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泜河泛舟
-
2 # 小蘇語文
初中和高中嗎,私以為沒有必要。首先,部編版的教材已經進行了大換血,初中古詩詞文言文比重已經佔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這已經讓教師和學生學習不堪重負了。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高中語文五本必修,一本選修,有太多時間要把精力和時間放在文言文講授和背誦上。為什麼,一是因為難度大,二是因為考試會考到,至於為人生修養,為思維培養,為文化傳承,等等的意義,個人覺得,是常常讓位於考試的。而花費巨大精力去對付的文言文,事實上,在高考中的成績並不如人意,尤其詩歌鑑賞。那麼,花費這麼大精力,意義在哪呢?
其次,古詩詞文言文固然可以提升學生的修養,文化,但多學習典範的現代文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文化。此外,很多典範的文言文語言和文字固然典雅,但其中思想的邏輯缺陷也不少,尤其先秦的很多著作,孟子和莊子等的,這一點,當代的很多大家都進行過分析和批判。而邏輯的清晰本身就是語文學習,甚至是合格的現代公民的培養目標。這一點上,只憑借典範的文言文學習是達不到的。
第三,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現代社會的交流普遍依靠的是現代的語言,現代的思維,現代的觀念,一再從故紙堆裡翻東西,只會讓我們思想上背上沉重的負擔,卻忘記了從現代的思想和文化中吸收,批評,借鑑,面對日益開放的社會,我們的準備卻和晚清時的士大夫一樣,又如何讓我們去交流,去表達呢?
第四,文言詩詞和文言文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背誦,鑑賞,前者屬於機械記憶,後者屬於文學鑑賞,但中學語文的學習,目的不是讓學生成為古人的傳聲筒,也不是成為文學鑑賞家,而是成為會思考,會表達,會交流,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現代人,大量的時間都用於背誦,又如何有時間讓學生去思考,交流,培養質疑和批判的習慣呢?也許有人會說,蘇軾李白魯迅也在學習古之經典,也沒見得思維固化腐朽,但問題是這些人在古代都是人中龍鳳,古代的讀書人更多的是像孔乙己這樣食古不化的落第士子。我們的初中高中教育都是普及教育,錯誤地學習方式只會讓天才成為人才,人才成為廢柴。
中國文化固然博大精深,但這種博大精深是建立在相容幷蓄的基礎上的,都已經到2020年了,我們可以找另外的方式去欣賞古典詩詞帶給我們的美感,帶給我們的情感衝擊,把更多的時間讓位給閱讀,理解,分析,批判,質疑,表達,交流的語言學習上,文言文和詩詞都是語言學習的資料,現代文也是,用更加科學的語言學習方式,去學習現代文,文言文,從而培養更具有現代視野,更具有批判思維,更健康的思維價值觀的現代公民。
-
3 # 我想說話啊
有,但是我個人的建議是隻學不考。
的確,文言文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負擔,要背不僅背原文,還要背註釋,還要理解。
對過多的文言文只會讓學生不喜歡文言文,就像過多的唐詩宋詞會讓有一些同學感到厭煩一樣。
不是有個段子嗎?高中初中小學最怕的就是朗讀並背誦全文。
但是我還是建議多放一點文言文,因為畢竟也有同學是喜歡的。文言文的韻味感現代文是比不上的,一字一句朗朗上口那種撲面而來的氣息,沒有一篇現代的白話文能達到這個水平。
而且我個人並不反對文言文的復興,要不是全民復興,我覺得都可以接受。畢竟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東西,雖然文言文最初的存在可能是因為省墨水,但是後來發展的就成了一種文化,是有它存存在的價值的。
而且現在像很多中文的專業,還有考古學專業,他們都是需要文言文的,高中如果給了對這些專業有意向的學生一個很好的引導,說不定我們國家會出很多這方面的人才,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事情嗎?
