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尹士心
-
2 # 侯迦藍
流量大師沈先生的標籤是國學大師。但是促成他成為網紅的一大因素是他自身的學識與生活狀態的巨大反差造成的戲劇效果,這個戲劇效果具有極大的悲情主義色彩,所以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提到國學,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一二線城市一度非常狂熱“宣傳”,但很多人也只是見過隻言片語或者影片內容,高額的入場費成為一種獨特的圈子文化,是一小部分人的專利,這部分人大多是土豪,或者暴發戶,很多人從小沒有讀過書,大量社會財富積累之後,極度渴望有一個文化標籤以便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但是網際網路開始大面積普及和宣傳之後,很多原有的國學大師基本“退隱江湖”,基本沒有什麼發聲,為什麼?因為國學是一個“騙局”,只是利用這樣的機會給所謂的低素質成功人士一個接受文化知識培訓的機會,當年透過不道德或者不公平競爭手段獲得財富的那批人不要引起強烈的社會不滿,教他們做人低調的一些理由和技巧。
說得更準確一些,這些培訓內容更多的是文化培訓,而非知識培訓。而文化是可以透過日常行為模仿習得,不一定需要教育體系實現,但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很多自小貧窮的人,身邊沒有可以習得這種文化的環境,很多暴發戶不懂得這些身為富人的一些基本道理和技巧,以及以身作則的標準行為,國學也就由此誕生。
但是新生代接受過更長時間的學校教育,所以,獲取傳統文化只是的途徑也就更多,分辨文化糟粕和精華能力更強的人群也在增多,所以,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新時代,那批土豪或者暴發戶也的確更加低調,開始逐漸隱藏在社會中,“國學”的價值在逐漸喪失。
而今天移動手機的影片內容的便利,讓中國更底層的人群有機會接觸到教授級的文化大師,就如同當年土豪花高昂的學費見到大師本人一樣,這次普及開始抵達三四線城市,甚至文化知識普及程度更低的農村。(全華人口中只有4%的大學本科比例,很驚人的資料)
所謂的國學,我們可以理解為對傳統文化書籍引經據典的解讀,歷代知識分子試圖都在做同樣的事情,除了傳授孔孟言行的為人處世,對於啟發民智方面,兩年多年的歷史足以證明其“危險”程度不亞於鴉片。而中國更底層的人群,缺乏的並不是為人處世的能力,恰恰是打破傳統思想,奮發向上的精神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而國學並不具備這樣的精神引導力量。
不然我們的沈大師不會因為家庭事情而造成巨大精神挫折而荒廢幾十年的青春,對國家和社會而言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這並不是一個真正人才具備的心理素質,對他個人而言,其實是個悲劇,這種悲劇被網路戲劇化了,甚至產生一種藝術般的效果,讓很多從來沒有接受到“國學”教育的人大飽眼福。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給中國新聲代土豪一些培訓機會的原因,他們財富的獲得並非因為習得國學的精髓,恰恰相反,他們的第一批財富的獲得是沒有深受所謂國學的影響,是他們突破了思想的枷鎖,發揚了敢拼、敢幹的精神和勇氣。
對他們來講,學一些文化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土豪們的精神和勇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對於我們的後代而言,我們需要的是以身作則,而不是鑽研國學,需要鑽研科學、經濟學、心理學、醫學、航天科技……
讓大師迴歸自己生活,或許才是對“國學”最大一種尊重,或許他能夠成為我們引發對人生有更多思考的人才,而一旦透過影片傳播國學,不見得比原先的人生狀態更好。因為這個時代並不再需要國學大師,我們需要實幹大師。
-
3 # 新星滿滿
流浪者沈魏,憑他的智商會有自己按排的,別人操心,沒有用。那麼沈魏能算得上是大師嗎?想成為網紅嗎?
有兩點,說明沈魏算什麼?1,沈魏作為一個男人,上不能治國安邦,下不能孝敬父母,這算哪門子大師。
2,沈魏就是一個平凡人,不過有點知識,有點文化而已。有文化的人並不代表有能力。學以致用,而他卻沒有。
3,沈魏肯定想成為網紅,如果不是,被別人發現你可以走,換另一座城市流浪。還有一點他有三重身份,他是某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某審計局做業務員,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到外面流浪。因此他身份特殊。
-
4 # 王視角
涅槃重生首播日,大師淪為網紅時!
晝信基督夜談佛,真香定律看大戲。
洗身革面皮風衣,昔日流浪記不起。
上海轉到西湖堤,垃圾國學今話題。
回覆列表
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夢想,傳遞正能量,雖然不能改變太多社會問題,但也讓人們知道了一個正義的事。沈老師依然在傳遞人文,和對文化傳承的愛好,做好自己,讓中國的文化永遠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