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宸媽碎碎念
-
2 # 育兒風清揚
1.父母要多鼓勵小孩子自己做事情。其實大部分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而且天生就具有不錯的模仿能力。大人在做事的時候,小孩子很多就喜歡模仿大人做。例如,大人在洗衣服的時候,小朋友也喜歡模仿大人洗。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擔心打溼衣服而阻止甚至責罵,我們可以提醒他們注意別弄溼衣服,然後讓他自由的發揮,不僅培養了小孩的動手能力,也更有利於更好的父母與小孩的關係。
2.對於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儘量讓他們自己完成。每個孩子都是家庭裡的寶貝,可是我們也不要時時把孩子捧在手心裡怕化了。每個孩子都是在歷練中成長的。什麼都不給做的,更容易培養出無能的孩子來。
3.要給孩子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這個社會上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父母喜歡替孩子思考了,替孩子做選擇了,而且很強勢的為之,總認為,“我是為孩子好的”。久而久之,孩子就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了,對父母的依賴也就越來越嚴重。
-
3 # 剩菜收割機
1、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為全家人的行為準則。一般家庭裡,老人最容易破壞這個準則,需要年輕家長要在平時做老人的思想工作,讓老人清楚現在如果總是替孩子做事,就容易讓孩子養成懶惰的壞習慣。如果我們都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反而會讓孩子減少對大人的心理依賴,慢慢養成下意識做自己事的好習慣。當然,一定要列出做事清單,明確具體做人才可以確定責任喲。
2、圍繞一日生活,有步驟教孩子學會做事方法。如果你細細觀察孩子的一日生活,會發現幾乎每天都在重複同樣的事情,如起床、穿衣、洗漱、吃飯、洗碗、洗衣服、戴錶、上學、寫課外作業、午(晚)睡等。所有這些小事,都需要家長手把手教孩子,並且是有步驟去教,只要孩子學會了,就必須堅定地告訴孩子,現在該你自己獨立去做了。請注意,如果孩子學會做某件事,大人就不要再替孩子去做。
3、給孩子灌輸相互協作的概念,讓孩子不自私。曾經有些家長問我,說有時需要孩子幫助大人做一些事的時候,孩子會張嘴就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可怎麼辦才好呢?我告訴家長,那就引入相互協作的概念啊,要教給孩子,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和別人相互協作的可能,誰能參與協合,誰會獲得他人的欣賞,誰就是出色的好孩子。當孩子加入協作的過程中時,經常給孩子一些肯定和讚美,會讓孩子從小不自私。
-
4 # 學生哥好溫功課
1.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要父母有時間有耐心有容錯心,即可以帶著孩子完成各種事情,切記:孩子動作慢時不可催促、孩子出錯時不可指責。
2.從小事做起
從小事做起,先從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比如收拾床鋪收拾玩具等。要充分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自己動手收拾的道理,整潔衛生、容易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想法,等等。
3.分工合作
不建議家長只在一旁看著,還應該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動手,讓孩子感受與父母互動的樂趣,還可以給孩子好的建議,指導孩子事半功倍。
當孩子的參與感很強了,再逐漸增加其他事情。除了孩子自己的事情,還可以逐漸分擔家務活,學會下廚等。有個過程,切記“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
4.享受喜悅與成就感
孩子做事情,動力有兩方面,一是自己的興趣所致,二是外來的讚美。每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都及時給予關注和鼓勵,可以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帶來更多的動力。
-