我作為一個學生,還是希望語文書上多一些文言文,但是千萬別多考一點。
-
4 # 醜醜奴兒
太有必要了,2019年部分省份高中教材已經用了部編版新教材,與之前的教材相比,變化了很多。
入選篇目就有兩大熱點
第一:入選篇目側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這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語文課標最突出。
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教材精選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體裁的覆蓋面,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均有呈現。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佔全部選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
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
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強的同時,還設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深入學習研討。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第二:加強革命傳統教育。
一是全面加強與專題學習相結合,在將革命傳統教育內容要求貫穿在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各部分的同時,還設立專門的“革命傳統作品”專題,集中學習研討。
二是廣泛閱讀與深入精讀相結合,要求學生在課內外廣泛閱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於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課內外讀物推薦篇目涉及毛澤東詩詞,以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讓學生充分體會崇高的革命情懷。
-
5 # 龍爪手聊聊教育
這個問題要回答應該最好是由老師、學生、家長來回答,因為是他們在教書,在學習,在對孩子的未來負責,而不應該完全由管理部門說了算。
如果老師、家長、學生基本都反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見,當事人才是主體,不是嗎?甩開當事主體完全由其他人說了算,這是一個多年無法突破的思維怪胎。
文言文是什麼?文言文是古人語言文字交流的工具,現代人已經完全不用了,現代人有現代人的語言。你就是一句文言文都不懂,也基本不會影響工作的。從這一點來說,初中、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不是要增加,而是應該大幅減少。再增加文言文,把一個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孩子學成搖有頭晃腦,酸文爵字的遺老疑少?古代讀詩書是要搖頭晃腦的,半唱半讀的。現代的孩子學古文,這點沒完全學會。
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古代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傳承,文言文是研究這些古代文化最有力的工具。可惜的是,那些珍貴的古代原版文獻成了專家學者的“私藏品”,只有他們才有權利看到這些,廣大的讀者是無權閱讀的。多學一下歷史知識,多學點文言文,對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國的文明發展軌跡,是很有益的,不會有壞處的。
-
6 # 孫慢慢
我認為挺有必要。
因為古詩詞跟文言名篇是流傳下來的瑰寶,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所在,不瞭解中國文化,怎麼能稱作中中國人?
學習古詩詞跟文言名篇起碼有這些意義與價值
1 增加見識
文以載道,詩文皆學問,皆承載著“道”。中中國人看重道,古代不管道家儒家,法家,無不言道。當然,他們各自的道有所不同,但他們的追求都是終極至理。對於道的理解,記載在《論語》《莊子》這種經典書籍中,也記載在歷代文人的詩文中。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文化,很大一部分要從詩中去尋找。只讀幾首詩,幾篇文章,對此是難以有深切的理解的。
2 豐富人生體驗
所謂開卷有益,特別是流傳下來的經典詩文,那就更加有益。這些詩文都是由作者的人生經歷或者人生感悟而成。讀一讀,自然也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體驗更加豐富。
比如讀山水詩,如在祖國秀麗山河中漫遊,讀邊塞詩,又如親自在戰場,有熱血澎湃之感。還有送別詩,愛情詩,等等每種詩都有不同的體驗與情感。多讀一點詩文,就會讓生命得以延展,有所提煉。
大部分的詩人作者,都是有比較高尚的品德,看重自己的名節,有胸懷格局。因為這些人也都是飽讀詩書,受到中國文化薰陶,而他們寫出的詩文,又進一步傳播加強了中國文化的神聖感。這是中國文化很有特色的現象。人文性比較強。作文與做人密切相關。詩文有修身養性的功能。正是因為詩文作者有很高的修養與品質,所以可以成為模範榜樣,讓同學們受益匪淺,從而也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素質。
4增加審美能力
文言文與古詩詞有著強烈的語言美感。好的文章詩詞極具意境,往往幾個字就能引發人的共鳴與神往。人的審美能力決定了他的價值觀。只有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人才能選擇善良。如果人們無法被這個世界所打動,那隻在乎自己,成為自私自利的人。所以,我們不僅喲培養學生的智商,情商,只要培養他們的美商。如果只從實用的角度而言,的確,文字只是交流工具,詩詞學不學兩可。文言文學了在實際中也用不上,花費那麼多時間去學習幹嘛?實際上,詩文對學生很重要的是美學培養。很多學生剛開始學一首詩,一篇文並沒有太多感覺。但是長大後,有了一些人生經歷,有了對天人宇宙的更多感觸,卻發現對這些詩文有了共鳴。文學對人是潛移默化的,是影響一生的。有的知識學了可能忘掉,但是詩文對人的影響一旦形成,就很難失去。
5增加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
只有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瞭解與喜歡,才會真正的熱愛這個國家。而且古詩文中有大量的愛國名篇,有很多具有家國意識,充滿社會責任感的文句。
這是毫無疑問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字寫作中無論引用詩文中的句子,還是參考其寫法,都會對寫作水平有很大提高。
通過更多的學習詩文,容易獲得自信,這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不管對個人還是對國家,都是重要的。
7 古為今用,繼往開來
古詩文中有很多古人寶貴的知識和經驗,有很多創造性的東西。我們通過學習,完全可以吸收其精華,達到古為今用,繼往開來的效果。舉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屠呦呦發明青蒿素就是受了《詩經》的啟發。
儘管西方的現代科技比中國領先,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優秀之處。詩言志,中中國人的志氣總是要有的。一時落後不代表永遠落後,傳統文化需要發揚。
