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山海
-
2 # 蟬大俠
《史記》著墨最多的,是韓信與陳豨的密謀。話說陳豨上任鉅鹿太守之前,去向韓信辭行,韓信拉著他的手,屏退左右隨從,兩人在庭院裡邊走邊聊。
韓信仰天長嘆:“我有幾句話,能和你說說嗎?”
陳豨:“將軍儘管吩咐。”
韓信說:“你所任職的地方,集中了天下精兵;而你又是皇上親信的大臣。假如有人說你謀反,皇上肯定不信;再有人說,皇上就會起疑心;第三次再說,皇上肯定龍顏大怒,親自領兵攻打你。那時我在京城起事,就可奪取天下了。”
陳豨素來知道韓信的能力,深信不疑,就說:“謹遵將軍教誨!”
同年,陳豨謀反,劉邦果然親征。韓信趁機在京城籌劃叛亂,結果一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說起這件事,情節非常“老套”,說的是韓信府裡有名家僕,不知為何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關了起來,準備殺了他。家僕的弟弟於是向呂后狀告韓信謀反。呂后、蕭何誘騙韓信至長樂鍾室,將其處死,夷滅三族。
這些記載疑點重重,最離譜的一點是:韓信與陳豨私下裡說的話,既然旁邊沒有人,司馬遷為何能記載得如此詳細?他的根據是什麼?
這個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口供!
誰的口供?要麼是陳豨的,要麼是韓信的,二者必居其一。
那下一個問題是:什麼時候錄的口供?
如果是陳豨的口供,那一定是他兵敗被俘之後。
如果是韓信的口供,那也只能是他被呂后捉住之後。
可惜,這兩種可能性都不存在。
按史書記載,韓信是高帝六年(前201年)被貶為淮陰侯的,與陳豨商議謀反是高帝十年(前197)。高帝十一年(前196),韓信被誘捕後當場處死,第二年陳豨被周勃斬殺。
和歷史上的一些大案要案不同,韓信、陳豨都沒有經歷正常的審訊過程,哪裡有什麼口供。既然沒有口供,那兩位當事人的“私房話”從何而來?恐怕不言自明!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司馬遷是不會瞎寫的,他一定是看到了一份或者兩份“口供”,只不過都是後來“補”的口供而已。但作為一名史官來說,這種官方記錄是可以也必須採信的。
還有一點,韓信跟陳豨什麼關係?他為什麼那麼信任陳豨?並未見到任何記載。
最後,關於家僕的弟弟告狀一事,說的煞有介事,也實在經不起推敲。策劃謀反這樣的大事,一個家僕的弟弟居然瞭解得那麼清楚,簡直匪夷所思。如果這是真的,只能說韓信的智商退化得太厲害了!
總之,韓信謀反一事,我總結就是八個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冤殺韓信,呂后是決策者、執行者,蕭何是配合者,劉邦是受益者。所以,給韓信羅織罪名的三大嫌疑人,自然是劉邦、呂雉、蕭何。補的“口供”,當出自刀筆吏出身的蕭何之手!
回覆列表
韓信謀反,也是一個如同後世出現的“莫須有”的案例罷了,韓信是軍事家,並非政治家,謀反不是其應該具有的本能!
韓信如若謀反,在當初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相持不下時,漢王劉邦數使韓信發兵救援,如不發兵,敗績已定!
楚霸王項羽亦遣使韓信,促其共圖霸業,因劉邦已不敵,故項羽不用韓信發兵助項,只要韓信中立既可,韓信如不發兵助劉邦,既共享霸業!
當此時,韓信手握重兵,左右劉邦、項羽勝敗,韓信謀士蒯通獻言曰“大王左袒則左勝,右袒則右勝,劉邦、項羽在大王一念間,大王握此天下一瞬間,則當‘坐山觀虎鬥’,兩敗俱傷時,大舉進兵,天下非韓氏而誰也”!
韓信畢竟只是個軍事家,而非政治家,乃曰“漢王待吾不薄,怎忍棄之”!遂發兵解劉邦之危,成就帝業!
韓信若謀反,當此最佳時機!
韓信此時謀反,成功無疑,歷史將改寫,韓高祖韓信,何來漢高祖劉邦!
劉邦即帝位後,先遷韓信齊王為楚王,又徒為淮陰侯,韓信雖然心中不快,僅在樊噲來訪後,語出“吾競與屠狗販豬者為伍”的感嘆而已!
可見,韓信謀反之說,只是蕭何為迎合劉邦鋤功臣的意願,與後世的“莫須有”理論“如出一轍”罷了!
蕭何曾“月下追韓信”,為劉邦挽回軍事天才,成就劉邦帝業,也使韓信大名垂宇宙。
蕭何又夥同呂后,羅織韓信“謀反”罪名,誘騙韓信自投羅網,誅殺韓信,致使韓信不得善終。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成語,應該為韓信“蓋棺論定”的罷!
以至韓信刀刃頸項時痛曰“吾悔不聽蒯通之言”,令後世無不為之惋惜,畢竟只是個軍事家,並非政治家!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