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言已對

    物極必反有時候是不對的,比如一個人壞到頂點的時候不一定能變好,人老了也不能變年輕,死了也不能變活。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這樣說,是為了勸人向善和做事有分寸。一個人總日過著苦日子,會覺得沒盼頭,但是相信物極必反後,苦日子變得有了希望,早晚有一天能苦盡甘來,而且為這個目標努力,還真可能過上好日子;假如好日子還有沒來,一定是苦日子沒有到極限,你會耐心在苦日子裡繼續等下去。

    樂極生悲和物極必反一個意思,勸誡世人不要得意忘形,一個人財主要到處宣揚自己有錢,可能會被歹徒盯上,所以華人喜歡低調、內斂、中庸,我們都是受了這種處世哲學的影響。在實際生活裡,的確有一些人是笑死的,我遇到過一位80歲的鄰居老頭,他打麻將贏了錢,哈哈大笑,當場心臟病犯了,死在麻將桌上;評書中說岳飛手下大將牛皋,他也是笑死的,這些都驗證了樂極生悲。

    其實也有樂極沒有生悲的,大齡單身男女結婚了,10年寒窗考上北大了,雙色球中一等獎了,中國科技領先世界了……這些都算“樂極”,我們為什麼還要生悲呢?古人的意思是,一定不要滿足現狀,還要向前看,結婚後兩口子要致富,考上北大要讀博士,科技進步不能被別的國家趕超,有種危機的意識,才能更好把握現在、創造未來。

    老祖宗勸誡我們修身處世的道理很多,比如否極泰來、福禍相依、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他們真是語重心長啊。

  • 2 # 和親34

    物質發展到一定高度,會啟用對立面的崛起,因為你的發展影響對立集團的利益。到達到個人或集團的最高高度,就會被反噬――所以一般不能太高,特別是張揚、科技安全均衡性等各個方面。當然全維度或專業度獨霸天下,另當別論,因為全面壓制了所有對手。

    ――沒事小心翼翼最好!

  • 3 # 鬼谷鳳犧

    物極必反,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陰陽”哲學,最出名的便是老子所著述的《道德經》,要追其緣由的話,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伏羲畫八卦。要真正瞭解“物極必反”這個概念,還要從中華民族所公認的幾位聖人開始講起。

    一、伏羲和周文王

    江湖至高武學“降龍十八掌”中有一招“亢龍有悔”,其實這個亢龍有悔是源自於《易經》乾卦中的一句話。

    所謂亢龍有悔,就是龍飛得過高,超過極限,就會發生“悔之晚矣”的事情,這便是物極必反最早的概念。目的在於告誡人們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二、老子

    《道德經》第三十章,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事情到鼎盛之極點的時候,就會走向衰亡,這就是不符合“生”道的規律,沒有“生”道,就會很快的滅亡。生與死,是相反的兩個道,不道即是死道,即是終結。

    萬事萬物,都有著生滅變化規律,符合生道,才能生生不息,不符合生道,即使強壯一時,也終將走向滅亡。以秦王朝為例,彈指一揮間,匆匆幾十年,獨霸天下的秦國便“秦磚換漢瓦”,自古王朝更迭,莫不是因為統治者的“無道”所導致的。

    所以,老子要告誡人們的是,行事必須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得意之時,更要時時警惕,更正自己,只有這樣才符合“生”道,才能擁有廣闊未來。

    三、孔子

    《論語》中第九篇《子罕》有一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說聰明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有疑惑,仁德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有憂慮,勇敢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有畏懼。

    一個人很難做到心中沒有矛盾,沒有擔心的事,也沒有害怕畏懼的事,而這些恰好又是心病產生的根源,如果能夠擺脫惑、憂、懼,對個人而言,那身心都將獲得一個質的提升。

    所謂物極必反,就是孔子告誡人們,要不斷學習、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品行、不斷挑戰人生的困苦,等到某一天達到極點,就可以成為一個智者、仁者、勇者了。

    四、鬼谷子

    縱橫家的鼻祖,千年前留有的《鬼谷子》一書,在古代因為其書中關於人心的把握極其高明,而封建時代,仁義道德觀念又極重,所以並不受人待見,卻沒想到,在這個開放而又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被商界豪雄捧上了神壇。

    鬼谷子曾講“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意思是世間萬物都有著自然而然的規律,但事在人為,人們可以透過把握這些規律,來掌控事物的發展變化軌跡。

    物極必反,對鬼谷子而言,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規律,鬼谷子認為利用好這種規律,就可以掌握許多事情,發展變化的軌跡。最常見的,便是領導管理下屬,打個巴掌,給個甜棗的恩威並施的做法,如果直接給個甜棗,下屬心中可能覺得甜棗雖甜,但也不過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上初三,比較貪玩學不進去,家長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