但是也要注意幾個問題:
1 要讓學生多讀,少背誦
只有多讀,才能真正做到開闊眼界。才能看到中國文化的整體樣貌。就像讀論語,只讀一句“言必信,行必果”,是不能瞭解孔子的真正思想的。
但是多讀詩文,不一定全背。而是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思想價值高的背誦。其他的能熟讀即可。關鍵是要讓學生了解其真意,不是死記硬背。
2 重在引導,不要強迫灌輸
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這樣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去多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很有道理的。填鴨式的強迫灌輸,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3 老師要有文學功底
有的老師自己都對詩詞文章一知半解,照本宣科,很難讓學生感興趣。只有老師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
-
7 # 靜靜聽雨吟
語文教材百年來的第七次大換血,終於在2017年,塵埃落定。
從2017年9月份開始,一年級、七年級語文教材統一使用統編教材(由教育部直接編寫,簡稱“部編本”),語文教材“有限的多樣化時代”告終。
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始於1905年廢科舉設學堂。據瞭解,語文教材在文言文數量的選用上,經歷了7次大變革,可以說是“路途坎坷”。
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一年級就有古詩),增幅高達80%;總計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30%。
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提升至124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這是自白話文興起後百餘年來,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所佔比例最高的一次。目前部編版初中文言文,我認為沒有必要再增加權重了。
高中文言文,我認為可以適當增加,特別是好的古詩文,可以增加4-10篇。目前高中課文目前這個量我覺得不夠,畢竟高中學生有自己的更深層次的理解了,增加一些好的唐詩宋詞元曲讓學生去記背和賞析,對他們文學素養的積累會有幫助。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部編版初中文言文不需要加量,但是高中還是可以適當增加。 -
8 # 鄭州東方作文
先說看法:文言文在初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權重已經很高,沒有必要再增加。
原因如下:
1.語文的工具性質決定的。語文首先是語言的一部分,必然承載著語言的工具屬性,尤其是小學初中,如何學習語言本身就是極為重要的學習要求。文言文承載的更多的是古代文化,雖然對白話文(五四以後的稱呼)影響很大,但是在字義、詞義、句式、表達方式方面具有顯著的區別。過分強調文言文學習的權重,則會弱化白話文的學習,甚至會讓學生感到混亂。
2.語文是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很重要的方式,也承載著文化傳承、心理構建、科學精神培養等多種多樣的功能,所以語文天然需要容納多種多樣的內容。文言文難學難懂,學習壓力會重,想要達成這些功能會比較困難,或者事倍功半。
3.現代社會的發展,必然需要現代精神的語言載體。現代精神至少有一個基本的需求:言文不分離,簡練且表意明確。古代書面語也就是文言文,和古代白話之間的差距巨大,對文化的普及造成極大的影響。文言文過於簡練,但表意不夠明確,很容易造成表述不清楚,與現代社會的快捷高效的節奏不符,甚至可能造成極為嚴重的經濟糾紛。比如你用文言文寫合同。
-
9 # 讀寫時代運城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第一個“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一、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係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後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於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二、歷久不變。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佔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儲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彙,在文言裡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後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彙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佔優勢,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注重錘鍊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四、古奧難懂。由於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言越來越艱澀難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這一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給古書作注,解決難懂的問題,歷來是文人學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文言文正是有了如此多的魅力,才成為中華文化之瑰寶,適當地增加文言文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文化復興有重要的意義。
-
10 # 趙素英
我覺得應該增加文言文和詩歌內容,深厚的文言,詩歌功底積澱,對於學生來說,上了高中就不會太吃力。因為學生基礎太差,高中學生在文言詩歌部分,一直是個盲區,抓不住採分點,不會鑑賞詩歌,鬧出了好多笑話。高考分值文言19分,詩歌9分,共計28分,好學生只能拿到20分。很難突破25分。針對於此,初中做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應該加大文言詩歌學習,讓學生在真正理解文言詩歌的基礎上默讀成誦,特別是對於文言文中的語法現象,詞類活用,固定結構等對學生高中語文的學習意義重大。因為高考還要考察學生初中名篇名句默寫,但我們不能為追求分數讓學生死記硬背,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綜合能力,舉一反三,不要讓初中和高中知識脫節,這樣學生在文言詩歌的學習中才會遊刃有餘,高考才能取勝。
-
11 # 坐在七樓釣小魚
文言文的內容不少了。現在最奇怪的是,有一些優秀的現代白話文為什麼不選上來,或者曾經選上來,現在又被剔除了。如《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誰是最可愛的人》《白楊禮讚》《土地》。這些內容精深語言成就又高的作品,為什麼被刪掉了?是不是戳到了誰的痛處?