5 # 雨夜99888
我們當父母的知道,現在的養育,是為了孩子將來更好地獨立生活。孩子的“獨立性”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比如生活獨立,會自己穿衣吃飯;比如思考獨立,對事情有自己的觀點和喜好;做事獨立,能自己解決問題,面對後果。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讓孩子獨立性更強,但是,可能你很容易會掉到兩個“大坑”裡。
(1)第一個大坑是父母手伸的太長,太“愛”孩子
父母巴不得替孩子遮擋所有風雨,避免一切“危險”。孩子歡快地奔跑,家長在後面喊,“慢點兒,別摔著”,不相信孩子控制身體的能力。我曾在新聞裡看到過一個事件:兩歲的孩子和三歲的孩子在遊樂場發生爭執,結果其中一個大人出手去揍別人家孩子,這種“愛”簡直是太誇張了。
(2)第二個大坑是把孩子強推出去,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你可能想說,這不就是讓孩子獨立嗎?但是,你得看孩子當前的能力水平,能不能解決那個問題。
我就見過這樣的例子,一群小孩在沙坑裡玩,一個小男孩突然搶走了另一個小男孩的小汽車,這孩子第一反應是找媽媽,想讓媽媽幫忙把車要回來。但媽媽跟孩子說:“遇到事情你要自己想辦法,不要總來找我。”孩子本來沒哭,聽到媽媽這樣說,一下子哭起來。媽媽更生氣,說:“整天就是哭,除了哭你還會幹什麼?真沒用。”
你猜,這孩子能自己去把車拿回來嗎?並不能。他找媽媽幫忙,就是他想到的解決辦法,因為媽媽是他最信任的人,但是媽媽沒有給他安慰和支援。
最讓我擔心的是,很多時候,這兩種錯誤方法會被用在同一個孩子身上。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快樂成長,不想孩子走太多彎路,就自己多控制一些,告訴孩子,你必須這樣,不能那樣。
還是這些爸爸媽媽,他們又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有所做為,時不時想起來,要把孩子推出去,告訴孩子,有問題得你自己解決,要獨立自主。孩子陷在矛盾裡,更加不知所措。
聽到這裡,你可能想問,幫助太多不行,一點不幫也不行,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培養獨立的孩子?在我看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要先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然後根據孩子的能力水平和發展階段,幫他“搭梯子”,讓他一步一步、穩穩地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
孩子不同階段的行為或是情緒轉變,很有可能是進入了不同的生理,心理髮展期。而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這時候,就更加需要我們家長儘量保持穩定的情緒和一些指導去正確解讀和引導。
-
6 # 韋老師潤心泉
有這樣的提問,真是太令人欣慰!你知道“週末恐懼症“嗎?你聽說過中學生因媽媽出差,差點餓死在家中的事嗎?生活不能自理,何談自立?不能自立,何談人格獨立?
01 唱歌故事樹榜樣 勤勉家風薰陶
我們從小就唱著這支歌《我有一雙萬能的手》:
“我有一雙萬能的手,萬能的手,
樣樣事情都會做,都會做,
洗衣裳呀,洗手絹呀,
補襪子呀,縫鈕釦呀,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媽媽她說我是個好孩子呀,
爸爸他也常常誇獎我,誇獎我。”
從小看著勤勞的外婆忙裡忙外,常聽外婆說:“勤快的人喜歡勤快人,懶人也喜歡勤快人,沒有人喜歡懶人!”真是至理名言!從小學會了自己的事自己幹,我發自內心熱愛勞動,終生受益,什麼困難也壓不到自己。
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一生著想。用歌聲啟蒙。
歡快的旋律,簡明的歌詞,融進我們讓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美德代代相傳的心願,流淌進孩子的心窩。
我是奶奶,與爺爺和孫女愛愛同唱這首歌,非常快樂。
愛愛今年七歲,上小學一年級。疫情期間學著摘菜,這可是愛愛爸爸的功勞。
我兒子小時候勤儉節約、分擔家務、獨主自主的故事,就在《心泉一一人生共創幸福教育的成長體驗》中:“艱苦守崗”,“家有多子多可樂”。
愛愛的爸爸很能幹,買回的大傢俱可以自己安裝。爺爺很驚訝,奶奶很驕傲:青出於藍勝於藍!能幹,首先是能夠去幹!
現在不少年輕人不愛家務勞動,很不懂事。我的朋友向我訴苦,女婿在單位上是個敬業的幹部,可回家就成了懶蟲,什麼事也不做。一聽,就知道我的朋友也有責任,她居然幫女婿洗臭襪子。她說最怕過週末。為啥?
