能成為書法。孫過庭書譜,已經說的很明白。

    書法是效法嗎?也不是。

    有人說,王羲之這個之字,特別像鵝的頭,因此是效法鵝寫出來的。筆陣圖更是這個那個的像,因此筆畫必須有效法,才是書法。書法筆畫,有其像,但刻意去像,那就太做作,不一定是書法。筆畫有其像,增加了書法的趣味性。但並不一定必須有其像,尤其是草書,楷書。前一陣,有人發出字讓人評論,那個起筆,轉來轉去,恨不能出現十八面鋒起筆,這就做作了。本身寫的是楷書,不是行書。那麼複雜的起筆,表達什麼?估計書家自己也不知道,買弄一下,我明白多面起筆。

    書法指書法作品,可以。因為稱得上書法作品的,都有學習的地方。一句話,是值得效法的。但這樣解釋,抹殺了書法作品的成因。

    我認為,書法的法是追問或者表達根本,這裡的根本不是天地萬物,而是自己。所以,書法的法是法自己,而不是法萬物。

    也就是說,書含有技法手段,而法不含有。書含有技術手段,只是書寫,不是書法。書法還需要進入表達自己的階段,表達自己的境地,境界。

    書法的形式是書寫,書寫含有字和體。書法的內容是效法,效法含有書者的境界和心境。

    手法和境界是兩碼事,“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手法上都是寫實,而表達的境界,卻完全不同。前者表達懷才不遇的孤獨,後者表達隱世尋禪的幽遠。從意境的角度,二者都屬於浪漫主義情懷。

    書法也是如此,就像寫詩一樣,手法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意境。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種誇張與比喻也可以表達浪漫。

    書法也是如此,手法決定的是什麼藝術。而藝術是否成功,看的是意境和思想。你說,瀑布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可以嗎,當然也可以,但藝術效果,肯定不行。

    今天你挺高興,寫個字,龍飛鳳舞寫個死,可以嗎?當然可以。但絕不是書法,因為形式和內容不統一,談何書法。書法的形式,必須和內容高度統一。咱老百姓,今個真高興。於是注射器射一段墨跡,這是書法嗎?不是。因為你的形式,根本不是寫字。如果你射個樂字,那就有可能是書法了。因為字是書法的形式之一,當然你也可以射忘,射禪,射走之類,因為對於高興,理解表達是不同的。你非說,死也是高興事,那您保證有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大家Pr剪輯軟體有手機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