-
12 # 荷葉村夫
答,為什麼會發出增加中學(初中高中)文言詩文的權重這一問題呢?這是因為古詩文在提高語水平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換言之,僅學好了現代文(語體文、白話文),語文水平總是有限的,必須學好了文言文,語文水平尤其是書面語文才有質的飛躍,幾乎無可替代!古代讀書人把許多精力都花在讀書寫文章上,而且古代說話和寫文章是分離的,文章真的寫得好!不古文觀止,還何處觀文?!那麼是不是現在的古詩文份量不夠重呢?本人近幾年並沒有接觸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所以沒有多少發言權。但對小學多個年級的語文課本都翻了一翻。發現將古詩文的學習提早了,份量也增加了!將“三字經”“弟子規”“笠翁對韻”及古今某些名聯都在小學課本中有所涉及。古詩篇目不少。還有淺近文言文。我想中學也應是此思路貫之。小學雖然學了文言文古詩,但本人發現,幾乎很少考!或者說考分很少!本人並非在低教學質量的地方工作,恰恰是在教學質量比較高的地方工作!語文試卷也不是太容易,只有文言文與教材佔分比例不符而已。另外,本人有個不成熟的想法,不是文言詩文佔比太低,而且教學和考核的內容不對頭!以古詩為例,你教對聯,教笠翁對韻,但並不教韻學,甚至老師都不懂,這樣學習是盲目的!筆者認為,小學應加強拼音教學!應該將大學語音學的部分內容下放到中學!七年級要教音素、分析韻母結構等內容,八年級要教《中華新韻》(也可由專家另定內容,比如是平水韻詞林正韻)。選古詩必須選擇合韻合律的優秀篇章。教學時教師要分析平仄,分析韻腳,重點講解對仗!其他傳統上教的內容也要教!這樣對語文教師要求很高!那麼,一是要先試點,後推廣;二是要對語文教師要加強培訓。本人成為,數量不要增加,但教的深度要增加!考試當然還得循序漸進,先不急著考,若干年之後,公務員考試,考個什麼中等難度的對聯(符合聯律通則),考個什麼今體詩(律詩絕句)的寫作,應該不成問題。古詩都寫得出,語文水平肯定提高一大步。
還有,不要認為將語文學得很深是大學的事,那就大錯特錯了!進入大學,絕大多數精英都將選擇理科,從此不再學語文!中學不學,更待何時?有人認為是中文專業的事,中文專業精英聊聊,即使學了,效果也會大打節扣!
以上是不成熟的看法。僅僅說說而已。再說,本人並教育界的黃鐘大呂,即使說得幼稚,止增笑耳!
-
13 # 大李老師愛讀
我覺得也沒太大必要,初高中課本中增加文言文古詩詞的權重!
首先,雖然古詩文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但作為中學生,做一個大概瞭解就可以了。
如果有這方面的興趣和愛好,可以到大學深入的學習,這樣才能夠學深、學精。單靠在初高中增加四五篇文章,並不能起到真正好的作用。
其次,這樣做只能加重學生的負擔畢竟中高考學生要考的科目不單單語文一科。
增加文言文勢必就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因為文言文畢竟離我們比較久遠,學習時有一定的障礙,這是人為地增添負擔。我認為可以在大學,不管學的什麼專業都繼續學古詩文。
1.大學時間比較寬裕了。2.學生的理解力也比較強了,比起來更容易。3.積累更深厚了,感悟能力更強了!與他的人生更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初高中時,多數學生就是為了應試死記硬背,鬧出好多笑話。如馬作的盧飛快。有同學就把它讀成了:馬做的,盧飛快。
綜上所述,我覺得初高中沒有必要增加古詩文的權重!
