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汗說事
-
2 # 湘平古珍郵館
如果陳友諒和張士誠共同夾擊朱元璋的話,硬碰硬,朱元璋肯定打不過,但不會失敗,因為朱元璋詳細瞭解了二人的性格及弱點和行為方式,還是會採取計策各個瓦解之。
朱元璋透過分析瞭解到,張士誠是一個有著小農思想的人,比較適合防禦,並不急於擴充套件土地,只是求穩定,沒有什麼遠大的戰略思想的人。 而陳友諒則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他有著較大的野心慾望總是想著用盡一切辦法擴張領土,可謂自信心極度膨脹,這種人缺點是不會認真的分析形勢。
因此朱元璋會派人策反張士誠,說你如與陳友諒合夥,到時一定會被陳友諒玩死,這樣估計張士誠就不會與陳友諒一條心了,甚至還會幫助朱元璋一起先滅了陳友諒。
正因為朱元璋算準了小肚雞腸的張士誠在他攻打陳友諒的時候,張士誠會敲打自己的小算盤不出手幫忙,結果最後給了朱元璋逐個擊破他們的機會。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
-
3 # 白馬嘯長安
歷史將會改寫,漢王陳友諒更有可能登上皇位。可能又有一個漢朝誕生。陳友諒的能力絕不遜於朱元璋,只是天時不濟,戰略有誤。
陳友諒墓
陳友諒文武兼備,還當過小吏。早年不得志,只能打漁為生。元末天下大亂,陳參加了徐壽輝他們的天完紅巾軍。發展壯大後,先是挾持徐壽輝,,後來索性直接取代徐。這一點,引得其它起源於紅巾軍系統的勢力對他不滿。並且步騎舟師遠強於朱,那武器裝備高朱元璋一個檔次有的。佔據了江西、湖南、湖北及廣東北部,物資資源豐富。手下猛將不少,像張定邊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鄱陽湖一戰,勝負本在一線之間。朱元璋二十萬人馬,小船靈活進擊。陳友諒,號稱六十萬,是巨船推進。如果能夠獲得東邊張士誠的助攻,陳肯定贏。朱元璋實是無力分兵。如果陳換一下思維,在江西對峙,另外分兵應天,直搗黃龍。朱元璋沒有了後勤基地,也玩不轉的。所以陳友諒有重大戰略失誤。
張士誠在朱陳五年廝殺中,居然不真刀真槍配合一下,這坐山觀虎鬥的時間也太長了。真以為自己是美國,可以最後出場。可能張也無所謂誰奪天下,反正自己不行。
明孝陵
鄱陽湖大戰
可見,陳、朱都有可能問鼎天下,唯有張士誠患得患失的做法不足以奪取天下。不過,老百姓對張的印象比較好,保境安民,寬厚待下。
-
4 # 怪人童心
這個問題就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結局,也是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採取的正確戰略成功的粉碎了他們兩個的聯手。
朱元璋說過“張士誠器小無遠見,陳友諒氣大好生事。” 我們必須先去攻打陳友諒才能勝利。除了劉基別人都不懂為什麼。
當時陳友諒是他們三方勢力最大的,也是實力最強的。如果我們去打張士誠陳友諒必然會去救,因為陳友諒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而我們去打陳友諒,張士誠必然會有顧慮,停滯不前,甚至裝模做樣。最後證明了朱元璋是對的。
倘若陳友諒和張士誠約好一同夾擊朱元璋,以當時朱元璋的力量必敗無疑。
陳友諒有當時最強大的水軍和大船。張士誠計程車兵可以說是最強的盾。朱元璋最差的兵種就是水軍。各方面分析朱元璋都不會成功。
-
5 # 漁耕樵讀
朱元璋將會很被動,但不一定會敗。洪都之戰就是一個例子,當時朱元璋就是兩面作戰。李世民也曾經同時面對過竇建德和王世充。
陳友諒素性驕傲,而張士誠眼光短淺。“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若陳友諒和張士誠兩面夾擊,朱元璋最好的選擇肯定不再是攻打陳友諒,而是先挫張士誠的銳氣,要麼一擊而亡,要麼讓他畏縮不前。
因為張士誠這樣的容易退縮,而陳友諒卻不會。陳友諒不但強大而且狡猾,對付他只能等待時機。兩面作戰,朱元璋耗不起,必須對於一個速戰速決。那麼最好的選擇莫過於張士誠。
但是對付張士誠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若張士誠亡了,朱元璋就直接暴露在元軍面前,可能還是要面對兩線作戰。但朱元璋至少有迴環的餘地,因為朱元璋曾向元稱臣,張士誠也向元稱臣並且還是元太尉。因為元無心也無力剿滅南方。
回覆列表
1.上策是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先派能守的將領拖住張士誠,等擊敗陳友諒後,再回頭滅張士誠。
2.中策是先擊敗張士誠,拖住陳友諒,繼續洪都模式,不過洪都再長點,將很難守住,勝敗不可言。而且張士誠向來以能守著稱,短期內很難徹底消滅他。
3.下策是兩頭開戰,這是自取滅亡知道。
總評,以朱元璋的戰略眼光,他只會採取第一種方案,不會選擇第三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