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雨遙山

    看小說就是看故事,最討厭有人死摳小說中歷史原型。《三國演義》是“演義”,所謂演義就是史傳和野史融合再經藝術加工而形成的。藝術加工就是可以虛構情節再創造了。如果想印證歷史完全可以看《史記》《三國志》。另外,從關羽這個人物就可以看出歷史和演義之間有多大的差距。關羽是蜀國一員戰將,但透過《三國演義》的描寫現在的關羽成了和孔子平起平坐的“聖人”。所以,演義就是虛構成另外一個人了,和真實歷史上這個人已經基本上脫離了關聯。

  • 2 # 李爾勳

    謝邀!歷史是以真實的記錄告訴於眾,小說作者有時釆用擬人化手段,虛構的方法來吸引讀者的主意力,一會兒雲開霧散,天氣晴朗。一會兒烏雲密佈,風雨交加。《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已粗暴的性格,見風有雨的性子體現,魯莽而簡單。實質他識字不多,能文能武,辦事有忍有餘,計謀多端,是性子害了對他的好評。

  • 3 # 思睿萬相皆數

    小說裡的人物,都要有自己的特點,最怕臉譜化。

    但是像“莽張飛”這樣的人物,大家都會喜歡,作者也就順乎民意寫了。

    不信可以看看《隋唐傳》裡的程咬金,《楊家將》裡的孟良,《說岳》裡的牛皋,都屬於這種莽撞,但粗中有細,有笑點的人物。另外還有點輕度“攪屎棍”,促進劇情向下繼續發展的作用。

    說白了,我猜是第一個在小說中寫出這種人物的作品很受大家喜歡,於是後來的作者受到啟示,都在自己的作品裡設定了這樣一個角色。

  • 4 # 水滴紋繡

    科舉制度雖然在漢朝有了雛形,但在隋代才完善。秀才、舉人這些稱謂在張飛所在的三國時期應該還沒有。三國時期的人才選拔還是以舉薦為主,最多有那種類似“月旦評”式的文人聚會,以詩賦辯論衡量人才。不過張飛是個“文化人”,倒是有根據的。

    《三國志》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命張郃領兵進犯巴州。劉備令張飛率卒萬人迎擊於矇頭(即八蒙山,在今四川渠縣)。

    張飛在迎擊張郃的過程中,把名將張郃打得大敗而逃。當時他非常高興,便以石代紙以矛作筆,在八蒙山石壁上,刺鑿下這通“立馬銘”,以示紀功勉士併兼羞曹軍。

    銘文正文是隸書雲:“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溕,立馬勒銘。”

    鄧拓在《由張飛的書畫談起》一文裡說:“中國書法家並不限於文人,武將中也不少,如岳飛、張飛等”,有位讀者看了,去信問說:“張飛是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長坂坡一聲吼,喝斷了橋樑水倒流的人物,怎麼也會是書法家呢?”對於這樣的疑問,鄧拓引了幾本古書中關於張飛書法的記載來佐證:

    1、吳鎮(元代)《張益德祠》:“關侯諷左氏,車騎更工書。文武趣雖別,古人嘗有餘。橫矛思腕力,繇像恐難如。”意思是:車騎將軍即張飛是也,其書法了得。就連三國時,著名的書法家魏國鍾繇,吳國的皇像也難以匹敵。

    2、楊慎(明代)《丹鉛總錄》:“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意思是:涪陵有張飛的《刁斗銘》,文字非常工整,是張飛親自書寫的。

    3、紀曉嵐(清代)有詩讚道:“慷慨橫戈百戰餘,桓侯筆札定然疏;哪知拓本摩崖字,車騎將軍手自書。”意思是:大家都知道張飛武功萬人敵,卻不知道宕渠八蒙(也作濛)山崖壁上的美文,也是張飛書寫的。

    有關張飛書法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北朝時代梁人陶宏影的《刀劍錄》。他寫道:“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後被範疆殺之,將此刀人於吳。”這個《新亭侯刀銘》便是張飛的書法作品。

    《蜀中名勝記》第二十八卷中記載,順慶府渠縣(即三國時的宕渠縣)有一個八濛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題有:“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兩行隸書大字。這段題字說的就是那次張飛以少勝多,把名將張郃打得大敗而逃的事情。據說當時張飛非常高興,得意之際,便以石代紙寫下了這段文字。劉繼興認為,《蜀中名勝記》的作者是明代文獻學家、曾任四川右參政的曹學佺,此人當時既有文化地位,又有政治地位,他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

    以上張飛行文寫書法的依據是成立的,所以張飛是個“秀才”文化人是成立的。

    《張飛:立馬銘》

  • 5 # 張永科38

    張飛不是秀才,那時根本沒有狀元舉人秀才等稱呼!不過史學界認為張飛是書法家一事,絕非空穴來風!大量史料證實,張飛的確寫得一手好字,略有隸書風格。過去在教育口曾轟動一陣。當時我們沒事就議論,演義中不是說張飛出身屠戶,家中頗有錢糧。什麼時侯又成書法家了?但畢竟真實存在,不是子虛無有。看來演義所說與史實確有不小的差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詞ing的幾種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