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裡白條 《水滸》中張順的綽號是“浪裡白跳”,且看第三十七回張橫向宋江介紹他兄弟張照:“我有個兄弟,卻又了得,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裡行沒似一根白條,更兼一身好武藝,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跳張順。” 而且在第七十一回梁山泊天裡星三十六員的名單中也有“天損星浪裡白跳張順”。對於張順這個“浪裡白跳”的綽號歷來頗有爭議。 原來把張順的綽號說成是“浪裡白跳”,也並非是《水滸》作者的杜撰,當源於南宋時窩居於杭州癸辛街的周密的《癸辛雜識》所錄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贊》,其贊雲;“浪裡白跳,雪浪如山,汝能白跳,願隨忠魂,來駕怒潮。”意思是張順隨著錢塘江中的翻神伍子胥的“忠魂”,在白浪滔滔的“怒潮”中跳水行進,這是將張順影射被奸臣讒害後在錢塘江上“憤徘鼓怒,配濤作神”的忠臣伍子胥。 但是,“浪裡白跳”之“白跳”卻頗使人費解。按《宋江三十六人贊》的“蓄浪如山,汝能白跳”之“白”的本意便是形容“雪浪”的顏色,再看《水滸》(一百二十回本)第八十二回宋江等人都朝覷時,其賦贊中有:“摸得黑,眺得浪,決不走邪仕兩途”,這裡的“眺得浪”是隱者張順,那麼,所謂“浪裡白眺”的完整意思應該是:張順歸神後隨著伍子胥的忠魂在白浪中跳躍。可是,將形容波浪顏色的“白”與“跳”組成片語作為張順的綽號,那無論從詞義上或語法上都是說不通的。因此,作者在具體描寫上必然會出現不少自相矛盾之處。 最明顯的一個矛盾是:第四十回在描寫張順的詞贊中有:“人將張順比,浪裡白跳魚”。前面說“白跳”都是指白浪中跳躍,如今又將“白跳”比作是“白跳魚”了。從這個“白跳魚”的比喻才使我們看清楚了作者確實是搞錯了,是把“白條”誤作“白跳”了。 據筆者考證,“白條”即“白條兒”,乃是一個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兒尾”方言。據《杭州方盲詞典》上的解釋是;“白條兒,……身體小,星條狀,側扁,白色,生活在淡水中”[1](P279)而且“白條兒”這個方言在宋元時的杭州人口頭上還相當流行。據西湖老人《紊勝錄》(P109)所記,南宋時在杭州的瓦子裡就有一位藝人的綽號叫“白條兒”。又在《武林泊事》的“諸色伎藝人”的名單中也有一位藝人的綽號叫“一條白”。 《水滸》作者由於把“白條”誤讀成“白跳”,於是就出現瞭解釋上的矛盾,如第三十七回作者在解釋張順的綽號時,原已說得很清楚。因為張順“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這明明是將張順比作一根“白條什魚,可是作者卻接下來說:“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跳張順氣可見,“白跳”乃“白條”之誤,“白跳魚”乃“白條魚”之誤。 像這種音同意近而誤的現象,在當時杭州的“說話”藝人口頭說講過程中是相當普遍的。就以張順的綽號來說,其實,在南宋杭州瓦子裡藝人說講的講史《大宋宣和遺事》的三十六人的名單中,張順的綽號已是“浪裡白條”了。稍後又出現了另一種藝人說講的《大宋宣和遺事》[3](P42)即反映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的張順的綽號卻是“浪裡白跳”。不同藝人的不同說法,這也是口頭文學的一個特點。問題便出在書會才人施耐庵在《大宋宣和遺事》基礎上整理、加工並再創作時,在具體描寫時既受到了“浪裡白條”說的影響,也受到了“浪裡白跳”說的影響。又缺乏對“白條”這一杭州方言的理解,故而出現瞭如既說張順由於在“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又說“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跳張順”這樣因果關係上的不協調現象。 到了清人金聖嘆手裡,他腰斬七十回本.才將張順的綽號“浪裡白跳”改成“浪裡白條”。對這個不協調的因果關係也糾正為:張順由於“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條張順
