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心大丸子
-
2 # 挖了恐龍侃歷史
提起垂釣,我們上學過程中學到很多有關釣魚的詩篇。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等,還有姜子牙直鉤垂釣,願者上鉤的故事。垂釣也是古人畫作中的重要內容,流傳下來了許許多多優秀作品。透過詩文和古畫,我們基本上都認為古人垂釣的工具是很簡單的,一根釣竿、杆頭一丈釣絲、絲頭系一個釣鉤,不可能出現滑輪等機械工具。但是當我們將一幅千古名畫放大十倍後,會顛覆你的認知和想象。中國南宋有位著名畫家,叫做馬遠,不是繪畫專業的人可能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他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作品水平非常高。他的家族可以稱上宮廷畫師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叔公、父親都是宮廷畫師,他的家學淵源與環境讓他成為名垂千古的大師也在情理之中了。他有一幅畫作如今收藏在東京博物館,被後人譽為千古名作。這幅畫叫做《寒江獨釣圖》。專家介紹,這幅畫表現的是在平靜空寂的湖面上,一位蓑笠翁坐在船頭獨自垂釣,表現出了寒江與獨釣的清冷意境,但我們看這幅畫非常平淡,整個畫面只有一個小破船和一個垂釣的老人,甚至連船下的江水都看不出來,似乎沒有一點筆觸表達寒江。
後來在專家的建議下,有人將這幅畫放大了十倍來觀察,這一下大家才看到畫中不是沒有水波,而只是在船頭寥寥勾勒了幾筆,反而表現出了這篇江水的空寂。放大後大家還能發現一些細節,比如小船微微翹起,偏重於老翁的那一邊,很符合實際情況。還有,雖然只能看見老翁的側面,我們卻彷彿已經看見了一位神色認真的釣魚老者形象。最後讓人驚訝的是,畫中老者拿的魚竿,竟然是現代才有的“線輪式魚竿”。難道這是近代人的仿品,還是老人穿越了?實際上都不是,是我們誤解了古人。古人的智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造出的工具也在我們意料之外。這幅千古名畫告訴我們,至少從南宋起,就已經有了“線輪式魚竿”了。
一、網漁具是最常用的一種捕撈工具,在捕撈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
1、汕汕,即樔,古又稱為撩罟,即今日抄網。是比較原始的囊袋狀有把式的小型網具之一,主要用於內陸淡水,作業規模小。
2、先秦及後世還有一種漁具,稱為“罾”,其“形如仰傘蓋,四維而舉之”,系敷網類漁具。
3、簾即刺網,橫向垂直佈設於魚類通道上,阻隔或包圍魚群,使之刺入網目或被纏於網衣上而受擒。
4、索罛、圍罛,即圍網。索罛眼疏,專捕大魚;圍罛眼密,以取小魚。這種網具最適於捕撈密集或合群遊弋的中上層魚類。
5、除上述幾類之外,古代屬於網漁具的還有拖網類、建網類、掩網類等。
二、釣漁具也是歷史悠久、使用廣泛的捕魚工具。中國古代釣漁具的形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1、直鉤釣,是一種魚卡,它用獸骨磨製,成棒形,兩端尖利,中間鑽孔穿線。魚兒呑之,會卡於口鰓。
2、鐵魚鉤,出現於春秋時期,到西漢完成大換代。
3、車釣,出現於晉代,主要產生於長江流域。先人制一釣車,將長線纏繞於車上,魚兒上鉤膈,用釣車收線取魚。
4、筒釣,出現於唐代。它截竹為筒,不繫線和釣鉤;釣時定置於適當水域,無人看守,隔一定時間收線取魚。
5、拖釣,宋代漁人用大鉤如臂,縛一雞鵝為餌,俟大魚呑之;隨行半日方困,稍近之;又半日方可取,忽遇風則棄之。取得之魚不可食,剖腹求所呑小魚,小魚一腹不下數十枚(尾)數十斤。
6、 滾鉤釣,它在一根竿上附結許多支線,支線再結大量釣鉤,通常用於江海底層大魚。這種釣法創於南宋,盛於明朝。
7、餌延繩釣 ,明清時期,隨著海上進軍的深入,人們已經認識了帶魚的諸多習性,棲息中下水層、叢集洄游、兇殘自食等。據此,漁人截竹為筒縋索,索間橫系釣絲,絲數“或百或數十”,絲距“各二尺許”。然後絲上以帶魚尾為餌。“一釣則群帶銜尾而升”。
三、箔筌漁具是用竹竿或篾片、藤條、蘆稈或樹木枝條等所製成,廣泛分佈於南北各地,其形式和功能也多種多樣。有的起源也很早,如笱在原始社會文化遺址中已有發現,罩、罶、槮等在先秦漢代文獻中時有記載。箔筌漁具按其結構特點和使用方法大致分為:柵箔類、籠箅類兩種。柵箔類是以竹木及其製品編織成柵簾狀揷在水域中攔捕魚類的一種漁具。柵箔始自魚梁。魚梁也是以攔截方式捕魚的,但魚梁主要以土或石築成,工程難度大、耗費多且效果不佳。唐時稱柵箔類漁具為篊、滬或籪。籠箅類以竹篾藤條等編織成小型陷阱、潛藏處所或作盛貯水產品的漁具,以及作捕撈用的笱、罶、簍、笭箵等通常設定在江河緩流處,湖、海近岸淺水場所或雜草邊緣,使魚蝦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