我們這代人,是世界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生子女家長”,幫孩子代勞的事太多。現在呢?其中與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不少人,都有一種現象,“週末恐懼症”:工作日每天只煮一頓飯,週末要煮三頓;吃飯的人加倍,做事的還是老人;煮了飯,還不一定吃,懶覺可以睡到中午!兩代人交流不暢,年輕人帶著小孩兒出去玩兒,才不管你煮飯不煮飯呢!這剩下的飯菜怎麼辦?倒掉吧?勤儉了一輩子的人,違背良心,於心不忍;不倒吧?半周吃剩菜剩飯,損傷身體!而最擔心的是,小孩子也學睡懶覺,也什麼事不會做,可怎麼辦?孩子出國留學剝不來雞蛋的笑話,真的叫人哭笑不得。萬一有什麼災難,孩子怎麼頂得住?說到痛處,請給個〔關注〕
危機,也是轉機!老年人學會說“不”,響鼓不用重錘。週末老人享用兒女變著花樣做的美食,治癒“恐懼症”。家庭幸福不幸福,就看年輕家長愛不愛勞動。
疫情是災害,也是警鐘,健康重要,家庭重要,老年人抵抗力差,年輕人自覺承擔責任,主動家務勞動。年輕人做的美餐,超出想象,老年人自愧不如,暗自歡喜
孩子能不能學會獨立,學會自己動手做事,就看父母怎樣去影響。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02 尊重興趣多欣賞 自然生活成長
愛愛的爸爸網購了風箏,疫情期間也玩不了。愛愛說:“我想開啟看一下,好嗎?”可貴的好奇心,一定要保護!一不做,二不休,奶奶和愛愛一起開啟,琢磨著安裝好。更開心的是,愛愛爸爸太理解女兒了,珍惜勞動成果,把“作品”高高地掛在沙發上方的牆上。
“奶奶手疼,幫奶奶做件事好嗎?”小孩子一般都是願意幫助別人受表揚的。愛愛“幫奶奶”倒愛愛的小馬桶,幫助別人嘛,怎麼能嫌髒怕臭?幫著幫著,就變成了自己的事情,最難的,也自己做!
愛愛的媽媽,特別會清理家務。有一次,門墊粘在地板上,她花了功夫,把清潔做好了。她說:“媽,你來檢查一下。”我說:“我不會檢查,我來欣賞。”真心的欣賞讚嘆,最能激勵人把該做的事變成愛做的事。我被愛愛的媽媽譽為“收納高手”。
愛愛也成了“清潔兼管理高手”。一次,在重慶爺爺奶奶家中,她問我:“奶奶,你發現有什麼變化沒有?”我一看,驚呼:“怎麼這麼清爽?”愛愛把大茶几上的凌亂的東西,分門別類的放到了茶几下面!愛愛還提醒爺爺:東西不要亂放哦!用心勞動的人,會珍惜,也善於總結規律。東西放還原處,最能保持清潔和提高效率。
愛愛在動腦筋:怎麼能把垃圾袋套得又快又好?
03 栽花插柳多用心 張弛有度堅持
我很小的時候,是二姐給我扎辮子。她讓我自己學,我不聽。結果就在小學開學那天,二姐悄悄跑了,我只好只好自己哭著,亂七八糟紮了個辮子去上學。當天晚上,全家做大掃除,媽媽沒有給我安排任務,讓我自己學梳辮子。有時候,獨立和動手做事,都是逼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不能逼,只能隨機應變,抓住機會。有心栽花花不開,此處不開,別處開;無心插柳,啟發得法,柳成行。
我想讓愛愛在上學前學會梳頭,她樂意,但試了試,不會。就在她學會游泳的第二天,自信心爆棚,自己紮了個馬尾巴!記住這樣成功的經歷,能提升自信;越自信,越敢於去做,越容易做好。
有難度的事情,順其自然。有媽媽梳頭,梳得漂漂亮亮的,還是好;媽媽太忙,那就自己梳。
愛愛媽媽挺民主,不然,小屋子怎麼會搭在床上呢?
明明是去疊被子,卻在床上滾著樂,奶奶在旁邊哈哈笑。沒關係,疫情期間,當著鍛鍊。成長沒有無用功,成長不言敗!
家務勞動,做力所能及的。天天頓頓要吃飯,晚上舀飯這個工作,就要堅持。打表,自己蓋印章。好幾次,大人把飯舀了,端到桌子上,發現“犯了錯誤”,怎麼能搶了孩子的“工作機會”呢?哈哈
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做動手做事,是不是一件很有樂趣的事情啊?
-
7 # 康貝貝博士
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有一條很重要的點,叫做:
適度放手有個寓言故事,說老鷹為了讓幼鷹學會飛行,會把幼鷹帶上懸崖,然後推下去。小鷹在墜落過程中,為了求生就會努力揮動翅膀,自然就學會了飛行。
現實當然沒必要這麼殘忍,但原理是一樣的——
父母若不放手,孩子怎麼能自立呢?
