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培英心語
-
2 # 我是一個笑話菌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不管你再怎麼用心,該是你的還是你的不是你的怎麼樣都不是你的,所以選擇自己開心的方式生活就ok
-
3 # WSL旅途
現在的人都沒有以前那麼純樸了,人情世故越來越複雜,這都跟社會的發展有很大關係。但是最重要還要看個人的心態:要學會捨得、懂得放下、心寬路寬。
我特別喜歡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費Stinger的一個著名論斷:“生活中的事情,只有百分之十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取決與你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來決定的。”
有一個人早上洗漱時,將自己的高檔手錶放在洗漱臺邊,妻子擔心手錶被水淋溼,就順手拿放到餐桌上。
兒子起床後到餐桌拿麵包時,不小心將手錶碰到了地上,摔壞了。丈夫心疼手錶,就打了兒子一頓,又冷臉罵了妻子一通,倆人越吵越厲害,丈夫最後摔門而出。
由於走得急,丈夫到了公司才發現自己忘了拿公文包,趕緊又回家。到了家裡,發現妻子不在,自己又沒有鑰匙;只好打電話給妻子,妻子急急忙忙趕在回家的路上撞翻了路邊的一個水果攤,不得不賠了一筆錢才離開。
等到丈夫拿到公文包趕到公司的時,已經遲到了15分鐘,他被上司批了一頓,因為心情不好,下班前為一件小事又和同事吵了一架。
兒子這天參加棒球比賽,因為早上被父親揍了一頓,心情不好,結果發揮不佳,慘遭淘汰。
這就是著名的——費Stinger法則。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原本可以避免,但是因為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了問題,結果人生就顯得磕磕絆絆,那就是心理上揹負了過於沉重的包袱所導致的後果。
客觀而言,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本人接近“耳順”之年,但還要擠地鐵上班,往返單位與家需要近三個小時的路途。每天都要在地鐵裡進行一番的“戰鬥”才能在車廂裡掙得“一席之地”。如果說我滿意自己的現狀,那有點自欺欺人。但是因此在這件事感到忿忿不平,甚至怨天尤人那無疑也是自尋煩惱。
為了打發時間,我在亞馬遜買了kindle,擠進地鐵車廂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電子書,閱讀書籍。五年過去的了,耳熟能詳的世界名著都已看過。雖然車廂擁擠不堪,但我的內心卻平靜如水,書中感人之處,我的眼眶也會泛起潮溼。
我的老母親已是八旬後半段的年紀了。生活不能自理;為了照顧老人,我們僱請了阿姨。阿姨來自鄉村,兩個子女都還在上大學,她的老公也在外地打工,一家四口分散在四個不同的地方,只有過年才能團聚一起。老母親和我的家人在對阿姨的家境抱以同情和關心。相互關係彼此感到融洽。
後來阿姨因家中發生變故辭去了保姆一職,但她對我的家人卻是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的。回想阿姨在我家的工作也不是盡善盡美,工作中也確有紕漏,但是,家人對她的態度上始終給予包容,沒有因為服侍老人出現的錯誤而對她心生怨言。自始至終都給予阿姨的充分的尊重與理解。
無論對人還是對事,感到心累,這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一種心理體驗。誰也避免不了。
基於這種認識就要求我們要學會——發下。
為過去的遺憾而後悔,這樣的心態有時就像毒蛇不時舔舐著痛苦的傷口,讓我們一次次不能忘記過往,在痛苦中徘徊、猶豫。但凡計較的事情變得多了,那麼看到的東西就會減少,心理也會變得狹隘。感到心累,其實正是對過往難以釋懷的表現。累,不是在心上,而是在心態上。
對人還是對事的累心要求我們學會——忘記。
看到書裡的一段話:“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舉棋不定;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計較太多;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記憶的太多,尤其記住了那些不該記住的東西。”
人生、心態和命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這裡面一定有著某種內在的規律性。縱觀古往今來,一個人的心態常常主宰著個人的命運。現實要求我們,遇事不要在一個死衚衕裡去掙扎,要學會變換思路,而新的思路往往取決於你的心態的微妙改變。
但凡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只能是少數人,淹沒之下的芸芸眾生不得不面對自己逐漸平庸的事實,但如果你想要擺脫平庸的一切,需要你學會拒絕讓你感到平庸的理由。那就是不斷地自我反省,常思己過,這是一種根植與內心的不可多得的教養,也是擺脫“心累”一個特別有用“妙方”。
契科夫說過:“人的一切都應該是乾淨的,無論是面孔、衣裳還是心靈、思想。”心累了,就意味著,心靈上已經有了浮塵,需要我們去打掃。所以乾淨不只是一種氣質,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成熟的人需要面具,帶上後堅強面對社會,摘下來溫柔面對家人。把"累心"換上溫馨就是尋找快樂與幸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