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outh57

    原始的不在了,那個是今人按照記載仿製的,

    其實有很多古時技術失傳了,因為在古代,這不是科研是技術,是匠人玩的,政治家不感興趣,文學家也不感興趣,也就有個夢溪筆談,古文記載的專門的民間技術文字幾乎沒有~~~~

    有記載的也很簡陋,古文字又沒有句讀,有時候就是按照文字記載,人們也很費解,比如有個車,古文記載中,左右龜鶴各一,今人就在理解上有歧義~~是左右都有一龜一鶴,還是左邊一龜右邊一鶴?

    地動儀這個玩意,說是能預測地震,本人感覺不太相信,現有最先進的手段,準確預測地震的也就是提前個幾秒鐘,要是能預測到地震,那日本砸鍋賣鐵也得把這技術買下來啊~古時候技術應該達不到預測,~~~不過,說是能測出來那個方向,感覺也不太準,地震波是個球面波,不是平面波,說這個太專業,你就可以類比飛機上,上下晃的時候同時左右晃盪,只觸發一個方向的掉下來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是有機械不穩定結構,地震晃動,能出發小球掉下來,倒是有可能的,因為人的感知有時候不明顯,機械可能會達到顯示的效果這個是有可能的,~~~~

    至於方向性,我個人還是不樂觀的,不過地震帶分佈是固定的,如果在地動儀在長安城,有地震了顯示,也就是川藏一帶

  • 2 # 看門道人

    最初的找不到了,但後代仿製的有。在古代因為交通不發達,資訊傳遞很慢,尤其在地震災害後,道路斷絕,訊息隔絕。根本不知道震中是哪裡,也不知道哪裡受災最嚴重。

    地動儀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它並不是預測地震,而是在地震發生後顯示方位的,古代講四面八方,地震時人只能感覺到震動,卻無法感知震動來自什麼方向。而地動儀的原理可以顯示地震來自八方的哪個方向,這樣政府就可以根據地動儀顯示的方向,派人去查探,找到震中所在地,和受災情況,然後組織救援。

    這是地動儀在古代最大的存在意義。

  • 3 # 朝暮九歌

    古代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已經失傳了

    現在我們熟知的地動儀其實從來沒有出土過,課本上的照片是考古學者王振鐸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中近200字的描述進行了復原。

    腦中回憶一下

    就是下圖的形象了

    後人復原的形象得益於基礎教育已經根深蒂固。

    那麼張衡的地動儀在當時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我們還是要去除一個思維誤區,地動儀無法“預測”地震,甚至連震級和具體位置都無法獲知。

    科普下現在的技術

    哪怕是現在最先進的地震儀(目前全國有1000餘個地震監測臺),每個檢測臺裡放置的地震儀大大小小的立方塊們。透過地震發生時的縱波、橫波資料,精確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古人對於波都沒有一定認識,何況地震波。

    那麼張衡時代的地動儀究竟有哪些作用?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後漢書》裡記載了在公元92~125年,三十年間,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地震,當時無論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都認為是鬼神作亂,張衡經多年研究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領先西方一千七百多年。

    最出名的一次就是監測了隴西的地震,名震京師。這段《後漢書》裡就有記載。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後漢書張衡傳》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候風地動儀只是監測而非預測。

    但在當時能監測地震,已經代表著地震並不是凡人無法觸碰的神蹟,而是可以被人研究的一種自然現象,讓人們可以明白天災是可以被觀察研究的,對於篤信神明的古人們其中意義非同一般。

  • 4 # 小學生

    這個真心想說,地動儀不管存不存在,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根據記錄造出可能存在過的但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地動儀,然後向世人宣佈我們古代科學的發達性,有意義嗎。只不過是沉浸在過去的愚昧表現罷了。我想真正該做的,是現在的我們該如何發憤圖強,那才是正確的選擇。人不能只停留於過去,或者說停留於虛幻的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個月寶寶鼻塞1個月了,是不是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