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眼觀天下
-
2 # 此生只想安安靜靜
自隋朝以來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康熙年間設立了博學鴻詞科,這是保薦與詞科相結合的制度。期間雖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仍然顯露弊端。到了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赫舒德主張“應將考試條款改移更張”,科舉制度又面臨一次改革,但由於大學士鄂爾泰極力反對,改革無法實施。沒多久,乾隆發現科場論判,考卷大量雷同,有臨場擬作和抄襲之嫌,大為不滿,遂於丁丑春季下決心進行了改革。據《清史稿.選舉三》記載:“二十二年,詔賜舊習,求實效,移經文於二場,罷論、表、判,增五言八律詩。明年,首場復增《性理》論,御史楊方立疏請鄉、會試增《周禮》、《儀禮》二經命題。帝以二《禮》義蘊已具於《戴記》,不從。”於是就在這一年,將會試二場的表文改考五言八韻的律詩。改革完成。直到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這一知識分子進入官場的入場券才正式壽終正寢。
-
3 # 衝仔學歷史
乾隆初蹬大統時,所用的近臣與其他新皇差不多,都是先帝留下的可用之才。經過一段時間的穩定之後,才開始逐漸讓自己的心腹走上歷史舞臺。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皇帝小舅子
乾隆重用的第一個心腹就是自己的小舅子傅恆。乾隆和孝賢純皇后的感情非常好,兩人青梅竹馬、相敬如賓。皇后的弟弟自然也就成了皇帝的心腹。
最初乾隆只是把一些皇家買辦之類的肥差交給傅恆。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二是順便考察一下傅恆是不是可用之才。連乾隆自己都沒想到的是,面對這樣一個天下第一肥差,傅恆不但沒有半點中飽私囊,而且把差事般的極為漂亮,在朝野上下給乾隆賺足了面子。
從這之後傅恆得到了乾隆近一步的重用。讓乾隆驚喜的是,傅恆不但能文,而且還有統兵的能力。此後,乾隆朝的各大戰役都有傅恆的身影出現,平定準噶爾;平定大金川;對外的緬甸戰役,都是傅恆統兵掛帥的。最終,傅恆也成為了歷史上出將入相的一代名臣。
伴讀成為天下主判劉統勳是乾隆小時候的伴讀之一。乾隆登基後劉統勳自然也就成了重點栽培物件。最初也只是給一些小差事考驗歷練,劉統勳很爭氣,差事辦的讓乾隆很滿意。慢慢的乾隆就把更大的權利交給了他。乾隆中期,劉統勳成為了天下刑判的最高長官,手裡掌握著天下蒼生的生殺大權。劉統勳從來不亂用職權,而是盡心盡力的為乾隆把持著天下刑判這一大關。
劉統勳教育兒子劉墉的一句名言是:“各朝各代,大勢已去的主要症狀表現在視人命為草芥,所以為父傾盡一生也要為皇上把住這一關”。
劉統勳在刑獄方面的嘔心瀝血,直接延緩了清朝由盛轉衰的速度。所以劉統勳在乾隆朝做出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的。
年輕時的乾隆勵精圖治,重用了很多能臣。傅恆、劉統勳、阿桂、尹泰、訥親、兆惠等人都是傑出代表。但是到了晚年也犯了所有皇帝的通病,那就是淫亂奢華和懶政。這也使得獻媚之臣有了可乘之機,和珅就是最“傑出”的代表。
和珅在江南地區精心挑選了四名才色藝具佳的女子獻給乾隆,使得乾隆龍顏大悅。以至於晚年乾隆縱情於女色之中,更加疏遠了朝政。和珅則更加受寵,數十個重職集於一身,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乾隆初期的用人方式應該說是很謹慎的,每個中樞重臣都是經過一步步的考驗和歷練才能上位。這也使得中央集權的能力很強,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讓清朝走上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頂峰。
回覆列表
清朝官員的選拔方式有自己成熟的選拔模式,在鴉片戰爭之前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就是“滿蒙勳貴+科舉制”的文官選拔機制以及“滿蒙勳貴+侍衛”的武將選拔模式。乾隆時期也毫不例外。
乾隆二年的軍機大臣有六位:鄂爾泰(領班大臣)、張廷玉、訥親、海望、納延泰、班第。六人中三人為滿洲(鄂爾泰、訥親、海望),二人為蒙古(納延泰、班第),一人為漢人(張廷玉)。乾隆任命的滿人、蒙古人佔據絕對優勢,只有三朝老臣張廷玉一個人是漢人,與雍正喜歡任命漢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外,這裡面鄂爾泰和張廷玉既是科舉出來的進士,同時也都是高官之後;訥親是遏必隆之孫,實打實的勳貴之後。後來乾隆又補充了徐本進入軍機處,徐本是科舉出身。
顯然,乾隆初年,乾隆更信任滿蒙貴族,但是在具體的政務上,還是比較依賴漢族科舉官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