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念魅75665790
-
2 # 追夢男孩李連杰
正常的曬圖還是挺正常的,至於不斷的刷屏的那種人,要麼是很高傲要麼是太想引起別人的關注了,想博得別人的更多眼求,我認為最合理的是把你認為非常好的美景好的一些場景分享給大家就是一個很好的行為,發那麼多其實就想告訴別人我現在的生活狀況是如何如何的好,好像就是你們怎麼怎麼樣啊等等,但是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說不定你出去那裡旅遊就是因為自己的家庭情感上出了問題,你只是在掩飾你內心的不滿與糟糕的情緒等等,真正的幸福是自己過給自己的看的,不是表面的蘋果皮,看上去那麼的鮮豔紅潤,其實裡面可能都爛了,當然也有是真正是因為開心幸福而走出去的,如果是上一種情況不斷的刷屏朋友圈,人們其實都會有一種會很厭煩的,你這就好像有點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不管什麼樣的行為,我們都不能過,一旦過了就會適的其反,這就需要我們換位思考一下,你在告訴別人任何事情前,我們要過的三個篩子,第一就是這個事情我不說,我心裡會心安嗎?第二我告訴你了會起到什麼樣的效果,第三如果說出來沒什麼影響,那你就說吧!
-
3 # 阿蓮57957
我以為出國旅行曬朋友圈無可厚非,一則是個人愛好,二則是給自己做個記錄,便於回來後慢慢欣賞,寫朋友圈的時候肯定是那時的心得和感慨,一旦旅行結束回家也許就再也找不出那個靈感了,再說說刷朋友圈看方,你可以選擇不開啟不看劃過,也可以跟著旅行者一起神遊,為朋友開心為朋友點贊,這都屬於個人行為不必較真,關鍵還是加朋友圈好友時要加志同道合的人,不要隨便都加,如需工作需要非要加可以選擇不讓誰看,這都取決於自己。
-
4 # 可愛生活家
在五六年前,你出國旅遊在朋友圈,你的朋友們一定會真誠的給你點贊評論你;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朋友圈當成了記錄自己生活點點滴滴的地方,一不小心就在朋友圈曬車曬房曬物件,曬旅遊,曬美食。越來越多的人這樣,所以朋友圈也就變成了炫耀,攀比的地方,朋友圈就這樣不知不覺變了味,以前的那份掏心掏肺也變成了疏遠。
十年之前,我們出去旅行,發個朋友圈,覺得很天經地義,這是記錄分享我們的行程。十年之後,也就是現在,我們出去旅行發個朋友圈,有些朋友就會覺得你在炫耀你的旅行。到底是朋友圈變了,還是我們變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退出朋友圈,偶爾看看朋友們的動態,自己想要發點什麼,打出一段話配上一些照片,卻又默默刪除了。哪怕看著朋友們的動態,想要評論幾句,也會默默放棄。
-
5 # 夢在雨巷
雖然我還沒有出國旅遊,但是可以簡單聊聊自己的想法。
旅遊的時候各種曬:
1.喜歡分享。看到各種美好的東西忍不住分享給大家,帶著這種心態朋友圈的人也會跟著他旅行。拓展分享者的視野,其實朋友圈的人也是一種學習。我朋友圈有個朋友去泰國,雖然我目前不能到達,但是我跟著她的朋友圈瞭解了那裡的人文,她如果哪天不分享了還會發微信給她。看她朋友圈旅遊既是享受也是一種學習。
-
6 # 驢子自駕遊
還能有什麼心裡,自然就是使Mitsubishi ASX耀咯。難得一次旅遊,而且還是出國,那更是難得了。還不抓緊曬圖,那豈不是浪費了出行的目的,白花錢了。
相信這是一般人都有類似的心理吧。雖然,我不是五分鐘曬一次,但是外出旅遊,我一天會曬一張圖。就是這樣,我們很多人都是如此。
不會五分鐘一次,還真的接受不了。沒有必要,分享幾張好看的就好了。發那麼多幹嘛,都不用好好看風景,吃好吃的嘛?
既然出國旅遊,又不容易,真的要好好感受,圖是要拍,但是要拍的足夠高大上,不然沒有價值。
回覆列表
手機對我們時間的吞噬不用多講,有資料表明,我們每天平均拿起手機96次,使用時長在3小時甚至5小時以上。
微軟公司曾報告過這樣一組資料:2000年,普通人的注意力幅度為12秒。到了智慧手機勃興的2013年,這個數字下降到了8秒。也就是說,在一分鐘內,你至少會走神7次。
更可怕的是,它還會無形中殺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美國攝影師Eric記錄了手機時代下人們的日常,最親近的人卻成了離得最遠的人:
躺在一張床上的愛人,卻背對背玩手機
閨蜜聚會,合影自拍後,各自沉浸在手機裡
親子間的美好時光,只有手機和Pad的觸控聲
吃飯、走路、坐車...甚至等紅綠燈也要看手機
這種無價值的消遣,還會給你帶來巨大的空虛和愧疚,形成“越空虛-越玩手機-越空虛”的惡性迴圈。
不止是玩手機,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裡有這樣一句話:“自律,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
人生如苦旅,有時候決定我們上限的,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手機上癮
減肥上癮
下決心瘦20斤,報了班、也制定了飲食計劃,但就是堅持不下來,一天不吃零食就受不了,嚴重時把零食和水果當飯吃,越減越胖,陷入減肥的惡迴圈
立flag上癮
年初列了長長的書單、旅行計劃、要學的技能,卻總是被遊戲和手機佔據了所有的空閒時間,大半年過去了,年初計劃幾乎沒完成,又要列新的年度flag了
其實,這些上癮行為都是不自律的表現。
行為心理學家分析:我們之所以對某件事上癮,並不是有多愛,很多時候是想逃避或忘記另外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