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HuiNanHistory
明粉就是這個扶不上牆的尿性。
凡是《明史》中涉及明朝的正面評價,他們就全盤採納。轉頭又大肆宣揚什麼《明史》如何抹黑明朝。
讓我們來看看清朝修的《明史》是如何描述明朝疆域的吧。
根據《明史·地理志一》的記載:
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我們來看看這段話吧。
明粉覺得安南(越南)是明朝的疆域嗎?還有,明粉有把以上這些話,如“復棄哈密、河套”都讀明白嗎?
事實上,《明史》已經點出了明朝的疆域範圍。
譬如,所謂“北距大磧”,就是說蒙古的勢力不在你的統治範圍內。
再比如,說到“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已經點出明朝的最西邊的疆域最遠直到哈密這帶,棄掉後就龜縮進了疆域關。至於拋棄河套,也就意味著被蒙古各部的佔據。
還有,這段話中“東起遼海”——更進一步的說明,明朝的東北疆域不包括吉林、黑龍江。
總而言之,這段話描述的真實疆域非常狹小,遠遠不能到達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明朝真是中國歷史的廢物。
-
3 # 歐將子
古代與近代對疆域理解的差異
古代中國對疆域的定義與現代中國有所區別,在中國古代史上,對疆域的確認更多是依據邊境民眾的歸屬(如生蠻、熟蠻之分),以及行政管轄影響力的邊界(編戶齊民、貢賦繳納),如果有明顯的山川河流地理標識則依據這些地標為疆域,如果沒有則無疆可尋。直到近代尼布楚條約時,清王朝與俄羅斯的劃界才標誌著中國邊疆的出現。
據《明史·地理志》記載:自黃帝畫野置監,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廢興因革,前史備矣。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然後遣將北伐,並山東,收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後削平巴、蜀,收復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上面的大明疆域圖,囊括了大明的羈縻(古代邊緣少數民族)地區。而下面的大明疆域圖,則僅為大明的實控區域,也即所謂的“兩京十三省”。其中,兩京為京師(北直隸)與南京(南直隸),十三省(正式稱謂為布政使司)為:山東(遼東都司,在行政上隸屬於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
明朝自,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大力開拓疆域以來其後基本處於固守狀態,太祖成祖以後的皇帝不重視疆域的鞏固,自明仁宗起就放棄了長城以外的一些疆域。以新疆東部的哈密衛來說,一直是斷斷續續的統治,到了明世宗嘉靖帝時期竟然是徹底放棄,從此明朝西去疆域只能到達了嘉峪關。隨著土木堡之變以後,軍事力量的衰弱明朝對疆域的控制力不斷下降,不斷的放棄邊疆領土,最後只能維持兩京十三省在內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也就是明朝的國力只能允許他維持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回覆列表
《明史·志第十六》中是這樣描述明朝疆域的:
計明初封略,東起北韓,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所以,明朝前期和後期版圖的變化是比較大的,其極盛疆域,也就是本問題中的那副地圖,它也只存在於明初永樂年間。
“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這是大明最穩定的疆域範圍,也就是兩京十三省。
古代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界觀念,所以版圖會隨著國力的強弱而發生很大的變化,漢唐明無不如此。
與漢唐明相比,清朝之所以能維持超過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除了確實統一了明朝和蒙古三部外,還與近代簽訂的邊界條約有關,儘管不平等,但卻使邊界以內的國土從法理上一直屬於中國,即使清朝國力最弱的時候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