-
14 # 禮貌的心
講到這事,我就悲傷!語文的教學目的是文字處理。無論你是學文科,理科,有能力對別人的文章進行正反兩方的評論,有能力闡述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提出解決方案,有能力對別人文章進行忠實的歸納,有能力發表即興演講,。。。。。結果我們的語文盡整個啥?你重視語文也讀不好,你不重視更難讀!現在的刷題,讓閱讀成為像遊戲一樣禍害其它課成績。
-
15 # 敏老師閱讀課
我認為有必要增加!僅以《古文觀止》為例。
我們看一下幾位著名作家對於古文經典選編集《古文觀止》的評價:
1.巴金先生巴金老先生談他的寫作之路時反覆強調《古文觀止》一書對他文學啟蒙的正要性:
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背出來,也就能慢慢地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
雖然當時也似懂非懂,可是我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腦子裡面,寫文章就比以前容易得多了.....。
但我仍然感謝我那兩位強迫我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
這兩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
2.當年明月筆名為當年明月地石悅,寫出了紅遍大江南北地《明朝那些事兒》。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看了15年的古文,起點就是《古文觀止》。
截至2014年,《明朝那些事兒》累計銷量過千萬冊,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蹟,石悅本人則連續7屆榮登中國作家富豪榜,獲總版稅高達4100萬元。
2000年7月,石悅參加工作,任職於佛山海關駐順德辦事處。
2021年7月15日,石悅已經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不管是本職工作,還是副業,石悅都可稱為人生贏家。
《古文觀止》是他一個光輝的起點。
3.自己感受十幾年前,我就知道了《古文觀止》是好書,但只領著孩子背了幾篇名作,就束之高閣。
今年,為了畢業的學生在初中能學的更好,開啟了《古文觀止》的背誦之旅。從7月8號,到現在,已經把選出的41篇精品,誦讀讀了一遍,現在第二遍,已經進行了一天。
在誦讀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字音的失誤,跌跌撞撞,仍是堅持下來。
因為誦讀這些文章,裡面的浩然正氣,做人情操、治學態度,讓我心神振奮;
裡面的精彩文筆、巧妙設喻、捭闔縱橫,讓我心醉神迷。
閱讀這些經典的詩文,對於正在形成三觀的孩子們來說,是可以養成他們的浩然正氣的!
在現在這個娛樂至上的環境中,尤為重要!
我認為,增加初高中好的文言文古詩詞的權重,完全是必要的,可行的。
回覆列表
一.每一學期的語文課本里古詩詞文言文佔比很大,而且基本要求背誦。人教版高中必修課本每冊共四個單元,基本是有古詩詞文言文各佔一個單元,這兩個單元基本要求背誦。除此之外,現代文單元也有要背誦的段落。這樣,如果再增加勢必加大學生背誦的量,可能影響教學進度。
二.與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配套的語文讀本已有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詩詞,這些擴充性文章雖然很好但因為學生每學科作業要做、書要看,所以根本無暇顧及。
三.人教版語文課本內容豐富龐雜。課本是每一冊四個單元之後都有一些“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板塊,如果學生要弄懂非得下功夫不可,因為教學進度多數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
四.高中語文讀本內容很多,每一冊都有多個板塊供學生課外閱讀,以第一冊為例,有“天地情懷”“叩問人生”“異域詩抄”“水之韻”“美的沉思”“雅緻的居所”“演說家的風采”“舊城遺夢”“精神覓歸”“群星閃耀”“歷史畫卷”“人物春秋”“孔孟之道”“百家爭鳴”“雅韻幽香”“名著導讀”“語言運用”“讀書與寫作”等18個板塊,普通高中的學生課本本身內容多應付不過來,語文讀本,說實話基本是擺設。
題外話:人們說,高中語文非常重要而內容繁雜,高考知識點眾多但與課本基本無關,學不學一個樣。話雖有些偏頗但是也確實,這也是高中語文老師的尷尬和無奈:認真學不見得有高分,不好好學不一定分數低。面對語文,面對高考,學生很辛苦,老師更辛苦。如果能適當減少一些篇目,從高一開始,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系統化,各個知識點在課本中體現,我想學生學習語文就能摸得著頭腦、老師的負擔就會輕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