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海麒麟
-
2 # 一笑巍巍
初學者,楷書入門比較多。而楷書入門首選大多是唐楷。
我本人是顏體入門,從多寶塔開始,首先初學者選擇臨習哪家可能都是以漂亮為首選,或是老師指導下選擇哪家。
就我學習顏體的心得與認知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顏體早期多寶塔碑是典型的寫經體,寫經體經典的還有靈飛經。多寶塔與靈飛經的筆畫,結字等相似之處頗多。多寶塔中的入筆是多樣化的。藏鋒,逆鋒,露鋒都有,其中露鋒反而是佔的要多。如大多數橫畫,捺畫。甚至橫畫收筆動作有時都會省略。所以說顏體都是藏鋒逆鋒,只是片面之言。
唐楷中的歐體起收動作露鋒動作就更多了,字型顯的犀利而險峻,露鋒動作就必不可少了。
所以學習書法沒有隻用一種筆法的,各種筆法都要涉獵學習。
以上是我的個人淺見!
-
3 # 一笑貫長天
書法不都是逆鋒起筆,尤其在行草中,露鋒起筆是很常見的筆法。
即便是楷書也存在露鋒起筆的楷書,比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的斜切起筆就是很好學的入門楷書。
我也建議初學者,學書法從顏真卿的《多寶塔》入手學習,《多寶塔》的起筆多數是斜切入筆,對於初學者最為合適,我有過這樣的教學經歷,有個孩子到我這裡來學習,他告訴我,他以前是學柳體的,但是怎麼也寫不好柳體的起筆!我建議他從顏體的《多寶塔》學起,經過幾天的練習,孩子的書法進步明顯加快了。
初學者學逆鋒起筆挺難的,露鋒就容易接受些,學起來也快的多,也容易產生滿足感,所以,初學從《多寶塔》入手是一件很好的選擇。
-
4 # 狼崖望月
不用!當你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多書法教材觀點是錯的!試想一下古人如果那樣寫字,一天能寫多少個字!不瘋掉也早被砍頭了!
-
5 # 千年蘭亭
逆入、澀行、中鋒,這是表現書法筆力的基本要求。
逆是為了積蓄力量,正如拳頭在擊出之前必須先收回一樣。但對於書法中的“逆”要正確認識,我們的眼晴不能僅僅盯著作品上的字,而且要透過作品“看到”作者寫字的動作。
關於“逆入”,我們要了解以下幾點:
1、“逆”是積蓄力量,也符合中國傳統的中庸理念。書寫時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讓鋒芒內斂,讓力量聚於鋒內,裹鋒而行,力透紙背。
圓筆是筆法之源,始於篆籀。圓筆的起筆講究逆入,從某種意義上講,書法始於“逆”。
2、“逆”有“紙上作逆”與“空中作逆”之分。
“紙上作逆”就是上面所講的,也就是圓筆“藏頭”,而“空中作逆”則是文章開頭提到的,要透作品看寫字的動作,作者提筆在空中先作了一個“逆”的動作,而落到紙上時則表現為“露”了。
以五代楊凝式楊風子著名的《韭花帖》為例:首字“晝”字,首筆在紙上的表現為自左而右的露鋒,似乎與“逆”無關。
但大家想象一下,在右上的第一個字的第一筆,筆鋒怎麼可能從左邊而來呢?他一定有個從右下向左上輕輕提筆的動作,而後迅速逆向落筆,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切入”,其“逆”已在空中完成。
3、“字組”的概念。
以王羲之《初月帖》為例,有人說,此帖中的“月”“人”等字,與上字或斷或連,既沒“紙上作逆”,就筆勢而言,也無“空中作逆”可能,那這是怎麼回事,怎麼理解其“逆”呢?
這就涉及書法中“字組”創作的問題。在行草書中,為了保證“行氣”連貫,有時需要將數字或一行作為一個整體、一個字組來創作,有時甚至是一個筆畫、一組線條,這是一種相對高階的技法,只需保證此“字組”首筆的逆入即可。
以上的文字,不知將“逆入”這一話題說清楚沒有,不到之處請大家指正。
回覆列表
據傳在王羲之創立今法之前,書寫篆書和隸書採用的是逆鋒起筆,即所謂古法。在王羲之早年的姨母貼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筆法。王改法之後,採用露鋒起筆,即所謂今法,在羲之楷行草各種書體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蘭亭,幾乎每個起筆都是露鋒。這也可能印證了史傳獻之向羲之提出的大人當改法的建議。其實,露鋒起筆並非始於晉魏,在秦簡和漢簡比比皆是。露鋒起筆會加快書寫速度,更有效率,可能是刀筆官吏自然書寫必然結果。在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中楷書,草書和類行書都採用了這種筆法。個人認為楷書行書草書都該採用自然書寫方式,所謂下筆直書,露鋒行筆,中側並用。莫學教科書所教的,教科書有時害人。當然,寫隸篆還需古法。至於初學,可選擇楷書,或隸書。楷書可選趙孟頫,不建議寫唐楷,要臨墨跡。隸書一定是漢隸,首選張遷碑,或曹全碑,史晨碑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