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嘿哥看洛陽
-
2 # 自娛自樂ID
優秀的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傳承下去,需透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傳承民族語言,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傳承思想、交流文化、記憶歷史的主要途徑,尤其是少數民族,語言是他們記錄歷史文化發展的唯一載體。但是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孩子接受“外來”文化影響,有的脫離原有的生長環境,能熟練掌握民族語言的青少年在逐漸縮小。如果沒有了民族語言的延續,那麼民族生存的土壤就沒有了,那麼他們民族文化發展的血脈也將不復存在。
其次需要傳承民族藝術,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技藝等民間藝術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內隱與外顯,它在民眾的生活中起著連線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推進和演變,青年一代對這些經過歷史沉澱的民間文化態度越來越淡漠。這些民間藝術是民族記憶延續的載體,是民族歷史的記錄,是維繫族群發展的核心動力。
最後一定要參與民族的各種傳統文化節日每個民族和地區都有不同性質的節慶活動,它們展示了各族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蘊含著五彩斑斕的文化底蘊。鼓勵學生、帶領學生參與到地區和民族特有的節慶活動中,真實地融入民族生活,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因素,發揮民族節慶的教育傳承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
3 # 不能跳舞的蘇茜
關於這個問題我非常有感:首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優秀民俗藝術就是我們的國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殊符號。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很多古老的技藝都在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漸漸遠去,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痛心的事。
所以我認為首先在國家層面給予這些遺傳大量的曝光機會,多做宣傳;多設立一些非遺和民俗藝術工作室等,招收一些有志向投入這項工作的人,且不拘泥於年齡,地域等。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非遺和民俗的傳承者敞開大門,多吸收一些學徒。有人說現在年輕人很多都不想學習這些古老的東西,其實是他們不瞭解這些遺產和價值性。
其實很多傳統手工業是需要大量的耐性在這上面的,這是對人的品行的考驗。如果有這個機會我很想再學習這些非遺和民俗藝術!!!
-
4 # 核雕匠人周義清
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橄欖核雕的宣傳人,說實話玩核雕的人是一個圈子,圈子裡的人大多修身養性,因為手工核雕就不是什麼隨便的便宜物件。這也決定了核雕很難“出圈”,很難被大眾所接受,所以讓人知道核雕就越來越難。
我從事核雕宣傳工作已經兩個月有餘了,從開始接觸到了解,核雕的歷史源流與精湛工藝都使我震驚,這真的是一門十分優秀的只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當然在宣傳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難題和令人難過的事情。我瞭解過的從事核雕的老師們,一輩子只從事核雕,他們傳承核雕,以核雕為生,售賣自己的作品,卻被網友們嘲諷謾罵,諷刺工匠們唯利是圖。一件大師核雕作品融入了作者幾十年的經驗和感悟,從設計到描摹再經過數次修改定稿,定稿之後還要選料,經過數次失敗才能完成,要雕刻幾個月甚至一年,卻被人拿去和機雕作品比較價格,回頭再來吐槽一句太貴。
這樣的網友並不在少數,但是我們知道還有人支援,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我們,知道有橄欖核雕這門民間傳統手工藝就夠了。
回覆列表
米糧屯高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清朝乾隆年間建立以來,就以獨特的民間表演方式享譽京城,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中間雖有斷續,但經近年挖掘、整理恢復活動以來,也廣受群眾的歡迎。現憑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動作特點,於2006年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為避免其逐步淡化及消失,應積極繼承和發揚“米糧屯高蹺”技藝高超的表演技法和傳統風貌。
1,挖掘、培養、扶持現有的“米糧屯高蹺”技藝傳承人。
據傳,米糧屯“高腳會”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曾受過皇封,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曆史。有“夜叉探海”、“蘇秦背劍”、“蹲襠”、“彈跳”、“懷中抱月”、“鷂子翻身”、“蠍子擺尾”、“挾麥個”、“端盤子”等絕活。現應憑藉物質文化遺產立專項保護,爭取上級領導的支援,積極挖掘、培養、扶持現有的“米糧屯高蹺”技藝傳承人。
2,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積極宣傳,重點保護,多途徑向社會展示。
利用好現有的“米糧屯高蹺”群眾文化基礎,著眼長遠發展,向社會展示“米糧屯高蹺”自然風趣,爭取社會各方面人士為“米糧屯高蹺”專案不斷注入活力。每逢國家節假日等集體活動,把“米糧屯高蹺”作為固定的表演專案,在主要街道或廣場進行米糧屯高蹺表演, 增添傳統的節日氛圍。在表演技法、人物設定、音樂伴奏上保持傳統風貌,積極向社會展示“米糧屯高蹺”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