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鈺文話歷史

    東晉,南宋,南明,這三大政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前身為大一統朝代滅亡統治者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殘餘政權,東晉是西晉滅亡後,司馬家族在南方建立的殘餘政權;南宋是北宋滅亡後,在南方建立的殘餘政權;南明是明王朝滅亡後,統治者在南方建立的殘餘政權。它們雖然是殘餘政權,但是,它們存在的時間和作為都不同,根本原因,他們內部對外患能不能保持團結一致。

    東晉為何能偏安一隅,主要原因就是,東晉統治者內部能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進犯保持團結一致。雖然司馬家的皇帝類似於傀儡,東晉的幾大家族經常因為政治而明爭暗鬥,但是,這幾大家族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進犯卻會團結一起,而且,這幾大家族也並非全是昏庸之輩,謝氏有統領東晉北府軍擊敗前秦九十萬大軍的謝安,王氏又有王羲之,劉氏又有劉裕這樣的英才,所以,東晉能偏安一隅,甚至在北方少數民族孱弱之際率軍北伐,而軍隊中計程車兵大多都與北方少數民族有著深仇大恨,所以,不僅可以偏安一隅,還可以北伐。

    而南宋,為何能自保?原因就是,南宋初期,有一個能調動南宋軍隊且讓他們服從的核心,就是,宋高宗趙構。與此同時,南宋有許多能征善戰的大將,最典型的就是岳飛,他多次粉碎女真族吞併江南的企圖,其實,南宋初期,宋軍完全有可能在優秀將領的帶領下,收復失地,將女真族趕出中原大地,奈何宋高宗貪圖帝位且又膽小,所以,他主張劃江而治,與金議和,錯失良機,只能淪落為自保。

    與上述兩個不同的是,南明卻只能被清追著打,原因不難猜出,統治者的腐朽與君臣之間的離心離德。弘光帝在清進入南京之前竟然還在沉迷於酒色之中,而唯一賢明的隆武帝與大臣離心離德,隆武帝希望抗清以恢復大明,與握有重兵卻苟圖存活,貪圖功名的鄭芝龍有矛盾。而永曆帝繼位後,還和另一位大明皇族爭奪皇帝寶座,最後爭奪勝利後,清軍已經快要兵臨城下,於是,永曆帝倉皇自逃,在農民起義軍殘軍的加入下,南明實力大增,開啟了抗清的浪潮,可是,最後因孫背叛南明,將佈防圖洩密給清軍,於是,南明不可避免的走入滅亡。

  • 2 # 耕讀醬酒公社

    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1.東晉和南宋的偏安,只是在胡人強大武力侵襲下,國防上的失敗,大的民意基礎和經濟基礎還在,沒有崩壞,東晉時的“衣冠南渡”,南宋也有大量文士軍民隨趙構去臨安,像陸游、李清照、辛棄疾都是那一波。南明則是先由經濟和民意底層的徹底崩壞才導致的軍事失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滿清,他們都沒有直接從軍事上對明形成壓倒性優勢,明的崩潰根源是自己的各種弊政,主要是自己爛掉的。

    2.東晉和南宋時,北方是多政權鼎力的,東晉時北方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各政權鼎力,南宋時北部先後有契丹、女真、党項、吐蕃(羌)、蒙古等多政權鼎力,這些鼎力政權本身會內戰,同時也便於偏安南方的政權展開縱橫捭闔的外交以自保。南明時期,舊明的很多地方派投降了清,沒有形成割據鼎力的地方政權,草原一代的蒙古已經降伏了清(或者說與清聯合,南邊稱內屬蒙古,即內蒙古的來源,北邊稱外藩蒙古,即外蒙古的名稱由來),整個北方在形式上是統一的,南明無法縱橫捭闔。

  • 3 # 胖哥侃歷史

    第一,滅亡原因不同。

    西晉和北宋,都是因為外族侵略,國家不存,因而南渡。很多人認為明朝也是受到清朝的侵略而滅亡的,事實上不是。明朝的滅亡是因為國內的黨爭不斷,加上天災導致民不聊生。李自成成立的農民起義軍已經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為了避免受辱,拔出寶劍瘋狂的砍向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然後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下。可以說明朝是在天災人禍下,完全的失去了民意基礎,被農民起義軍推翻,因此滅亡。清朝入關不過是摘了桃子而已。和明朝不同的是,宋朝和東晉都是因為外族入侵而南渡,士大夫和國民仍然心向皇室,還肯為皇室而戰,所以才能偏安一隅,甚至能舉兵北伐。

    第二,北方形勢不同。

    無論是南宋還是東晉,北方的政權都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北宋時期遼國和後金交替成為霸主,還有西夏和大理也在攪亂局勢。這時南宋憑藉自己的縱橫外交策略就能夠遊走於各個國家間,避免被吞併滅亡。而東晉時期北方更是被多個民族政權控制,各個政權之間攻伐不斷,所以東晉甚至能主動出兵北伐。而南明和上面這兩個難兄難弟比就差得遠了,只有一個大西國盤踞在四川能和自己做盟友,但是兩個國家加在一起的體量還沒有清朝大。清政府這個時候已經基本穩定了局勢,南面只有南明這一個敵人,所以南明會一敗塗地,最終逃到了臺灣還是被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尚香強度超標,成最強射手,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