很多時候,孩子不獨立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多。
“孩子自己洗衣服,汙垢根本洗不掉,還得我再洗一遍,算了,直接我來洗吧免得麻煩。”
“讓孩子試著做飯,孩子弄得一片狼藉,算了還是我直接做吧,給他收拾更麻煩。”
“......”
久而久之,孩子依然不會揮動翅膀,父母依然一邊揹著孩子慢悠悠的飛,一邊抱怨“孩子還不會獨立該怎麼辦。”
大膽放手吧,前期雖然會投入較多精力去教孩子,去收拾孩子可能失敗導致的狼藉,但孩子終究是在成長,在學習的,用不了多久,孩子總會學會一切,甚至,做的比父母更好!
-
8 # 嘻嘻啊啊
轉自網路: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都是小公主或者小少爺,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己根本就沒有動手的機會,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依賴的習慣,那麼如何做才能夠給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呢?
1.寶寶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學著自己做了,這是一句給寶寶暗示的話語,在起初的時候,孩子可能不想要接受,那也沒有關係,一定要說給孩子,等到孩子接受了這句話的時候,也就是開始自己做事情的時候了。
2.讓孩子體驗到做事情的樂趣,比如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可以講解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其他的笑話,不要讓孩子覺得枯燥無味就好了,引導孩子做事情,為孩子自己動手做個好的開端。
4.榜樣的作用,家長要勤快一些,家裡的事情要身體力行,如果家長總是讓家裡的東西很亂,或許孩子也沒有想著去動手的慾望了,要做給孩子看,多給孩子演示。
5.在外人的面前要多誇獎孩子,尤其是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我們要多說孩子會做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方面資訊,要正確的引導孩子,不要小看這件事情,孩子的虛榮心很強,下次會更加努力的。
6.很多人喜歡讓孩子自己去做事情,其實有很多事情孩子還做不了,我們可以在一旁協助,即和孩子一起來參與,孩子可以自己做的就讓他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就由我們代勞。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9 # 家長的成長課堂
孩子的獨立性,是個看似不那麼緊要,實際很底層的一個能力。獨立性和孩子的學業表現,尤其是孩子的學習潛力,都有密切的關係。獨立性水平不同的孩子,在一年級的時候差別不大,但從三年級往後,就會逐漸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
行為獨立是孩子從小能夠自己穿衣吃飯,簡單照顧自己;上學之後能夠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不用叮囑和催促就可以自己完成作業,複習考試。
思想獨立,簡單的說,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能夠讓家長放心。
首先,家長該怎麼培養孩子行為方面的獨立性呢?
四步法。
第一步,肯放手。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開始,就是培養他們對自我的基本掌控感。在孩子2歲以後,家長就要逐漸引導和培養孩子基礎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穿衣、自己刷牙洗臉甚至半獨立地洗澡、自己上廁所等等。愛,是要給予孩子成長和掌控自己生活的權力。
第二步,允嘗試。在孩子要求自己做一件事的時候,家長要評估一下難度,確保孩子在你在場、可以護他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孩子獨立完成。比如滑滑梯、爬欄杆。
第三步,給方法。在孩子第一次嘗試獨立完成“任務”的時候,給孩子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等他做熟了之後,再慢慢後撤。
第四步,多鼓勵。這一點很好理解,鼓勵是一種正向反饋,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為能夠復現,並且固化成習慣。
其次,是關於精神獨立的培養。這裡只簡單提幾個要點,其實也是非常簡單卻不容易做到的九個字:少電視、少手機、多閱讀。閱讀的重要性我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講過,有需要的家長可以回看。總而言之,形成閉環的閱讀是深層次的學習,這也是培養孩子精神獨立的好辦法。
其實,人類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自我意識和生活中點滴事件的掌控力,而獨立性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巨大的影響,孩子能走多遠、有多大的建樹,生活能夠有多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獨立性決定的。
-
10 # 成長中的Elva老師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試著從以下幾點進行思考:
場景列舉:
孩子起床磨磨蹭蹭的,你是不是會上手幫孩子穿好衣服?
孩子去上學,覺得書包太重,你是不是就替孩子揹著書包?
孩子自己吃飯吃得到處都是,你是不是會直接拿碗喂孩子?
孩子想要幫你洗碗,你是不是覺得孩子還小就不讓他們參與?