浪裡白條 《水滸》中張順的綽號是“浪裡白跳”,且看第三十七回張橫向宋江介紹他兄弟張照:“我有個兄弟,卻又了得,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裡行沒似一根白條,更兼一身好武藝,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跳張順。” 而且在第七十一回梁山泊天裡星三十六員的名單中也有“天損星浪裡白跳張順”。對於張順這個“浪裡白跳”的綽號歷來頗有爭議。 原來把張順的綽號說成是“浪裡白跳”,也並非是《水滸》作者的杜撰,當源於南宋時窩居於杭州癸辛街的周密的《癸辛雜識》所錄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贊》,其贊雲;“浪裡白跳,雪浪如山,汝能白跳,願隨忠魂,來駕怒潮。”意思是張順隨著錢塘江中的翻神伍子胥的“忠魂”,在白浪滔滔的“怒潮”中跳水行進,這是將張順影射被奸臣讒害後在錢塘江上“憤徘鼓怒,配濤作神”的忠臣伍子胥。 但是,“浪裡白跳”之“白跳”卻頗使人費解。按《宋江三十六人贊》的“蓄浪如山,汝能白跳”之“白”的本意便是形容“雪浪”的顏色,再看《水滸》(一百二十回本)第八十二回宋江等人都朝覷時,其賦贊中有:“摸得黑,眺得浪,決不走邪仕兩途”,這裡的“眺得浪”是隱者張順,那麼,所謂“浪裡白眺”的完整意思應該是:張順歸神後隨著伍子胥的忠魂在白浪中跳躍。可是,將形容波浪顏色的“白”與“跳”組成片語作為張順的綽號,那無論從詞義上或語法上都是說不通的。因此,作者在具體描寫上必然會出現不少自相矛盾之處。 最明顯的一個矛盾是:第四十回在描寫張順的詞贊中有:“人將張順比,浪裡白跳魚”。前面說“白跳”都是指白浪中跳躍,如今又將“白跳”比作是“白跳魚”了。從這個“白跳魚”的比喻才使我們看清楚了作者確實是搞錯了,是把“白條”誤作“白跳”了。 據筆者考證,“白條”即“白條兒”,乃是一個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兒尾”方言。據《杭州方盲詞典》上的解釋是;“白條兒,……身體小,星條狀,側扁,白色,生活在淡水中”[1](P279)而且“白條兒”這個方言在宋元時的杭州人口頭上還相當流行。據西湖老人《紊勝錄》(P109)所記,南宋時在杭州的瓦子裡就有一位藝人的綽號叫“白條兒”。又在《武林泊事》的“諸色伎藝人”的名單中也有一位藝人的綽號叫“一條白”。 《水滸》作者由於把“白條”誤讀成“白跳”,於是就出現瞭解釋上的矛盾,如第三十七回作者在解釋張順的綽號時,原已說得很清楚。因為張順“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這明明是將張順比作一根“白條什魚,可是作者卻接下來說:“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跳張順氣可見,“白跳”乃“白條”之誤,“白跳魚”乃“白條魚”之誤。 像這種音同意近而誤的現象,在當時杭州的“說話”藝人口頭說講過程中是相當普遍的。就以張順的綽號來說,其實,在南宋杭州瓦子裡藝人說講的講史《大宋宣和遺事》的三十六人的名單中,張順的綽號已是“浪裡白條”了。稍後又出現了另一種藝人說講的《大宋宣和遺事》[3](P42)即反映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的張順的綽號卻是“浪裡白跳”。不同藝人的不同說法,這也是口頭文學的一個特點。問題便出在書會才人施耐庵在《大宋宣和遺事》基礎上整理、加工並再創作時,在具體描寫時既受到了“浪裡白條”說的影響,也受到了“浪裡白跳”說的影響。又缺乏對“白條”這一杭州方言的理解,故而出現瞭如既說張順由於在“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又說“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跳張順”這樣因果關係上的不協調現象。 到了清人金聖嘆手裡,他腰斬七十回本.才將張順的綽號“浪裡白跳”改成“浪裡白條”。對這個不協調的因果關係也糾正為:張順由於“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因此人起他一個名,喚做浪裡白條張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