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
2 # 野史日記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其中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東吳都獲得了勝利,這兩大戰役的勝利,促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究竟為什麼呢?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獲得赤壁之戰勝利,阻撓了曹操吞併江南,致使曹操稱霸天下受阻,也給到了孫劉兩方勢力發展的機會,孫劉兩家分別向嶺南和益州發展勢力,擴大地盤,赤壁之戰的勝利,使曹操沒能一統天下,是孫劉聯軍得到發展,消弱了曹魏集團實力的同時,孫、劉兩方藉此機會實力大增,尤其是劉備集團,趁機佔領荊州要地,得到了發展的根據地,至此正式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所以東吳第一戰的獲勝只是獲得了發展的機會,而沒有獲得壓倒曹操和劉備勢力的實力。
夷陵之戰這場戰役是劉備怒髮衝冠之下,為了報關羽被殺之仇、洩東吳背盟之恨。東吳見此情景,立刻服軟求和,哪知道劉備這次認準了死裡,無論何人勸阻都不聽,諸葛亮也不行,就是要與東吳決一雌雄,劉備總兵力在5-8萬之間,還得算上外援,東吳兵力和他差不多,這場戰役,以劉備幾乎全軍覆沒的結果收場,同時東吳也受到了重創,這是一場孫、劉聯盟互相消耗的戰役,給了曹魏一個統一的機會,劉備集團因為此戰的失敗,導致國力幾乎耗幹,而東吳也因此戰損失不小,雖然勝利,卻並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東吳雖然兩戰皆勝,但是得到實質性好處卻並不大,赤壁之戰因為劉備的原因而失去荊州;夷陵之戰雖然勝利卻是盟友間互相消耗的戰鬥,反而成全了曹魏。如果這兩大戰役東吳輸了任意一場,恐怕東吳就再沒了三分天下的機會,而是滅國的下場了。
所以,東吳勝了兩大戰役才能三分天下,這已經是勝利後能得到的最好結果了。
三國三大戰役,指的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東吳參與了後面的兩場戰役的勝利,為何只能三分天下呢?
1.兩次戰役的相似之處,歷史真是會開東吳的玩笑,東吳參戰的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被動接受的,而不是主動出擊的。而且兩者都是在東吳生死存亡之際發生的。首先赤壁之戰,當時曹操率軍佔領荊州時,準備順江而下,一舉消滅東吳的孫權和在江夏的劉備。面對曹操的大軍,孫劉只能聯盟抗曹,在東吳為主力和劉備為輔的積極備戰下,一舉打敗了曹操,使曹操狼狽不堪的逃回許昌。按理說,東吳應該乘勢奪取荊州,擴大地盤和實力,但因為和劉備的聯盟,荊州地盤被劉備佔了一半以上,劉備佔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曹操還佔有南陽郡、章陵郡和江夏郡北部,而東吳的孫權只佔有江夏郡南部和南郡大部。相比較另外兩家,東吳的地盤擴張有限。再說說夷陵之戰,劉備號稱七十萬大軍伐吳,名為關羽復仇,實為奪取失去的荊州,結果在夷陵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蜀漢的援軍裡,劉備退往白帝城。一方面蜀漢的援軍趕到,另一方面陸遜擔心曹魏會派兵攻打東吳,就沒有繼續追趕。劉備作為敗者,損失慘重,折損的武將和兵力嚴重,也拖垮了剛剛建立蜀漢的國力,而東吳保住了原屬於自己的荊州地盤。可以說赤壁之戰奠定了魏蜀吳三者鼎立的基礎,而夷陵之戰確立了魏蜀吳三者鼎立的結果。曹魏實力依然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
2.東吳的對外方針和策略,東吳前期的方針一直是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進而再圖取天下。可在曹操統平定荊州後,東吳面臨滅頂之災之時,東吳無力一家抗曹,只能提出聯劉抗曹的建議,這個決策在關羽死後被擱置,其他時間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而終止。
3.東吳的領導者水平。東吳軍事的控制權一直在武將手中,孫權是一直等到周瑜、呂蒙、魯肅等名將死後才拿到軍隊的控制權利。孫權保家衛國還可以,但領兵打仗、對外擴張是外行,舉個例子,孫權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結果被張遼八百騎兵打得打敗,還差點被活捉。
4.東吳的內憂外患。江東六郡,更多的是世家家族在主導著,孫氏一邊要爭取士家的支援,一邊要打壓,陸遜就是當時世家大族陸家的代表。孫權晚年昏聵,繼承人搖擺不定,導致東吳朝廷捲入繼承人風波,為此孫權逼死中流砥柱的陸遜,此舉加劇了東吳的內耗,實力也大打折扣。還有江東匪患眾多,孫權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剿匪。外患指的是虎視眈眈的曹魏,曹魏多次舉兵伐吳,孫權只得多次派兵抵抗。
5.總結。兩次戰役雖然以東吳為勝利方,但東吳並沒有因此而擴大疆域,從而增強自己的實力。如果在兩次戰役中,東吳能消滅蜀漢,完全有能力和實力與曹魏分庭抗禮了。歷史沒有如果,東吳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是不易,且行且珍惜,它沒有這個實力去圖謀整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