以上列舉的這幾種情況,我相信是大多數家庭的縮影,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決策,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孩子是否擁有獨立能力,又影響著他們的漫長的一生。
獨立,是孩子生活的底氣,也是做父母的福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獨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生活上的獨立性,也會影響到思想上的獨立,如果事事依賴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和逐漸,會漸漸成長為一個“巨嬰”。
1、學會放手一般來說,孩子在2歲的時候,獨立意識開始萌芽,當孩子有意願獨立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要學會“放手”。比如,孩子早上起床,要相信他們可以自己穿好衣服,也不必替孩子穿好鞋子,這些事情他們是可以自己完成的。
在孩子可以承擔後果的情況下,讓孩子自由選擇飲食起居,想吃什麼、想穿什麼、想幹什麼,給予孩子掌握事物的主導權,不要在生活的細節上事事都替孩子做主,每一個不會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事事操心,極具“控制慾”的父母,溺愛過度是會成為一種負擔的。
2、不要指責 給予認同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孩子需要在不斷的練習中,獲得生活的技能,因此,父母需要給予極大的信任和耐心,在孩子失敗受挫時,給予孩子信心。
如果因為孩子一兩次的失誤,就認定孩子沒有辦法做事情或者去指責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不自信的感受。所以,不要給孩子過多的指責,父母發自內心的贊同對孩子自信成長有著非常正面積極的影響,要多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和符合實際情況的表揚,孩子才會有動力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
3、懂得向孩子示弱父母過於能幹,反而會滋生孩子的惰性。因此,懂得示弱的父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推進孩子的成長。
孩子芒果綜藝《媽媽是超人》中的有一幕採訪,胡可說:“男孩子的媽媽一定要懂得示弱,才能讓呢的孩子有機會成為一個正在的男子漢”。
胡可會在非常疲憊的時候將安吉和小魚兒跟前,告訴他們:“媽媽今天特別特別累,有些家務需要你們來完成,可以嗎?”,兩個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就馬上替媽媽幹起了家務。
同檔節目中,還有一個會示弱的媽媽,那就是霍思燕。霍思燕在嗯哼面前是一個很會示弱和撒嬌的媽媽,因此嗯哼也學會主動照顧她,並且幫助她幹家務。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完全可以將孩子和自己放在同一水平線上,尊重孩子,將他們視為獨立的個體。在生活中,可以多跟孩子說:“我不會,可以幫幫我嗎?”“我不行,可以幫我做嗎?”多給孩子幫助我們的機會,可以讓孩子幫我們買買菜、澆澆花、洗洗碗等,我們的求助會讓孩子產生被需要的感覺,也在無形之中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所以,經常對孩子示個弱、撒個嬌,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回覆列表
做青少年和家庭教育諮詢做得越多,就越容易發現一個共識:現代中國式的教育,毀在父母管得太多,參與得太多,造成孩子的獨立效能力不足,造成了大量的“巨嬰”、“媽寶”。
孩子的自立能力要及早培養,從3歲開始可以有計劃有目標的開始實施,這兩天看了一套由日本和美國兩國教育理念和實踐結合整理出來的培養孩子自立能力的書——《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
這套書一套三本,作者高取志津香用了三步指導讀者訓練孩子的獨立性:
第一步:合理安排時間。
第二步: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第三步:正確的金錢觀。
高取志津香是日本非營利機構法人,JAM網站代表, “語言訓練夏令營”組織者。JAM網站是,Japanese & American Mothers的首字母的縮寫,是日本、美國兩地父母、孩子和教師互相交流的平臺。在這個網站上,可以看到日本和美國兩地的教育理念碰撞及溝通和培養技巧,非常實用。
你有沒有發現每天都上演著家長不斷催促孩子“快去做”這樣一幕:孩子起床要催,穿衣服要催,吃飯要催,上學要催,做作業要催,睡覺要催……似乎家長不催促著孩子就可以一直磨磨蹭蹭什麼都完成不了,無數的老母親累到崩潰,無數老母親等到孩子終於睡了才覺得時間是自己的,知乎上那篇獲得高讚的“娃睡覺後我才是我”的回答,就是最好的例證。
你這麼累,無時無刻不繃緊著自己的弦,你有沒有想過,可能真的你錯了?你的時間是你的時間,孩子的時間是孩子的時間?用你自己的時間來干涉孩子的時間,你們彼此都很累。
具體的詳細三步訓練,請看我的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