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兩個小問題。①宋仁宗的慶曆新政是哪位大臣主持的;②范仲淹是如何化解兩次危機的。這兩個問題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因此分別回答這兩個問題。
慶曆新政的實行離不開領導人物,那麼慶曆新政是誰主持實行的呢?從目前的史料記載來看,范仲淹是慶曆新政的主持者。也是這場新政的發起者,范仲淹為什麼要發起這場新政呢?這裡面有內因外患的原因,內因就是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北宋建國以來,官員人數激增,當時有人說“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州縣沒有以前朝代多,但是官員卻比以前的朝代五倍還要多)。外因就是慶曆三年(1043年),宋朝對西夏用兵,三戰皆敗,全華人心浮蕩。外因內困導致內部動動不安,國家安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猶如山雨欲來之勢。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丞相范仲淹聯合富弼,韓琦等人綜合多年來的經驗,於同年(1043年)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即《十事疏》)奏摺呈給宋仁宗,要求進行改革,並將《十事疏》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宋仁宗表示贊同,並頒發全國。
《十事疏》包含三大類十條,分別是:
澄清吏治
富國強兵
厲行法治
范仲淹《岳陽樓記》
但是這場行政並沒有維持多久,和歷史上其他新政一樣,新政最終以失敗告終。由於新政淘汰了一大批冗餘官員,並且肅清了官場的歪風邪氣。新政不可避免的對部分官吏和商人構成了協議,同時守舊派不思進取,安於現狀,新政也觸犯了這一批人的利益,於是一大批人攻擊范仲淹等新政支持者,當時的守舊派代表夏竦刻意製造范仲淹結黨營私的謠言,設定偽造一封石介生前寫給富弼的密信,信裡說要廢掉仁宗,並造謠說石介是詐死,早已經逃往契丹。對此宋仁宗半信半疑,搖擺不定。最後仁宗對於改革失去信心,新政在一年四個月後就偃旗息鼓,范仲淹被迫罷參知政事。慶曆新政最終以失敗收場。慶曆新政從慶曆三(1043年)年9月開始,到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結束。歷時一年四個月。
范仲淹的兩次危機處理是他在杭州任職的時候發生的事情。北宋皇佑元年(1049)正月,離慶曆新政結束已經6年,61歲的范仲淹從河南鄧州調任杭州知府。皇祐二年(1050年)兩浙路(兩浙路是北宋時期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蘇省南部的蘇錫常鎮四市和上海市)遭受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當時道路上都有很多餓死的人,饑民被迫逃離家園外出乞討。當時朝廷不得不下詔令“兩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聽人收養,後不得復取”(兩折的災民,男女不能存活的,任何人都可以收養,收養之後不能再次回來認領)。由此可見當年兩浙地區遭受災荒的嚴重程度。
當時的杭州知府范仲淹,除了用以往發粟救濟之常規措施救災外,又創造性地實施了被後世譽稱為“荒政三策”的救災方略。
所謂“荒政三策”,一是大興公私土木,即加大基本建設投資強度,從而解決了大量饑民失業流離之苦;二是縱民競渡,即發展杭城旅遊業,增加社會就業;三是提高穀物價格,讓各地商賈爭相運米來杭,從而確保了杭州的糧食供應,一旦供大於求,價格自然回落。荒政三策一改以往的被動救荒為主動興利,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從而保證了杭州府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史載:“是歲兩浙惟杭州民不流徙”。
範公名句
這個問題有兩個小問題。①宋仁宗的慶曆新政是哪位大臣主持的;②范仲淹是如何化解兩次危機的。這兩個問題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因此分別回答這兩個問題。
