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行員舒克

    首先掰扯一下槍炮的定義。槍炮都是身管發射武器,口徑在20毫米以下都稱之為槍,口徑大於20毫米就稱之為炮。如果從這個定義來看,那最大的無非就是20毫米了。二戰中有不少飛機就用到了20毫米機關槍/炮。

    至於說馬克沁原理的最大口徑,應該是目前的艦炮吧,127口徑還是150口徑的。現代驅逐艦為啥只裝一門主炮,就是因為有這種機關射速高,一門炮能頂幾門陸軍的炮,火力支援足夠了。而對艦作戰則是導彈,基本用不到火炮。

  • 2 # 軍武資料庫

    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爵士(Sir Hiram Stevens Maxim)是一個英國武器設計師,他觀察到步槍在射擊的時候會產生強大的後坐力。於是研究如何利用後坐力使子彈上膛。研究的結果就是馬克沁機槍(Maxim gun)。

    所謂的馬克沁原理其實就是槍機短後坐使機槍。

    這是一個現代很普遍的槍械擊發機構。

    如果是炮的話,也的確有很多機關炮利用的是相似的機構原理。

    其設計最接近的就是25mm的M242 Bushmaster(大毒蛇機關炮)了

    這也是一個採用開放槍機的短後坐原理的機關炮。

    目前最大口徑的這個原理的炮是是ATK的Bushmaster III 機關炮,其實這個炮就是大毒蛇機關炮的放大版本,可以發射35mm和50mm的彈藥(不同炮管)

    ATK目前正向62mm努力,力圖繼續放大大毒蛇機關炮發射62mm炮彈。

    但目前的問題是口徑越大,後坐力控制越難。到最後後坐力控制機構將做的越來越大,這就抵消了機關炮的火力優勢。同時,由於炮彈直徑不斷提高,導致供彈機構運動距離過長,這樣的話射速也會不斷降低。所以繼續發展更大口徑的槍機後坐機關炮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所以很可能ATK的62mm炮很難搞出來。

    而目前主流的機關炮設計是使用埋頭彈90度供彈的方式了。

    看下面動圖:

    這樣的話供彈機和炮身是分離的,依靠一個轉軸不斷的將彈藥輸入到彈膛裡面。這樣一來口徑就可以做的更大,但這個就不是槍機後坐原理了。

    另外,很多人認為的馬克沁原理是水冷原理。

    這個設計只是透過向槍管外的套筒注水使得槍管能夠儘量冷卻的設計。並不能算是馬克沁機槍獨有的。很多機槍其實都是用這樣的原理冷卻的。

    如果說水冷套筒冷卻的炮,那麼就多見於艦炮了。

    我們在很多艦炮上看到過炮管上接著一根橡膠管。

    這個管子就是水冷系統。一些速射艦炮每分鐘高達30-70發的射速,在這個射速下,是需要利用冷卻水冷卻炮管的。原理則和馬克沁的水冷槍管是相似的。

    如果我們近距離的去觀察朱姆沃爾特驅逐艦上的Mark 51 海軍炮的話:

    同樣我們會發現這根冷卻水管的存在。沒錯,這炮也是水冷的,口徑:155mm

  • 3 # 撫影清風

    是什麼限制了你得想象力,同比例放大馬克沁機槍是行不通的,那就像想一下自己縮小到了了細菌的程度去看馬克沁機槍吧

  • 4 # 紅色手電筒

    馬克沁重機槍使用的自動原理叫做槍管短後座,就是利用槍彈的後座力,讓槍管和槍機一起向後運動一段距離,然後槍機完成退殼重新上膛等一系列動作。馬克沁機槍的槍管短後座方式,現在使用這種自動方式最多的是小口徑高射炮。

    這種槍管短後座到了炮上,就是炮身短後座式,這種自動方式是單管自動火炮的一種比較普遍使用的自動方式,各種中小口徑自動炮都有這種自動方式,其中高炮用的最多,象中國的59式57高炮就是採用這種自動方式。高射炮由於對於射速要求比較高,所以對於這種內動力的自動方式用的比較多。大口徑高炮,由於炮彈太重,可以自己退殼,但是裝填還是要人工重新裝填。類似要求的還有反坦克炮,這些對於火炮的射速有一些要求的,都是會讓火炮可以自動退殼。

    這種自動方式後座力小、迴圈時間短、理論射速高,而且可以控制後效期末開鎖、開閂和抽筒,抽殼條件好。不過,這種結構比較複雜。

    通常這種自動方式在中小口徑自動火炮上用的比較多,不過象大口徑自動炮會有一個自動退殼的動作,但是由於大口徑自動炮的炮彈比較重,所以再次裝填還是要重新用人工或者其他的裝彈機構。

  • 5 # 寶樹白石

    製造機關連珠炮,是決不能的。炮彈的射擊頻率必須低,頻率高了,摩擦係數大,炮管很快就會燒紅變形,最後爆管,炸膛。就是水冷也不行。水會沸騰噴射出來,水量減少,照樣燒紅,炸膛。

    根據戰場所獲得的資料,用多管火箭炮,效果更好。多管火箭炮解決了單根炮管承受連珠炮彈連續摩擦的問題。達到火力密整合片殺傷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歡迎留言,請說出你最喜歡哪位歌手唱的哪首歌曲中的哪句歌詞最入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