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文社

    在所有流傳至今的古代文學作品裡,表達家國情懷的作品佔據很大一部分比例。這部分作品大多情感真切,雖然過去千百年,讀起來依然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格北固樓。”――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一字一句,無不飽含深情,飽含對家的眷戀對國的眷戀。

    我們也會發現,這些作品大多創作于山河破碎的時候。禮儀崩潰,秩序混亂。所以我們要感受其中的家國情懷,可以嘗試從家和國的角度分別理解。

    一個家庭的建立,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土地為承載,形成的牢不可破的穩定關係。在這個關係裡,長幼有序,生生不息而代代相傳。

    在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時候,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家庭的庇護。而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會竭盡全力庇護自己的家人。所以,在我們的思想體系中,形成了極具份量的感恩文化。

    國,是由一個個家庭組成。我們可以把國看做是家庭關係的無限放大。

    一個穩定的國家必定秩序井然,人們各有其位。當國家秩序混亂的時候,必然民不聊生。

    在《周易》裡有這麼一段話: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家和國是相生相依,有家才有國,有國才有家。

    所以,我理解的家國情懷就是:對曾經養育和庇護自己的家人、同胞的感恩和希望給予回報的感情。在看到自己生活的家園故國破碎,親人同胞遭受苦難的時候,願意捨身成仁,以維護生養自己的親人同胞。

  • 2 # 三維地圖看世界

    我不想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想列幾個簡單的問題:

    很多書本上說的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復興的復興指的是什麼?

    答曰: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馮友蘭書中“中華民族的地理背景”,是什麼意思?

    答曰:中國東面靠太平洋,西北是廣闊無垠的大沙漠,西到西南是世界屋脊,也就是說,這是一片被嚴嚴實實封住了的土地。生存在這樣一個隔絕機制中,華人很容易萌生出天下即世界的感覺,人們安於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織,春種秋收,所以農耕文明是五千年裡最重要的文明。

    答曰: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NBC的解說詞有一句我至今記憶猶新:“過去十個世紀裡,中國有九個世紀都是GDP世界第一。”連老外都明白這些事,我們為什麼不能自信?

    讀完:王明珂的《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

    反問自己:中國的民族精神是什麼?如何去復甦他?

    雖然上到到五胡亂華,下到近代各種戰亂,中華文化屢經磨難,但體現其本質的民族精神卻一直在磨難中砥礪前行,不斷髮展。更直接點,也就是餘秋雨先生說的那樣“中華文化的復興,也就是尋找和最佳化華人的集體人格”。

  • 3 # 金彬全

    一部文學的中心思想是用現實主義手法,描述對國家對民族的關注,對普通百姓的現狀和思考,這部作品所釋放的正能量就是弘揚家國情懷。

    一部作品的靈感應來自於作者高尚的靈魂和創造態度,首先作者應該是充滿真誠情懷的作家,愛國愛民,這種真誠一定會表現在他的每一部作品裡。這部作品,如果能把讀者的心留住,展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它必定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中國文學的家國情懷在其文學作品裡的表現是近代文學的脈絡之一,是近代新文學中愈發表現出強烈的新形態。中國文學新文化始於“五四”運動,“七七”事變的爆發,將中國文學中的家國情懷推到了史無前例高峰。一個時代有一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民族之魂。在中國文學史上,家國情懷一直貫穿歷史到現在。它始終在文學作品裡抒寫國家尊嚴,打造民族脊樑,傳播愛國主義。這種情懷的吶喊,始終如一,經久不衰;這造就了家國情懷話題富有極大的張力和豐富的蘊涵。

    家國情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但千變萬化的是始終以民族獨立、人民幸福、國富民強為主基調。以正面宣傳為精神主流,以愛國思想為主線,用現實手法表達人的憂患意識,給各階層的讀者注入自強不息精神。當下,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文學作品像目前這樣能與民族存亡、社會興衰休慼相關的。

    讓我們風雨同舟,用家國情懷引導我華夏兒女精誠團結,萬眾一心,早日實現強國富民的百年大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據說果樹園地冬季清園與修枝整形直接影響來年產量,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