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白啟明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一個古代皇帝有好幾個稱謂,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並且在皇帝生前、死後起個什麼名號也是大有學問可講的。要問答好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廟號、諡號的區別。簡單地說,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諡號始於商朝成湯時期。但是,諡法在秦朝時曾一度中斷。秦王贏政於公元221年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世子孫世代相傳,即二世、三世皇帝。後來到了漢朝,諡法才恢復過來。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一般說: 凡稱某某帝的便是諡號。凡稱某某祖、某某宗的就是廟號,但在歷史各階段習慣上的稱呼又有些不同。唐朝以前,一般都只稱“諡號”,如漢光武帝,魏武帝,隋煬帝等等。唐朝以後,一般都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明神宗等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漢朝恢復了諡號後,一直到隋朝時,皇帝的諡號都不太長,一般都是一兩個字。漢武帝的諡號就是“武”字,也稱做“孝武皇帝”,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全稱應該是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所以,我們稱呼漢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稱呼其諡號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

    唐宋時期是諡法大發展的時期。諡法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諡以美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唐朝皇帝的諡號取得越來越長,稱呼起來很不方便,更加誇張的是,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元聖文神武皇帝”。再加上自唐朝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這時以稱呼其廟號比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例如李淵諡號: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答完這道題,出了一頭汗,真不知道,皇帝們的後人這麼費事有什麼用,再好聽的尊號,也抵不過後人對你的評價,現在人們不是常說:金盃銀盃不如群眾的口碑嗎?

  • 2 # 謀士說

    首先指正一下,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一些毛病!首先“帝號”是“廟號、諡號、年號和尊號”的統稱!其次在歷史上也沒有“宗號”這一說,應該是“廟號”才對!所以,問題當中的“帝號”和“宗號”應該是指“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都是皇帝死後才用的,是後人追加的,只有年號是皇帝身前才有的!

    我對古代諡號、廟號、年號,雖然沒有深入研究,但是也略知一二!所以,更正一下再回答!問題當中說漢朝到隋朝的皇帝大多是“帝號”,從唐朝開始,為什麼皇帝都稱呼“宗號”?因為在唐朝以前的封建王朝,廟號非常嚴格,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但是,古代皇后死後每個皇帝都有諡號!更重要的一點是,漢朝到隋朝皇帝的諡號都很短,普遍採用“諡號”的稱謂!比如漢文帝(廟號漢太宗)、漢景帝(沒有廟號)、漢武帝(漢世宗)、漢昭帝(沒有廟號),當中的“文、景、武、昭”都是諡號!如果漢朝皇帝稱呼廟號,不恰當,因為一些皇帝死後沒有廟號!此外,年號是漢武帝時期才有的,且年號不固定,所以只能稱呼諡號了!像隋文帝和隋煬帝當中的“文和煬”也是諡號,這些諡號是在皇帝死後,根據身前的功績大小,後人追加的!

    唐朝以後由於諡號太長年號又不固定,歷史學家不方便採用諡號和年號,在稱呼皇帝的時候,採用的是廟號稱謂,也就是問題當中說的“宗號”什麼什麼宗!因為漢朝到隋朝的諡號只有一個字,到了唐朝以後,諡號幾個字到幾十個字不等,且皇帝繼位頻繁的變更年號,稱呼諡號和年號就不方便!比如唐太宗,雖然說年號只用了一個“貞觀”,但是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太長,而廟號始終只有兩字,稱呼廟號比較簡便!所以,太宗、高宗、玄宗、中宗等等都是廟號!中國歷史上的清朝,皇帝稱呼的是年號,沒有稱呼廟號和諡號!因為明清兩朝皇帝的年號只有一個,所以大多數皇帝就稱呼年號了。

    主要是唐朝以後的皇帝諡號太長,如果諡號不長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應該都會採用諡號的稱謂!但是,唐朝以後的皇帝由於諡號太長,沒辦法只有採用廟號!到了明清兩朝,年號很固定,一個皇帝一生就採用一個年號,所以明清兩朝一般稱呼年號!不過,明朝也可以稱呼廟號又可以稱呼年號,比如明太祖(廟號)朱元璋也可以稱作洪武帝(年號洪武),明成祖(廟號)朱棣也可以稱作永樂帝(年號永樂)!到了清朝,基本都稱呼年號,比如康熙帝、乾隆帝,如果你說清聖祖、清高宗估計沒有幾個記認識,一旦說皇帝的年號,那普遍都記住了這個皇帝是誰!

  • 3 # 曉評三國

    對皇帝的稱呼,其實就是用皇帝的什麼號的問題,皇帝在世時,一般會有年號,去世後,會有諡號和廟號,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在秦朝時期,秦始皇廢除了廟號和諡號,統稱一世、二世乃至千萬世。漢朝又恢復了諡號和廟號,一般只要被承認的皇帝都有諡號,但廟號使用很嚴格,只有功績很大影響很大的皇帝才有,比如西漢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四個,連漢景帝、漢昭帝這些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都沒有廟號。十六國以及南北朝亂世,出現廟號氾濫的情況。所以稱呼皇帝大多用諡號,即什麼帝,比如漢文帝,隋文帝。從唐朝開始,皇帝一般都有廟號,而且廟號的制定比較規範,諡號卻開始亂起來了,不但諡號的字數越來越多,而且大多雷同且名不副實,難以記憶,造成使用上的困惑。所以唐朝以後大多使用廟號,即什麼祖什麼宗,比如唐太宗,宋太祖。

  • 4 # 晨曦的曙光2000

    標題有點不嚴謹,應該是唐之前稱呼帝王多采用諡號,而唐之後稱呼帝王多用廟號。為什麼會這樣?

