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猛禽950

    國外的不知道,

    其實國內的也不知道,

    我們可以一塊分析探討,這個流行歌曲或流行音樂,

    它的誕生地應該是娛樂場所,也就是歌廳舞廳,

    那麼,歌廳舞廳又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呢,

    這個不知道,

    就知道三四十年代老上海已經有了歌廳舞廳啦,電影裡也經常演這個片斷,

    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歌廳舞廳演奏民樂或是小調,估計這個歌廳舞廳轉天就黃,

    所以歌廳舞廳的樂器和曲譜以及演唱,就應該是當時最為流行的,或者是當時在國際上最為流行的,

    不管是樂器還是曲譜演唱,

    都是一樣的,

    綜上所述,

    流行歌曲和娛樂是姐妹。

  • 2 # 昂揚問娛

    一直在演變。

    華語流行樂在和聲方面變得比較複雜,而且套路少了一些。

    只能說是演變而不能說是進化,畢竟有時並不是好事。

  • 3 # 搞笑影片彙集k

    音樂學家同樣在根據種類、流派和趨勢來對音樂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他們試圖找到各類音樂之間的親緣關係,還有新曲風的誕生時機。只是音樂可不像基因序列那麼簡單。

  • 4 # 常公瑾

    採用進化生物學方法對 2 萬首流行金曲逐一分析,你就能得出一部“真正的”流行音樂史!為了區分生物的種、科、屬……並找到生物在演變過程中所採取的路徑,生物學家在很長時期內只能眼見為實,觀察目力所及的生物。隨後,遺傳學為他們開啟了研究物種關係的新大門。這種區分物種的方法近幾年已變得特別強大,它依託的計算機分析程式能處理海量的基因資料。生物學從中嚐到了巨大的甜頭,迅速進入了“大資料”時代:未來10年裡,單是一份人類基因組的資料量就將達到數艾位元組(EB,1E=10^18)。音樂學家同樣在根據種類、流派和趨勢來對音樂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他們試圖找到各類音樂之間的親緣關係,還有新曲風的誕生時機。只是音樂可不像基因序列那麼簡單。音調、音色、配器、種族……可供音樂學家建立聯絡、劃分邊界的標準成百上千、千奇百怪。以至於音樂史在很大程度上由寫音樂史的那些人所左右。至少此前是這樣。不過,有四位英國學者萌發了一個“超讚”的奇思妙想,他們要採用大資料手段,以進化生物學的方法重新烹飪音樂史。音樂資訊科技方面的專家馬蒂亞斯·莫赫(Matthias Mauch)、Last.fm音樂平臺創始人阿曼德·勒魯瓦(Armand Leroi)、生物學家羅伯特·麥卡勒姆(Robert MacCallum)和馬克·利維(Mark Levy)四人得出的結果為音樂進化樹吹來了新氣息。“普遍認為,文化上的變化是建立在一種變異-選擇的基礎上,和生物演變頗為類似。”馬蒂亞斯·莫赫解釋道。對此,生物學家擁有量身定製的統計工具來甄別異同……“計算機與數學系統的優勢在於,它們能夠分析大量資料。”馬蒂亞·貝爾戈米(Mattia Bergomi)附和道,她在巴黎聲學及音樂協同研究院(IRCAM)致力於用數學方法分析音樂。儘管有人堅稱只有智人才能感知音樂,但分析音樂訊號並非只有人耳才能辦到。人們已能透過一些程式來辨別構成一段曲調的音符,甚至辨識和絃。還有些程式可以區分音色:使用的樂器、亮度、力度……四人組為他們的研究開發了一款軟體,用於分析音樂的兩個方面——和絃和音色,每一方面又細分出8個特徵。接著,他們就讓機器去“聽”,去分類,依據的標準就是和絃和音色加在一塊的16個特徵。機器聽了不下17000首曾進入1960年至2010年美國暢銷金曲排行前100名的歌。對這50年音樂資料的分析很快揭示出流行音樂史上的幾個重大事件。舉例來說,屬七和絃(研究中為和絃所設的8個分類之一)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出現頻率減少了75%。因為時常使用這種和絃的爵士樂在1960年代是榜單常客,但此後就漸漸淡出。

  • 5 # 九醬小阿峰

    音樂可以消除人們繁忙工作後體力和腦力的疲勞,可以給人以藝術與心靈共鳴的享受。好的音樂,讓人聽後心曠神怡,起到一種轉換心情,恢復疲勞的功效。

    音樂可以治病療傷,音樂具有安撫和恢復活力的能量,這是人們所共知的。歌唱,彈奏樂器,作曲,欣賞或是在音樂的伴奏下跳舞和做其他運動,都有醫療作用。音樂可以培養並維持人在瞭解,發展,行為,感情以及社交各方面的功能,使人在美妙樂韻的驅動下,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建立起足夠的自信,並進而有效地抑制和克服各種心理和生理的障礙,掌握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經驗。

    節奏慢而韻律安祥的音樂,能夠減低人體內具有刺激和興奮作用的激素。聆聽這樣的音樂,可以使人感到輕鬆,舒暢!用敲擊樂器演奏的節拍比較快的音樂,與此正相反,它會增加具有刺激作用的激素,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平方碼等於多少碼?