慶曆新政是由誰支援的慶曆新政的實行離不開領導人物,那麼慶曆新政是誰主持實行的呢?從目前的史料記載來看,范仲淹是慶曆新政的主持者。也是這場新政的發起者,范仲淹為什麼要發起這場新政呢?這裡面有內因外患的原因,內因就是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北宋建國以來,官員人數激增,當時有人說“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州縣沒有以前朝代多,但是官員卻比以前的朝代五倍還要多)。外因就是慶曆三年(1043年),宋朝對西夏用兵,三戰皆敗,全華人心浮蕩。外因內困導致內部動動不安,國家安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猶如山雨欲來之勢。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丞相范仲淹聯合富弼,韓琦等人綜合多年來的經驗,於同年(1043年)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即《十事疏》)奏摺呈給宋仁宗,要求進行改革,並將《十事疏》作為改革的基本方案。宋仁宗表示贊同,並頒發全國。
《十事疏》包含三大類十條,分別是:
澄清吏治
明黜陟: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資升遷的磨勘法,注重以實際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員,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稱職者和在任犯罪者。抑僥倖:嚴格恩蔭制,限制中、上級官員的任子特權,防止權貴子弟親屬壟斷官位。精貢舉:改革貢舉制,令州縣立學,士子必須在學校學習一定時間方許應舉。改變專以詩賦、墨義取士的舊制,著重策論和操行。擇長官:慎選地方長官,由中書、樞密院慎選各路、州的長官。由各路、州長官慎選各縣的長官,擇其舉主多者儘先差補。均公田:重新規定官員按等級給以一定數量的職田,調配給缺乏職田的官員,以“責其廉節”,防止貪贓枉法。富國強兵
厚農桑:由政府幫助人民興利除害,如開渠河、築堤堰。修武備:主張恢復府兵制,先從近畿實行再漸及諸路。減徭役:主張省並戶口稀少的縣邑,以減其地人民的徭役。厲行法治
重命令:針對朝廷過去頒佈的法令“煩而無信”的弊病,提出朝廷今後頒行條令事先必須詳議,“刪去繁冗”審定成熟後再頒行天下,一旦頒行,必須遵守,不得隨意更改,否則,要受到懲處。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主管部門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除此之外,必須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應當施行的各種惠政是否施行。這樣,就不會發生阻隔皇恩的現象了。范仲淹《岳陽樓記》
但是這場行政並沒有維持多久,和歷史上其他新政一樣,新政最終以失敗告終。由於新政淘汰了一大批冗餘官員,並且肅清了官場的歪風邪氣。新政不可避免的對部分官吏和商人構成了協議,同時守舊派不思進取,安於現狀,新政也觸犯了這一批人的利益,於是一大批人攻擊范仲淹等新政支持者,當時的守舊派代表夏竦刻意製造范仲淹結黨營私的謠言,設定偽造一封石介生前寫給富弼的密信,信裡說要廢掉仁宗,並造謠說石介是詐死,早已經逃往契丹。對此宋仁宗半信半疑,搖擺不定。最後仁宗對於改革失去信心,新政在一年四個月後就偃旗息鼓,范仲淹被迫罷參知政事。慶曆新政最終以失敗收場。慶曆新政從慶曆三(1043年)年9月開始,到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結束。歷時一年四個月。
范仲淹如何化解兩次危機范仲淹的兩次危機處理是他在杭州任職的時候發生的事情。北宋皇佑元年(1049)正月,離慶曆新政結束已經6年,61歲的范仲淹從河南鄧州調任杭州知府。皇祐二年(1050年)兩浙路(兩浙路是北宋時期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蘇省南部的蘇錫常鎮四市和上海市)遭受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當時道路上都有很多餓死的人,饑民被迫逃離家園外出乞討。當時朝廷不得不下詔令“兩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聽人收養,後不得復取”(兩折的災民,男女不能存活的,任何人都可以收養,收養之後不能再次回來認領)。由此可見當年兩浙地區遭受災荒的嚴重程度。
當時的杭州知府范仲淹,除了用以往發粟救濟之常規措施救災外,又創造性地實施了被後世譽稱為“荒政三策”的救災方略。
所謂“荒政三策”,一是大興公私土木,即加大基本建設投資強度,從而解決了大量饑民失業流離之苦;二是縱民競渡,即發展杭城旅遊業,增加社會就業;三是提高穀物價格,讓各地商賈爭相運米來杭,從而確保了杭州的糧食供應,一旦供大於求,價格自然回落。荒政三策一改以往的被動救荒為主動興利,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從而保證了杭州府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史載:“是歲兩浙惟杭州民不流徙”。
範公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