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途越檢車
-
2 # 歷史留影機
符堅是前秦皇帝而非宰相!
決定前秦、東晉甚至整個中國走向的淝水之戰無論開始還是結局都非常具有戲劇性,然而看似戲劇性的結果卻有某些必然性。也就是說苻堅開戰之前敗局似乎一定,剩下的只是等待這個結果的到來。那麼統一北方,手握百萬大軍的苻堅為什麼會失敗呢?其實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是剛愎自用,時勢不明。
苻堅謀士王猛生前是堅決反對發動滅晉的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王猛認為時機未到。東晉雖是流亡政權,但仍是漢文化和正統的代表,得到了江南士族和北方流亡士族的擁護。一旦發動戰爭,江南士族和北方流亡士族必將誓死抵抗。
二是內政不穩,人心不和。
苻堅雖然決心進行漢化改革,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民族融合是一個緩慢的程序,北方的統一是在其武力強迫下的統一,人心並未真正歸附。苻堅號稱的百萬軍隊也並非全是其嫡系部隊,而是由漢、匈奴、羯、氐、羌、鮮卑多民族人組成的,多數將領是異族,其心未必異。前秦軍後退,原本是要騰出戰場,以便和晉軍決戰。可誰料苻堅一聲令下,軍隊就潰退、逃跑。這樣的紀律性,根本就稱不上軍隊,只能說是烏合之眾。
三是驕傲輕敵,戰術失察!
秦晉兩軍隔河對峙,無論誰先渡河,都將面對對方的半渡而擊之。但苻堅卻輕信晉軍,後退給晉軍騰出地方決戰,難道不明白晉軍即使過河也是背水一戰,看不出東晉誓死一站的決心?輕敵如此,縱有百萬大軍,卻在彈指間灰飛煙滅。
可惜可嘆,一場決定中國未來走向的大戰,竟如此滑稽落幕。短暫統一半個中國的前秦倏忽間土崩瓦解,讓人扼腕嘆息。這位大秦皇帝也也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僅僅給我們留下"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幾個成語而已。
-
3 # 大飛熊騎士
符堅的時代,正是五胡亂華最激烈的時候。各族的英雄人物輩出。東晉也在南渡後,恢復生機。符堅也算是一代梟雄了,能讓北方的臣服,可惜和隋煬帝一樣,自信過頭。
第一,“得隴望蜀”。
符堅統一北方後,內部派系複雜,軍隊也沒有得到好的養護,就發八十萬大軍吞滅東晉。
第二,不聽王猛之言。
王猛跟符堅說:“不要打東晉,先處理好內外關係,提防鮮卑,羌”。可見,王猛既瞭解前秦,也瞭解符堅。可惜一向言聽計從的符堅,這次不聽勸了。
第三,東晉的背景。
南渡後的東晉朝廷一改西晉奢侈的風氣。東晉又在謝安,謝玄還有北府兵劉牢之等的帶領下,戰鬥力還是不俗的。
第四,人心不服。
卻不說的北方漢人,其他的鮮卑,羌等都不甘屈居人下。特別是後秦武昭帝姚萇,後燕成武帝慕容垂等人,都不是善類,不會真心跟著打東晉。
第五,符堅膽怯。
一開始符堅士氣正銳,想一舉拿下東晉。不料,中了謝安的“草木皆兵”計,一下子害怕了。主帥有懼色,可想戰鬥後果。
符堅進攻東晉時,其實沒有必勝的把握。正如王猛所說,東晉是正統。再者,符堅一開始也逼得太急,倒讓東晉一致團結應對,符堅最終兵敗國亡。
-
4 # 方山中人
首先說一下問題中的錯誤,苻堅不是宰相,357年與兄苻法行商湯,武王之法廢前秦皇帝苻生,即位,自降為天王,稱大秦天王,改年號永興,死後被追諡號宣昭帝。
淝水之戰,前秦一敗塗地,在下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前秦當時完成北方統一不過數年,只在軍事上的統一,國家內部並不穩定,連年征戰,使得物質基礎薄弱,軍隊士氣低迷,不得民心。第二,苻堅用人太過寬和,軍隊上層太多投降而來的少數民族將領,並且十分寵信,但對忠於他的漢人卻抱有忌憚之心,即便是王猛也心存戒心,王猛死後,苻堅再難聽進忠言,有功不賞,有罪不罰。三是戰前準備不足,只覺得人數眾多,投鞭斷江足以平定南方,戰時又決斷失誤,輕言進退,被東晉抓住機會,一敗塗地。
王猛死前曾對苻堅說過,不要輕易伐晉,我們的敵人是國內的鮮卑,羌族等,要先把他們消滅了,苻堅不聽,結果,淝水一敗,鮮卑人,羌人紛紛起兵造反,最後苻堅更是死於羌人姚萇之手。本有機會成為一代聖主,千古一帝的苻堅,可惜可憐。
回覆列表
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從前秦方面和東晉方面都可以找到原因 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從前秦方面和東晉方面都可以找到原因。 前秦方面: (1)內部民族矛盾嚴重,一些少數民族貴族反對打仗,決策者的意見不統一。苻堅強徵各族人民當兵,軍心離散。 (2)苻堅指揮失誤,驕傲輕敵。 東晉方面: (1)主要將相的意見比較一致,堅決抵抗。 (2)參戰軍隊人數雖少,但精悍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