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盈企業服務

    戰國秦漢考古遺址及出土物品如下:

    (一) 燕下都遺址

    1.位於河北易縣城東南。

    2.該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寬約4000米,東西長約8000米。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城是主體,西城是軍事性的附郭。宮殿區出土有高達74.5釐米的青銅鋪首及獸面紋半瓦當、陶排水管道等。

    3.“人頭墩”的發現:燕下都遺址城南2.5公里處,有14個高約10米、直徑達幾十米的圓形夯土墩臺,其中均埋葬著大量人頭骨,( 2000餘個)距今約有兩千多年。(可能是公元前284年樂毅伐齊大勝時從戰場帶回的齊軍首級。)

    (二) 邯鄲趙城遺址

    1、位於河北省邯鄲市。

    2、由位於西南的宮城(習稱趙王城)及東北的郭城組成。 宮城包括東、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達505萬平方米。西城中部偏南的龍臺,南北長296米,東西寬265米,現高19米,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夯土臺基。 郭城為居民區,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4800米,東西寬約3200米,城內發現有冶鐵、製陶等手工作坊遺址。

    (三) 楚都紀南城

    1.東周時期楚國郢都遺址,因在紀山之南,俗稱紀南城,從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為楚國都城。位於荊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處。

    2、紀南城是戰國七雄之都儲存最為完整者,被史學界譽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

    3、紀南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城垣儲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牆底寬30—40米,牆外有城濠,城牆上有城門。城東南部有84座夯土臺基,發現較大型的、有封土堆的楚墓約1500座,小型墓5000餘座,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精美文物。

    (四) 鄭韓故城

    1.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及南韓都城的遺址。位於河南新鄭市區。

    2.城址的平面分佈不規則,城牆周長約19公里,至今儲存完好,最高處可達18米。分東、西兩城。西城為宮城,發現有大型的夯土基址。東城發現有鑄銅、鑄鐵等作坊。

    3.1923年在西城南部李家樓發現春秋晚期鄭君墓葬,出土蓮鶴方壺等精美青銅器。

    4、2001年遺址西南部挖掘一座大型車馬坑遺址,長10.4米,寬8.4米,深5米。內有22輛豪華實用車和四十具以上馬骨。當為鄭國國君墓的陪葬坑。該車馬坑級別之高,國內罕見。

    5.2002年3月發現有隨葬九鼎八簋的 “中”字形大墓。墓長達45米,其中墓室長13,寬10.3米,墓室有三重外槨,一層內槨,通往墓室有南北兩個墓道。

    (五) 曾侯乙墓

    1.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墓葬。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1978年發掘。

    2.為大型巖坑豎穴木槨墓。 墓葬結構(由上到下):

    (1)封土堆(已被夷平);

    (2)墓坑(長21米,寬 16.5米,深13米,總面積220平方米)

    (3)經夯打的填土(五花土);

    (4)一層石板

    (5)黃褐土和青膏泥相間的夯層(厚2.2米);

    (6)木炭層;

    (7)竹網、絲帛、篾席層

    (8)木槨四周與坑壁的空隙裡填充木炭(6萬多公斤木炭)

    (9)坑內建木槨,木槨高3米以上,由171根方木壘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 (木槨蓋板上有一直徑0.5米盜洞,以致木槨內滿是淤泥和積水)

    (10) 木槨結構:被分隔成北、東、中、西四室,

    東室:9.5米* 4.75米,為墓主“寢宮”,放置墓主特大型漆繪雙層套棺(棺面繪滿花紋圖案)(墓主為45歲男子)和8具陪葬棺(皆年輕女子),以及一些樂器和兵器,和一件繪有28宿名稱的天文圖的箱蓋

    中室:9.75米* 4.75米, “禮樂宮”,內有大量青銅禮器(九鼎八簋) 及100多件樂器(編鐘64件,編磬32件,以及鼓、琴、瑟、笙、簫、笛和葫蘆絲等),上有“曾侯乙乍” 銘文

    北室: 4.25米* 4.75米, “武器庫”,放置兵器、車馬器、甲冑等, 2件高1.3米、重300公斤銅缶, 240 多支竹簡(6600 字,記載隨葬品情況)

    西室: 8.65米* 3.25米,放置13具女性隨葬棺 3.出土文物:隨葬品極其豐富,多達15404件: (1)青銅器6000餘件,總重量10.5噸,其中重要的有 曾侯乙成套青銅編鐘:共64件, 最大一件高153.4裡米,重203公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栽怎樣修剪才能讓臘梅多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