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行天下走四方

    劉邦把蕭何排第一是對他穩定後方,轉運糧草,發展民生的認可。封賞功臣是戰爭結束後的應有之義。對於如何治理國家,劉邦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概念,雖然劉邦打敗了項羽,完成了國家的初步統一,但在劉邦在位的幾年,劉邦一直致力消滅異姓王和分封同姓王以及對付匈奴,而蕭何則負責制定各種典章制度。漢朝對內對外的政策形成應該是呂后和曹參初步制定並由文景二帝以及竇太后完成。如休養生息,黃老治國,對匈奴和親,限制同姓王,鼓勵學術發展等,這些政策的實施促使了文景之治的出現。政策全面轉變出現在漢武帝時期,如改革中央官制,實行鹽鐵專營,對匈奴大規模作戰,獨尊儒術,對諸侯王透過消爵及推恩削弱對中央的威脅。至於文士治國,實際是指放棄戰爭,走向和平。並非文人當政,因為漢初實際還遺留這春秋戰國的習俗即天子和貴族共同治理國家,並沒有所謂的文士。很明顯的例子,漢初的丞相多為軍功貴族。直到漢武帝大規模提拔底層的貧寒人士才有所改變。

  • 2 # 興永影視

    蕭何能成為第一功臣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是劉邦最倚重蕭何,蕭何雖功績不如曹參,但蕭何在劉邦最困難之時總能雪中送炭,一直在他身邊幫助他,楚漢戰爭時幫他代理一切軍政事務,讓蕭何為第一功臣是劉邦的心之所屬

    蕭何運籌帷幄,出謀劃策,出了很大力。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蕭何起死回生的。劉邦最重要的武將韓信就是蕭何追回來的

    而且,這些大臣中,只有蕭何是帶著妻子兒子 一起追隨劉邦 就沒有給自己留後路是死忠劉邦。

  • 3 # 容我漫溯

    歷代帝王開國定鼎,馬上撕破臉大殺功臣的情況比比皆是,簡直成了定律。大唱“威加海內兮歸過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漢高祖劉邦也不例外,只不過他殺的範圍小,針對性強,而且是透過自家老婆下的手。

    蕭何作為從大漢公司路邊擺攤到註冊到注資一直到成了集團拖拉斯就一直跟在劉邦身邊的CEO,排擺功勞放在第一似乎沒有什麼爭議,難得的是他還沒有被忌諱。至於什麼預示著以文士統治,請細細捋一遍封建史,哪朝哪代不是以武定國以文治國啊。

    有遠見,重感情。這兩個要素難得放在一起。

    劉邦做二流子村長時,蕭何就是正式在編的國家幹部了,而且陸續分管過比較要害的民政和刑事工作,這也助於解釋為什麼他們能走到一塊。從那會兒蕭何就比較照顧劉邦,捅了簍子給他堵窟窿、有好差事先緊著他。關鍵是造反都心有靈犀的做內應,裡應外和乾死自家上司;全家老少十幾族都主動綁上了老劉的戰車,換你你不感動?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無論何種處境他都能得到劉邦信任的根本原因,這種充分信任也為能讓他手腳施為能力創造業績的前提保障。

    有心眼,不落空。關鍵節點的事情想的周到領導才更加依賴你。

    槐王讓劉邦、項羽分兵西進,劉邦率先進了咸陽。大夥都去開眼看美女、蒐羅金珠寶玉,連劉邦這當家人都一頭扎進溫柔鄉躺胡亥龍床去享受了,只有大掌櫃蕭何,讓人圍了丞相府庫,對國家戶籍、地形、法令圖書檔案一一清查造冊,收藏備用。這是未雨綢繆先家長之憂而憂啊。

    比老闆還上火的員工才是好員工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是軍事奇才,謀略天下無雙。因為不受重視,跳過多家老闆的槽,到劉邦這裡情況依舊,大概骨相不是太清奇所以不容易為人高看。又要走,蕭何深知韓信,來不及通報便去狂追,被劉邦誤會成逃跑行為。留下了一個月下追韓信的美名,也為漢王朝挽回了一位擎天柱似的人物。

    坐鎮後方,帷幄運籌。我給你個後方,你給我個遠方。

    項羽勢大,一度打壓的劉邦無法抬頭,簡直要被迫退股的架勢。蕭何勸說,不如退而求其次,先忍一時風平浪靜,於是劉邦接受漢王封號進了關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出關進三秦後,蕭何留守巴蜀。一方面重建秩序,另一方面穩定民心,使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後方穩固、錢糧有源,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前線的需要。否劉邦帶著張良、韓信在前線打出了花兒,如果家裡那位像劉禪、黃皓一樣敗家不過日子,結局也註定好不比六出歧山好不了。可以說蕭何在劉邦最脆弱最危急的時候給了他定心丸、穩胎散,所以天下太平,任呂后再霸道,也是不敢動蕭何一根毫毛的。

    總之,蕭何在漢朝定鼎過程中,從始至終起到了“總理”的職能,協陰陽、理萬機,對漢朝的崛起至關重要。至於治國,所謂功勞都已是過去式了。蕭何在協統諸事、治理民政等方面的才能早已顯現應用,所以日後任宰相也是水到渠成捨我其誰的道理,且一直到他故去身後,他的治國理念仍然在曹參任上繼續施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克瑞森和紅寶石哪個更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