    在唐之前,對於廟號的使用是很嚴謹的。廟號通常是對大有作為、品德高尚的明君或雄主的特殊褒獎,除了秦始皇因感覺上諡號或廟號屬於“子議父、臣議君”的大逆不道行為,所以生前嚴令不準在自己死後上諡號或廟號,其他皇帝(包括先秦的諸王)都有諡號,但不一定享有廟號,所以這段時間史書在稱呼一個帝王時通常稱諡號,如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晉武帝、北周武帝、隋文帝等。

    唐朝建立後,尤其是一代聖主李世民死後,其最初的稱謂是“唐太宗文皇帝”,按照以往的慣例應該稱“唐文帝”,但後人以為光一個“文”字不足以褒獎李世民的功績,因為相比李世民“貞觀之治”的文治貢獻而言,李世民的武功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青年李世民曾親率唐軍打下大半個中國,為唐朝統一建立了赫赫軍功,登基後李世民並沒有停止其軍事上前進的進步,先後指派李靖、李績、侯軍集等人滅東突厥、高昌、薛延陀、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被四夷尊為“天可汗”,連毛爺爺都高度讚譽“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於是後世子孫便將李世民的諡號改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後來唐朝的每一位皇帝的諡號就開始效仿,總之不是一兩個字能應付過去的,這樣的稱謂不便於記憶,同時自唐開始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褒的廟號如太宗、高宗、武宗、文宗、宣宗,貶的有徽宗、欽宗、厲宗,從此,史書在記載皇帝時,便通常稱其“廟號”,到了明朝以後,由於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後,又改用年號記錄。

  • 5 # 平說平論

    這個提問本身有問題。關於帝王的稱呼,沒有帝號、宗號之說。一般情況是商代的帝王稱天干地支加名字,周以後、唐以前的帝王稱諡號,唐、宋時代稱廟號、明清時期稱年號。

    下面稍稍詳細地介紹一下。

    中國古代帝王一般有五種稱呼。名字、諡號、廟號、尊號、年號。

    與普通人一樣皇帝有名字,但在周以後皇帝的名字是不能叫的,說好的,這是忌諱。說嚴重的,是大逆不道。不僅不能叫皇帝的名字,而且與皇帝名字的相同的音、同音字也不能說,不能寫。而已經存在的就要改。許多著名的地名、人名就此改了名,比如嫦娥原來收姮、開封原來稱啟封、信陽原稱義陽等等。因為帝王的名字不能稱呼,因此,帝王世家起名很講究,基本特點,一是單字,減少避諱。二是生僻,越生僻越好,這樣才不至於影響百姓生活。因此,能夠把皇帝名字認全的都不是一般人。

    皇帝不能稱名字,那稱什麼呢?商代用天干地支稱呼,如帝武乙,帝辛。周代稱諡號。所謂溢號,就是對已逝的帝王、諸侯、卿大夫等追贈的具有評判性質的名號。因為具有評判性質,因此,就有褒貶。諡號也就有上諡、中諡和下諡之分。諡號是帝王死後用一二個字對他人生的總結。由大臣禮官討論後所得,算是蓋棺定論吧。後來帝王的諡號越來越長,甚至長達十八個字,於是後人就不再用諡號。帝王的第三個稱呼是廟號,廟號則指為已逝帝王在太廟立祀時追尊的名號,如太宗、高宗、太祖、高祖等。從漢朝開始每個朝代的開國皇帝一般都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漢朝有功有德的皇帝才會有廟號,才會被稱為祖、宗。到了唐朝以後所有皇帝都稱宗。因此,唐以後的皇帝多以廟號來稱呼。如果廟號與諡號並稱,則廟號居前,比如高祖文皇帝即為隋文帝楊堅的全號。帝四個名稱是尊號,也叫徽號,開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從唐代武則天、中宗之世起,又有為生在皇帝上尊號的,如唐玄宗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清同治帝尊奉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尊號是在慶典的時候累加上去。帝王的第五個稱呼是年號。年號是皇帝紀年的一種名號,開始於漢武帝,此後,新皇帝即位必須改年號。有些皇帝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幾年換一次,甚至一年換幾次。而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基本上不改年號,所以後人用年號稱皇帝,如永樂、萬曆、康熙、乾隆等等。

    這些稱呼大都是帝王過世以後的稱謂,尤其是諡號、廟號等。

  • 6 # 沙中土大溪水

    本質上就是用了一個尊稱叫皇帝。誰知道皇帝太貪心,這個尊稱越來越長,加了一堆看似好字的廢話。沒法了,就換一個簡單稱呼。後來這個也越來越長,那就再換。最後就用年號得了,這個再取長了,老百姓天天用的玩意兒,就不合適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荷蘭豆有什麼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