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一種症狀,本身並不是疾病。當人體受到感染時,發燒是正常而健康的反應。
嬰兒的正常體溫是36~37.8℃。口腔體溫平均是37℃。腋下體溫比口腔體溫低0.5~1℃。直腸體溫要比口腔體溫高0.5~1℃。但這些數字並不是完全準確的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正常體溫,每天的體溫都可能向上波動1~1.5℃。一個健康的孩子早晨起床時的體溫可能是36℃,而傍晚或生氣之後的體溫會升到37.8℃。
低燒:體溫37.2~38.3℃;
中度發燒:體溫38.4℃~39.4℃;
高燒:體溫高於39.5℃。
最好能掌握孩子的正常體溫。孩子狀態好時,在他一早醒來時測量,記下他的體溫。傍晚安靜時再測一遍。這些就是你家孩子的平均體溫。任何高過這個體溫的溫度都說明是發燒。
發燒通常說明孩子的體內正在進行一場戰爭。當細菌和抵抗細菌的白細胞交鋒時,白細胞就會產生一些叫做熱原的物質,導致人體出現如下反應:首先,它們刺激人體去抵抗細菌,然後把刺激傳達給下丘腦——大腦內調節體溫、使體溫保持恆定的體溫調節中樞。這些熱原刺激下丘腦提高體溫定位點,讓人體將一種較高體溫認定為正常。
接著,人體開始排除多餘的熱量:血管擴大,透過面板加快熱量散發,因而導致臉頰發熱、發紅;心跳加速,推動更多血液來到面板裡;呼吸也加快,釋放熱氣,就像狗在大夏天呼吸喘氣以便降溫一樣;還有出汗,透過蒸發水分讓身體涼下來(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出汗)。如此說來,發燒有利於抵抗感染。
發燒既是朋友,又是敵人。發燒過程中產生的熱原緩解了病毒和細菌的繁殖,加快了對付這些細菌的抗體的產生,使抵抗這些細菌的白細胞數量增多。但發燒讓孩子舒服,使他們變得煩躁不安。還有,迅速上升的體溫可能會引起熱性驚厥。
這些指導原則可以幫家長們判斷。
燒到多高。溫度高並不一定表示病得嚴重。一小部分病毒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寶寶高燒(40~40.6℃)。每個孩子對引起發燒的疾病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稍有感染就會燒得很高,有些孩子即使得了重病也只是稍微有點熱。除非達到了41.7℃的體溫,否則發燒對孩子沒有太多害處,不會燒壞大腦。父母擔心的程度應該更多地與孩子的表現聯絡起來,而不是與發燒的溫度聯絡起來。
發燒是怎麼開始的。“孩子一小時之前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就燒得這麼厲害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突發性的發燒說明是病毒引起的,尤其是在孩子看起來病得不重的情況下。如果體溫緩慢升高,加上病情越發嚴重,就需要擔心了。
發燒的表現。如果一位媽媽說:“不管我做什麼都沒法退燒,他服藥前和服藥後看起來一樣不舒服。”這種情況是需要擔心的。而“這燒自己上來,下去,不管吃藥沒吃藥都一樣”的情況要好些,但是,不要把服退燒藥後的反應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研究顯示,對退燒藥的反應,並不能反應病情的嚴重程度。
孩子的行為。你的孩子表現如何,比體溫多高要重要得多。“他都燒到40℃了,但還是玩得很開心”,這種情況就無須太擔心。但如果寶寶雖然燒到了38.8℃,卻一直無力地躺著,這就需要擔心。孩子高燒時的表現很關鍵。“雖然燒退了一點,但還是沒精打采”是一個需要擔心的訊號。“他發燒時看起來很不舒服,不過燒退了就好了”則說明可以不用太擔心,但也不能完全保證孩子沒有得重病。
父母得直覺反應。對醫生來說,父母的擔心程度比孩子發燒的體溫更重要。如果父母感覺孩子可能得了一種嚴重的疾病,就一定要讓醫生知道。父母的態度可能是醫生決定如何應對孩子發燒的重要依據。
發燒是一種症狀,本身並不是疾病。當人體受到感染時,發燒是正常而健康的反應。
