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了空9

    不生怨恨惱怒煩,

    身心健康神自然!

    疾病纏身活受罪,

    死亡之關怎超然?!

  • 2 # 懿清歡

    如何破除執著達到超然?這樣的一個境界許是每個人都心嚮往之的,至少比於輾轉在物質事實的人要灑脫些。然而我們不自知的是,念想著破除執著,達到超然也是一種執著。

    五祖弘忍要選擇弟子傳承佛法大業,眾人皆認為神秀定是不二人選。夜晚,神秀未眠,思慮如何平衡自己的表現,既不讓老師覺得熱衷於名望又能顯現自己的真實學養。百思中他在牆壁上題下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第二日眾弟子瞧見後紛紛讚歎,弘忍也令他們多加抄誦來領悟其中真諦。其實在弘忍心裡明白,神秀並未悟到真正的“禪”。一日慧能從一僧口中聽到此詩便問及詩從何來,小僧帶領他至牆前。因慧能不識字便讓小僧讀予他聽。良久,慧能搖搖頭,口誦一詩也讓那小僧錄於牆上。這首詩便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以上兩首詩皆為大眾所熟知進而演化為各種版本的心靈雞湯供人“享用“。神秀說我要每日反省,每日靜心,每日參悟,不讓外界的諸多變化塵事骯髒了自己的心,侵入聖潔的靈魂,讓自己備受煎熬,被俗世所纏繞難逃。神秀專注於如何讓個人超脫,如何讓自己解脫於苦海,顯然,”小乘“佛教的思想滲透在其中,神秀執著於擺脫執著,一心求著”心如明鏡臺“,每一秒都要拂拭塵埃。慧能搖頭,他看穿了神秀心中的另一種”執著”, 外因本自無存,何來沾染之說?這種“執著”一如題主所問,所求的心境。

    至此,會有很多人想:到底是六祖慧能擁有大智慧,以另一首詩來道破眾人察而未覺的困頓。然而,這首詩是慧能真正悟法前所作四句偈語,其中暗隱著的是更進一步,更深一層,更難以發覺的“執著”。神秀否定了世人的我執,慧能否定了神秀的我執,否定之否定便是一種執著的立場是破而立的定論式的自我確認。如同一個封閉的迴圈,我們常常對外於自身的觀點、事件、所聞所感發表言論,甚至攻擊,這樣非此即彼的思想便是典型的“二元論”思維,按佛家之語講,是“成見”。“求”是執著,“不求”也是執著。

    那究竟什麼才能算是真正的“悟到”,算是真正的有“大智慧”?萬物皆平,眾生平等。我所見所感無不是,也無所是。簡單來講就是沒有什麼是錯的,也沒有什麼是對的,沒有什麼是優等的、最佳的,不存在卑劣的、低等的。佛家總是講超脫世俗,我們就會想是不是世俗太過渾濁所以才要遺棄呢?不是的,如果我們這樣想便陷入了“二元論”,錯解了佛教真諦。超越不是否定,而是提供了另一種生活之道。在我們面前,世間萬物都是多面的,眼前是千萬大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世人常態的眼光。看到名利熱衷,看到美色好求,然而這並無不妥,生理性決定了人類這種生命之所以能夠長續綿延正在於動物性的原始衝動。繁衍與生殖是存活的基礎。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們開始學會用反思的眼光看待周遭,開始提出自己的批判意見,開始為自己立論。

    “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一種平和心態豁然而起,山依舊是山,它是身處天地為一的山,是自然中安靜又肅穆的存在。山水的自然屬性自動澄明敞開,一如“以物觀物”。

    執著是一種生活態度,大化亦是方式之一。有人享受愛恨悲喜,在情緒的沉浮中感受著真切的生命;有人深受苦累,選擇淡化遺忘,寬容相待……這許多的許多,也許就是人生百態吧。

  • 3 # 語見

    這恐怕是一輩子的事情吧!

    破除我執達到超然狀態,這是佛教講究的境界,但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太少了,況且現實生活就是紅塵俗世,我們怎麼能完全做到超然狀態呢?太難了!

    執著這東西,有好有壞,有時候執著為了一件事,可能最後成功了,也可能一條道走到黑,誰又能預先知曉呢!

    所謂的超然,恐怕還是需要經歷多很多人身的悲喜,之後才能體悟到這個境界,放下世間的諸多欲望,迴歸生活本身,這就是普通人的坦然以對生活,這個還是可以做到的。

    而超然物外,很難做到,而且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的,生活開心就好。

  • 4 # 北京得明

    執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的做人狀態,也是低劣人性層次的狀態,做一個努力為社會大眾的文明進步自覺自願努力付出的人,執著,自然就放下了,就超然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

  • 5 # 東方俊俠A

    人各有所執,荀子在他的《解蔽》篇裡說,“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蔽即是執,象墨子、莊子等大學問家尚有所執,何況我們普通人,而解蔽破執,荀子開的藥方是“虛一而靜”,意思是虛其慮而靜其心。《大學》裡有這樣的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得”即是悟,人生貴在一個“悟”字,能悟道者,蔽與執自然可解,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否也都在於悟,悟到了也就成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覺得,現在養一個孩子的成本比以前養三四個孩子的成本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