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珠海米哲倫
-
2 # 中博士的世界論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農家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
許行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其事蹟和主張見於《孟子·滕文公上》。他依託遠古神農氏之言來宣傳其主張,是戰國時代農家的代表人物。從孟子罵他是"南蠻舌之人"和"自楚之滕"。
先秦諸子百家的農家從來沒有消亡,秦朝後來都是重農抑商,只是被當時主管農業的官吏所取代。
農家也沒有比較有名的代表作,相對來說很難持續盛名。
-
3 # 張春龍
先秦農家,就是依附農,即僱農和佃農,依附地主不承擔賦稅傜役,但受地主盤剝較重。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依附農轉為商鞅變法後的農民。
-
4 # 成長伴書行
因為農家的思想太過於幻想,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沒有雙贏的思維雙贏就是同時滿足雙方的需求。而農家的情況則是太注重自己的需求,而忽視了君主的需求。農家思想要求“君民同耕”。這個思想就是要讓君王也同時耕田,試想一下,讓君王去耕田可能嗎?掉身份不說,一天朝政下來心累不已。雖說君主的需求是為了開疆拓土,亦或是自己的虛榮,從而連年增加賦稅。但君主有至高的統治權,如果你沒有想出一個雙贏的策略,就會遭來君主的壓制。現在社會上所有比較好的策略,最基本的是互相滿足了雙方的需求。唯有如此,才會有人支援你。格局太小農家看到商人把貨品出高價倒賣,就覺得商人不勞而獲。他們沒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就獲得如此多的成果。內心失衡,於是提出所有的商品應該統一價格。這樣直接帶來的弊端就是,所有的商品就不會流通。都是同樣的價格,商人就不會流通這些商品,那麼直接的結果就是所有人都要跑到很遠的地方購置東西。因為是同樣的價格,所以很多人就開始不注重商品的質量,導致商品質量越來越差。
農家的這種思想,就是太注重個人的利益。從而要求所有的東西都一致。這就是格局太小,把自我框在了一畝三分地。試想想,格局小的人往往沒有太大的發展。因為想要大發展,就不能光考慮自己的利益,你能幫助多少人實現價值,那麼你就能收穫很多。
回覆列表
農家,又稱“農家流”,是先秦時期反映農業生產和農民思想的學術流派,奉神農為祖師,祖述神農,主張勸耕桑,以足衣食。”由於儒家輕商農漢朝中期以後農家迅速衰落。農家的代表人物是許行,他依託遠古神農氏之言來宣傳其主張,與孟子是同時代人,其事蹟和主張見於《孟子·滕文公上》。
農家著作有《神農》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國》十七篇,《尹都尉》十七篇,《趙氏》十七篇等等,均已佚。
《漢書·藝文志》有《神農》二十篇,當是許行的著作,可惜早已失傳。關於農家的記載,見於《呂氏春秋》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和《愛類》等篇,以及《淮南子·齊俗訓》。
農家在戰國時地出現不是偶然的。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使階級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動,以至於反映勞動者利益的思想學說,在當時也能有存在的條件,墨子、楊朱和許行正是勞動者的思想代表。
許行有弟子幾十人,他們生活極為簡樸,穿著普通的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編席子為生。他們沒有土地,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們從楚國來到滕國,不是追求高官厚祿,而是希望得到一塊土地、一間房子,以便定居下來從事耕種。“農本商末”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先秦農家力主“農本商末”,推動統治者確立這項基本國策,並促進社會認同這一價值觀念。 農家認定,農業是一切財富的基礎和來源,一個國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須大力發展農業。而商業則是破壞和損耗社會財富的根源。商人不會創造財富,只不過是拿別人的產品,買賤賣貴,從中漁利,同時,商人還要吃飯和穿衣,要大量消費農民生產的糧食和布帛。不僅如此,農民勞動多而收穫少,商人卻付出少而收穫。
透過以上歷史資料我總結出農家消亡的幾點原因:
1、農家的弟子沒有政治訴求,不求顯達,只注重小農生活,所以就出不了政治領域的大人物,那自然而然就沒有官方為其站隊宣揚,隨著歷史發展就逐漸銷聲匿跡了。儒家道家之所以流傳甚廣和他們的政治背景有很大關係。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唐詩宋詞能流傳下來的大多都是有政治背景的人所作。
2、農家的學說涉及面太窄,並未上升到精神層面,大多都是物質層面,這不符合古代士子的精神追求,不能為人的精神疑惑開藥方。
3、農本商末的思想不符合歷史潮流,在當代毫無市場,所以沒有人去關注。
4、農家思想在其他各家學派中都有體現,也就是說他家的學說有點爛大街的意思,他有的別人也有,別人有的他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