嬰兒的正常體溫是36~37.8℃。口腔體溫平均是37℃。腋下體溫比口腔體溫低0.5~1℃。直腸體溫要比口腔體溫高0.5~1℃。但這些數字並不是完全準確的標準,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正常體溫,每天的體溫都可能向上波動1~1.5℃。一個健康的孩子早晨起床時的體溫可能是36℃,而傍晚或生氣之後的體溫會升到37.8℃。
怎樣才算發燒?這裡涉及到的所有體溫都是指直腸體溫,除非另有說明。低燒:體溫37.2~38.3℃;
中度發燒:體溫38.4℃~39.4℃;
高燒:體溫高於39.5℃。
最好能掌握孩子的正常體溫。孩子狀態好時,在他一早醒來時測量,記下他的體溫。傍晚安靜時再測一遍。這些就是你家孩子的平均體溫。任何高過這個體溫的溫度都說明是發燒。
為什麼會發燒?發燒通常說明孩子的體內正在進行一場戰爭。當細菌和抵抗細菌的白細胞交鋒時,白細胞就會產生一些叫做熱原的物質,導致人體出現如下反應:首先,它們刺激人體去抵抗細菌,然後把刺激傳達給下丘腦——大腦內調節體溫、使體溫保持恆定的體溫調節中樞。這些熱原刺激下丘腦提高體溫定位點,讓人體將一種較高體溫認定為正常。
接著,人體開始排除多餘的熱量:血管擴大,透過面板加快熱量散發,因而導致臉頰發熱、發紅;心跳加速,推動更多血液來到面板裡;呼吸也加快,釋放熱氣,就像狗在大夏天呼吸喘氣以便降溫一樣;還有出汗,透過蒸發水分讓身體涼下來(大一些的孩子更容易出汗)。如此說來,發燒有利於抵抗感染。
既然發燒有利於抵抗感染,為什麼還要治療發燒?發燒既是朋友,又是敵人。發燒過程中產生的熱原緩解了病毒和細菌的繁殖,加快了對付這些細菌的抗體的產生,使抵抗這些細菌的白細胞數量增多。但發燒讓孩子舒服,使他們變得煩躁不安。還有,迅速上升的體溫可能會引起熱性驚厥。
特別提示:研究顯示,孩子體內發燒引起的那些物質能抵抗感染,所以有些父母不願意給孩子降溫,因為擔心會降低孩子自身的抵抗力。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退燒藥是透過直接作用於人體的溫度調節器官來降低體溫,並沒有介入人體抗感染的戰鬥中,所以即使吃了退燒藥,抵抗細菌的工作也還在繼續。什麼時候需要擔心,什麼時候無須擔心?這些指導原則可以幫家長們判斷。
燒到多高。溫度高並不一定表示病得嚴重。一小部分病毒引起的疾病會導致寶寶高燒(40~40.6℃)。每個孩子對引起發燒的疾病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稍有感染就會燒得很高,有些孩子即使得了重病也只是稍微有點熱。除非達到了41.7℃的體溫,否則發燒對孩子沒有太多害處,不會燒壞大腦。父母擔心的程度應該更多地與孩子的表現聯絡起來,而不是與發燒的溫度聯絡起來。
發燒是怎麼開始的。“孩子一小時之前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就燒得這麼厲害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突發性的發燒說明是病毒引起的,尤其是在孩子看起來病得不重的情況下。如果體溫緩慢升高,加上病情越發嚴重,就需要擔心了。
發燒的表現。如果一位媽媽說:“不管我做什麼都沒法退燒,他服藥前和服藥後看起來一樣不舒服。”這種情況是需要擔心的。而“這燒自己上來,下去,不管吃藥沒吃藥都一樣”的情況要好些,但是,不要把服退燒藥後的反應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研究顯示,對退燒藥的反應,並不能反應病情的嚴重程度。
孩子的行為。你的孩子表現如何,比體溫多高要重要得多。“他都燒到40℃了,但還是玩得很開心”,這種情況就無須太擔心。但如果寶寶雖然燒到了38.8℃,卻一直無力地躺著,這就需要擔心。孩子高燒時的表現很關鍵。“雖然燒退了一點,但還是沒精打采”是一個需要擔心的訊號。“他發燒時看起來很不舒服,不過燒退了就好了”則說明可以不用太擔心,但也不能完全保證孩子沒有得重病。
父母得直覺反應。對醫生來說,父母的擔心程度比孩子發燒的體溫更重要。如果父母感覺孩子可能得了一種嚴重的疾病,就一定要讓醫生知道。父母的態度可能是醫生決定如何應對孩子發燒的重要依據。
特別提示:孩子越小,父母要擔心的就越多。3個月的孩子發燒,要比3歲的寶寶發燒更讓人擔心。小孩子對細菌的抵抗力也弱。3個月以下的孩子出現任何發燒情況都要馬上告訴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